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 2.0 的14種圖


UML 2.0包括14種圖,分別列舉如下:
(1)類圖。描述一組類、接口、協作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在面向對象系統的建模中,最常見的圖就是類圖。類圖給出了系統的靜態設計視圖,活動類的類圖給出了系統的靜態進程視圖。
(2)對象圖。描述一組對象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對象圖描述了在類圖中所建立的事物實例的靜態快照。和類圖一樣,這些圖給出系統的靜態設計視圖或靜態進程視圖,但它們是從真實案例或原型案例的角度建立的。
(3)構件圖。描述一個封裝的類和它的接口、端口,以及由內嵌的構件和連接件構成的內部結構。構件圖用於表示系統的靜態設計實現視圖。對於由小的部件構建大的系統來說,構件圖是很重要的。構件圖是類圖的變體。
(4)組合結構圖。描述結構化類(例如,構件或類)的內部結構,包括結構化類與系統其余部分的交互點。組合結構圖用於畫出結構化類的內部內容。
(5)用例圖。描述一組用例、參與者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用例圖給出系統的靜態用例視圖。這些圖在對系統的行為進行組織和建模時是非常重要的。
(6)順序圖。是一種交互圖(interaction diagram),交互圖展現了一種交互,它由一組對象或參與者以及它們之間可能發送的消息構成。交互圖專注於系統的動態視圖。順序圖是強調消息的時間次序的交互圖。
(7)通信圖。也是一種交互圖,它強調收發消息的對象或參與者的結構組織。順序圖和通信圖表達了類似的基本概念,但它們所強調的概念不同,順序圖強調的是時序,通信圖強調的是對象之間的組織結構(關系)。在UML 1.X版本中,通信圖稱為協作圖(collaboration diagram)。
(8)定時圖。也是一種交互圖,它強調消息跨越不同對象或參與者的實際時間,而不僅僅只是關心消息的相對順序。
(9)狀態圖。描述一個狀態機,它由狀態、轉移、事件和活動組成。狀態圖給出了對象的動態視圖。它對於接口、類或協作的行為建模尤為重要,而且它強調事件導致的對象行為,這非常有助於對反應式系統建模。
(10)活動圖。將進程或其他計算結構展示為計算內部一步步的控制流和數據流。活動圖專注於系統的動態視圖。它對系統的功能建模和業務流程建模特別重要,並強調對象間的控制流程。
(11)部署圖。描述對運行時的處理節點及在其中生存的構件的配置。部署圖給出了架構的靜態部署視圖,通常一個節點包含一個或多個部署圖。
(12)制品圖。描述計算機中一個系統的物理結構。制品包括文件、數據庫和類似的物理比特集合。制品圖通常與部署圖一起使用。制品也給出了它們實現的類和構件。
(13)包圖。描述由模型本身分解而成的組織單元,以及它們之間的依賴關系。
(14)交互概覽圖。是活動圖和順序圖的混合物。
其中類圖、對象圖、用例圖(后期已划分為動態圖)、組件圖及配置圖為靜態圖,其它的為動態圖。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