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用的三種結構
一 | 二 | 三 |
1.摘要 | 1.摘要 | 1.摘要 |
2.問題重述 | 2.問題的提出與重述、問題的分析 |
2.問題的敘述、背景的分析 |
3.問題的分析 | 3.變量假設 | 3.模型的假設、符號說明 |
4.模型假設 | 4.模型建立 | 4.模型建立 |
5.符號說明 | 5.模型求解 | 5.模型求解 |
6.模型建立 | 6.模型分析與檢驗 | 6.模型檢驗 |
7.模型求解 | 7.模型的評價與推廣 | 7.模型評價 |
8.結果分析、驗證、模型檢驗及修正 |
8.參考文獻 | 8.參考文獻 |
9.模型評價 | 9.附錄 | 9.附錄 |
10.參考文獻 | ||
11.附錄 |
二、各環節詳細分析
1.摘要
摘要是一篇論文的整體風貌,對於獲獎至關重要。字數一般在400-800字,不超過一頁紙。內容包括:參賽隊對題意的理解、模型類型、建模思路、求用的求解方法及求解思路、算法特點、靈敏度分析、模型檢驗、主要數值結果和結論。
摘要下一行還需要選取3-5個關鍵詞,體現研究內容、算法。
2.問題重述
不建議抄題。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描述問題。可以適當加入自己查到的背景資料及前人研究現狀。只能闡述問題,不能摻雜主觀見解。
3.問題分析
抓住題目的關鍵字和主要目的及要求,分析要中肯、確切。依據原理要明確、描述要簡明扼要,可以列出關鍵步驟,切記不要冗長、繁瑣。對問題的分析,可以作為第三部分,也可以將其針對每個問題寫在模型建立中。建議采用流程圖,使思路表述更清晰。
4.模型假設
對問題進行分析后,發現有些因素或條件還無法進行考慮或估算;或是針對問題的主要因素。舍棄次要因素的影響,采用假設的方式,使問題簡化。
一些假設是基本假設,幾乎每篇論文都會有。一些假設在建立模型過程中提出,隨時記下,最后總結在一起。力求簡潔明確。
這部分可以單獨寫也可以在模型建立時根據所需要情況再進行描述。
5.符號說明
以簡要文字表述各字母意義,其中各個主要符號的大小寫、英語和阿拉伯語,要與正文中符號一致,通常采用三線表,切忌重復或及其近似。
6.模型的建立
機械出版社《數學建模方法與分析》五步法:提出問題-->選擇建模方法-->推導模型的數學表達式-->求解模型-->回答問題。
明確題意后,簡述基本思路。首先,介紹利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再構建基本模型,要明確說明解題的思想和思路。
建立的同時要考慮如何求解。規范數學表達式。
7.模型求解
寫出必要的步驟,結果的表示要直觀,便於分析及評委查找。靈敏度、穩定性分析。表格盡量高大上。
8.模型的檢驗
有的可以采用原始數據和查找的數據處理效果進行對比,有的采用對結果的t檢驗、f檢驗。
9.模型評價及推廣
衡量一個模型的優劣全在於它的應用效果,一定要在自己的模型范圍內最大程度的解決問題。
模型推廣,可以采用將原題要求進行拓展,進一步討論模型的實用性和可行性,還可以提出問題展望。
10.參考文獻
論文提及或是直接引用的文獻、引用數據的出處等需要羅列出來。
常用的表述形式:
a.公開發表的雜志:[序號] 作者,文章名字[文獻類型],刊物名,出版年,出版單位,卷號(期號),起止頁碼。
b.公開出版的書籍:[序號] 作者,書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頁碼。
c.網頁資料:[序號] 作者,資源標題,網址,訪問時間(年月日)。
文獻標識:J-期刊;M-專著;N-報紙;C-論文集;D-學士論文;P-專利;R-報告;S-標准。
11.附錄
一些重要的計算過程、算法程序、一些數據表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