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燃盡圖(burn down chart)是在項目完成之前,對需要完成的工作的一種可視化表示。燃盡圖有一個Y軸(工作)和X軸(時間)。理想情況下,該圖表是一個向下的曲線,隨着剩余工作的完成,“燒盡”至零。燃盡圖向項目組成員和企業主提供工作進展的一個公共視圖。(引自百度百科)
關於燃盡圖,鄒老師書中的說明是“想象我們把一堆Backlog的木頭給燒光”,這里燃盡圖涉及到了敏捷流程的知識。
敏捷流程的步驟分為四步。
第一步找出完成產品需要做的事情(product backlog):產品負責人領導大家對於積壓的工作(backlog)中的條目進行分析、細化、理清相互關系、估計工作量等工作。
第二步決定當前的沖刺(sprint)需要解決的事情:整個產品的實現被划分為幾個相互聯系的沖刺,產品訂單上的任務被進一步細化。
第三步沖刺(sprint):在沖刺階段,團隊會進行每日立會,scrum master就會用到一些圖標展現整個項目的進度,其中的一種圖表就是燃盡圖。
第四步得到軟件的一個增量版本,發布給用戶,然后在此基礎上有進一步計划增量的新功能的改進。
2. 由燃盡圖的應用環境,可以更好地理解燃盡圖的要素:1.橫軸表示時間,體現的是完成工作所需的時間;2.縱軸表示未完成的工作量;3.計划曲線,假定成員工作生產率恆定情況下的進展曲線;4.實際曲線,實際進展曲線;5.實際剩余時間,每個團隊成員所有任務的剩余時間的總和;6.預估計剩余時間,根據每個人每天的理論進度推算的剩余時間;7.實際花費時間,實際花費的時間。其中后三點是實際項目中補充的要素,這樣一來可以展現項目的拖延情況,可以更有效果。隨着工作的進行時間的推移,縱軸的工作量在逐漸減少,實際曲線雖然與計划曲線有一定差距,但燃盡圖總體趨勢就是逐漸向下最后燃燒至盡。
3. 關於燃盡圖的功能,我個人理解總的來說是用來向每日立會的與會人員展現項目的進展情況,我大學老師說過能用視頻音樂的地方不用圖像表格,能用圖像表格的地方不用文字描述,會議中用燃盡圖可以很好地給所有人展現總體工作量總體時間、已完成的工作量已耗費的時間、剩余的工作量剩余的時間,便於人們總結之前的工作,規划之后的工作。這樣一來還有隱性的功能,一來可以明確看到完成了的工作,看着折線逐漸向下發展,給成員一定的成就感,是一種心里的鼓勵;二來又展現了剩余工作量和時間,又增添了一種緊迫感,可以激勵人們更努力的工作。
4.舉例:
Spring_1
分析:
1.團隊成員開始第一個Sprint,對於工作任務的分解掌握的不純熟,對自身的工作生產效率不清楚。所以導致7月13日工作任務的進一步細化分解,導致實際曲線要高於計划曲線。
2.雖然,7月12日到7月18日,實際曲線高於計划曲線,但是實際曲線的趨勢與計划曲線相吻合,說明團隊成員的生產速率是恆定的。
3.7月19日,實際曲線回落,開發組將迭代版本提交給測試進行迭代系統測試導致。
4.最后工時仍然存在,表征成員工時預估存在問題。
5.本次sprint回顧會議上,團隊成員認為“開發與測試結合緊密,版本能夠及時發布與測試”。
Spring_2
分析:
1. 7月25日到7月29日,趨勢基本正常。
2. 7月30日,實際曲線上揚,經分析發現仍然存在任務分解的顆粒度不夠問題,成員發現任務越做需要的工時越多。深層次的原因是任務在一開始分解時,由於需求,設計等原因,導致任務工時預估與實際存在較大偏差。
3. 本次sprint回顧會議上,團隊成員認為“團隊工作時間把握更准確”,但是“任務顆粒度需要適當,目標要明確,不存在跨迭代。任務分解需要改進”
Spring_3
分析:
1.整體趨勢正常,但是真實的原因是外界涌入了大量新的任務,影響了時間盒,為了保證版本交付,原來規划的一些任務進行了擱置。
2.本次sprint回顧會議上,團隊成員認為“項目內部臨時增加的任務較多”,需要“sprint內的任務bug需要修改;sprint外的BUG工時較多時,需要評估,考慮建立新任務”;“項目外臨時任務經常加入SPRINT”。
自己創作: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