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python中的序列


  本來說完字符串、數字、布爾值之后,應該要繼續講元祖、列表之類的。但是元祖和列表都屬於序列,所以有必要先講講python的序列是什么。

  首先,序列是是Python中最基本的數據結構。序列中的每個元素都分配一個數字 - 它的位置,或索引,第一個索引是0,第二個索引是1,依此類推。每個索引對應一個元素

  Python包含 6 中內建的序列,包括列表、元組、字符串、Unicode字符串、buffer對象和xrange對象。

  對於序列,都可以使用以下操作:

  1.索引

  2.切片

  3.加

  4.乘

  5.成員檢查

  6.計算序列的長度

  7.取序列中的最大、最小值


 

1.索引

  所謂的索引就是對每個元素進行編號,注意,編號是從0開始的。

  我們可用通過索引來取得其對應的元素:

  對於字符串:

a = 'scolia'
b = a[3]
print b
print type(b)

 

  注意:對字符串而言,取出的元素依然是字符串類型。

  對於元祖:

a = ('scolia', 123, True,(),[])
b = a[0]
c = a[1]
print b
print type(b)
print c
print type(c)

 

  取出來的元素原來是什么類型就是什么類型,為什么會這樣呢,看下面這個例子:

  竟然是同一個對象,也就是說變量 l 和變量b 指向了同一個內存空間

def text():
    print 'scolia'

a = ('scolia', 123, True, (), text)
b = a[4]
b()

 

  里面放函數也可以,那么這樣呢?

l = []
a = ('scolia', 123, True, (), l)
b = a[4]
b.append(1)  #append()是列表的一個方法,將一個元素添加到列表的最后,對原列表進行操作,但返回值為None print l
print b

 

  我們對取出來的元素進行了操作,竟然影響了原列表。

  這說明了:

    序列其實是一個容器,里面可以放任何的對象,而當我們通過索引去取的時候,取到的原對象。那么我看是不是可以將索引看作是一個特別的變量,它指向的也是內存空間,當然這個說法套到字符串中略顯變扭,我們只能假設字符串是將每個字符都存在一個內存空間中,每個字符都是字符串類型,變量取得的是整個字符串,而索引則是每個字符的變量。我們看看這個假設的結果如何

a = 'abcdabcd'
print id(a[0]),id(a[4])

  好像假設成立?

  那這樣呢:

a = 'abcdabcd'
b = 'a'
print id(a[0]),id(a[4]),id(b)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明白了什么。

  字符串是字符對象的引用的集合,所以我們使用英文的時候是不是最多只有創建26個字母,然后字符串只要重復引用就可以了。其他字符也同理。

   我們對於序列的了解就更深了一步。


 

 2.切片

   所謂切片就是一次拿出多個對象,而索引一次只能拿出一個對象。

a = ('scolia', 123, True)
b = a[0:2]
print b

 

  返回的依然是一個元祖,這里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 a[2] 明明是 True 才對,但結果我們並沒有取到,說明切片是不包括后界限的索引的

  另外,我可以只寫其中的一個:

a = ('scolia', 123, True)
b = a[1:]
print b

 

  表示從某索引開始(包括),取到結束。

 

a = ('scolia', 123, True)
b = a[:2]
print b

 

   表示從最開始,取到結束的索引(不包括)。

 

  另外,還可以使用負數:

a = ('scolia', 123, True)
b = a[-2:]
print b

 

  正數表示索引是從左向右計算的,而負數則表示倒數,如-1就表示倒數第一個。

  但是,取對象的方向還是從左到右的,這里要注意下。

  另外:

a = ('scolia', 123, True)
b = a[-3:-1]
print b

  此時的后索引就成了-1了,在使用負數的使用要注意。所以所謂的后索引就是最后一個元素的索引,而不包括后索引就是不包括那個元素,只單純作為分界線。

  但如果我這樣寫呢:

a = ('scolia', 123, True)
b = a[-1:-3]
print b

 

  開頭的索引在結束的索引的右邊,是不是就可以倒過來取了呢?

  答案是:

  不可以,得到空的。看來一定要從左向右取對象

  還有,當我給的索引超出了呢?

a = ('scolia', 123, True)
b = a[0:100]
print b

 

  python能自動處理索引超出的問題,這也是python優雅的所在。

  但是要注意:

a = ('scolia', 123, True)
b = a[10:100]
print b

 

  這樣就取不到了。

  最后,還有一個小技巧,雖然切片得到的是一個元祖,但能找到我們切片得到了幾個元素,如果此時我用多個變量去承接呢?

a = ('scolia', 123, True)
b,c,d = a[:]    #這里能得到原序列,此外還涉及到深淺拷貝的問題,以后再來解釋
print b
print c
print d

 

  這樣我能得到獨立的對象了。

  最后,在來講講切片中的步進,先看代碼:

  所謂步進就是要走幾步取一個,本來在沒設置步進的時候,應該取到(1,2,3)的.

  而這里的步進表示走2步取一個。1->2第一步,2->3第二步,所以從1開始走2步就是3了。

  在不進行步進設置的時候默認為1,也就是每一個都取到。

 


3.加

  對序列進行加法運算,將返回一個新的對象。

a = ('scolia', 123, True)
b = ('good', 456)
c = a + b
print a
print b
print c

 

  並沒有影響到原序列。

  那么不同類型的序列相加呢?

a = ('scolia', 123, True)
b = ['good', 456]
c = a + b
print a
print b
print c

 

  不行。

  列表的相加也是一樣的,這里不重復舉例。

  另外,和字符串的+號拼接也是一樣的。


4.乘

  乘法和加法類似,只是幾個一樣的序列相加而已,這點和數學的乘法一樣。

a = ('scolia', 123, True)
b = a*2
print a
print b

 

  同樣不影響原序列

 


5.成員檢查

  這里主要是 in 和 not in 運算符的使用。

b = 3000
print id(b)
a = ('scolia', 3000, True)
print b in a
print id(a[1]), id(b)

 

  這里的結果很奇怪,如果還記得python中的緩存池(上篇有說過)的話,不是說數字只在 -5~257 才會有緩存行為嗎?看來python內部針對這種情況特別做了優化,達到了節省內存的效果。

  就算賦值行為在下面也一樣。

a = ('scolia', 3000, True)
b = 3000
print b in a
print id(a[1]), id(b)

 

  看來在變量賦值時還有隱藏行為,python會檢查元祖和列表中是否已經有一樣的對象了,若有則賦值時不重新創建,而是重復引用。

 


6.元素長度計算

  其實是 len() 內置函數的調用,該函數會返回容器中元素的數量。

a = ('scolia', 3000, True)
print len(a)

 

  計算是從1開始的,和索引不同,要注意區分。

  還有,雖然這里是寫在序列之中,但是這個方法對字典也適用,而字典算是特殊的一種'序列'。

a = {'a':1,'b':2}
print len(a)

 


7.取序列中的最大、最小值

  這里其實是內置函數 max() 和  max() 的使用,其會返回序列中的最大、最小值。

   關於不同數據的比較請參照:戳這里

  或者參考我之前關於python的數字的博文。

a = ('scolia', 3000, True)
print max(a)


  關於序列的內容暫時寫這么多,以后有需要的話會繼續補充。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