第一類:用例圖:從用戶角度描述系統功能,並指出各功能的操作者。 第二類:靜態圖:包括類圖、對象圖和包圖。 1、類圖:表示類之間的聯系如關聯、依賴、聚合等,包括類的內部結構(類的屬性和操作)。在系統的整個生命周期都是有效的 2、對象圖:表示類圖的一個實例,對象圖只能在系統某一時間段存在。 3、包圖:表示包與包之間的關系。包圖用於描述系統的分層結構。 第三類:行為圖:狀態圖、活動圖。描述系統的動態模型和組成對象間的交互關系。 1、狀態圖:是對類圖的補充,描述類的對象所有可能的狀態以及事件發生時狀態的轉移條件。在實用上並不需要為所有的類畫狀態圖,僅為那些有多個狀態其行為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並且發生改變的類畫狀態圖。 2、描述滿足用例要求所要進行的活動以及活動間的約束關系,有利於識別並行活動。 第四類:交互圖:包括順序圖 ,協作圖(即合作圖) 1、順序圖:強調的是時間和順序的關系 2、協作圖:強調的是上下級關系 第五類:實現圖:構件圖,描述代碼部件的物理結構及各部件之間的依賴關系。 從應用的角度看,當采用面向對象技術設計系統時,首先是描述需求;其次根據需求建立系統的靜態模型,以構造系統的結構;第三步是描述系統的行為。其中在第一步與第二步中所建立的模型都是靜態的,包括用例圖、類圖(包含包)、對象圖、組件圖和配置圖等五個圖形,是標准建模語言UML的靜態建模機制。其中第三步中所建立的模型或者可以執行,或者表示執行時的時序狀態或交互關系。它包括狀態圖、活動圖、順序圖和合作圖等四個圖形,是標准建模語言UML的動態建模機制。因此,標准建模語言UML的主要內容也可以歸納為靜態建模機制和動態建模機制兩大類。 總結:1、靜態圖:包括用例圖、類圖(包含包)、對象圖、組件圖和配置圖等五個圖形,首先是描述需求;其次根據需求建立系統的靜態模型,以構造系統的結構; 2、動態圖:包括狀態圖、活動圖、順序圖和合作圖等四個圖形,是描述系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