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Ubuntu中UUID的兩種獲取方法,至於UUID是什么,你可以大概理解為分區的標識符,像條形碼那樣。
在終端中輸入下面的命令就可心查看到分區UUID了。
命令1.sudo blkid
命令2.ls -l /dev/disk/by-uuid/
命令3.
ls -l /dev/disk/by-path/
命令4.
ls -l /dev/disk/by-id/
看如下代碼就知道訪問的目錄層次了。
代碼:
/ (這就是著名的根)
├── bin (你在終端運行的大多數程序,比如cp、mv...)
├── boot (內核放在這里,這個目錄也經常被作為某個獨立分區的掛載點)
│ └── grub (grub引導程序和引導菜單就放在這里)
├── cdrom
├── dev (存放設備文件,這里相當於一個設備管理器,由系統自動生成。視硬件環境不同變化很大)
│ ├── block
│ ├── bsg
│ ├── bus
│ ├── char
│ ├── disk (磁盤信息,要掛載硬盤分區就要注意這里的信息嘍)
│ │ ├── by-id (硬盤分區的永久性符號鏈接)
│ │ ├── by-label (按卷標識別的硬盤分區,常用於掛載)
│ │ ├── by-path (硬盤分區的節點鏈接)
│ │ └── by-uuid (按UUID識別的硬盤分區,常用於掛載)
│ ├── dri
│ ├── fd
│ ├── input
│ ├── net
│ ├── pts
│ ├── shm
│ └── snd
├── etc (存放所有程序和系統的配制文件和全局變量,對所有用戶生效,非常值得備份)
├── home (這就是著名的home目錄了,注意不是”家目錄”,強烈建議把一個獨立分區掛載到這里!)
│ ├── adagio (這才是我真正的家!一般來說目錄名就是帳號名,當然也可以不是,隨便。命令行中用波浪線~代表這里)
│ ├── MNT (這是我掛載其它硬盤分區的地方,你可以看到用硬盤品牌、容量或用途區分的目錄名)
│ │ ├── MAX40NT1 (邁拓40G)
│ │ ├── ST160NT1 (希捷160G第一分區,下面兩個類似)
│ │ ├── ST160NT2
│ │ ├── ST160SYS
│ │ ├── ST320G (希捷320G)
│ │ │ ├── MOVIE
│ │ │ ├── MUSIC
│ │ │ └── P2P (電驢、BT的緩沖區)
│ │ ├── ST80G (希捷80G)
│ │ │ ├── PROGRAM
│ │ │ ├── ST80PE
│ │ │ └── YEAR
│ │ └── WD1000 (西數1T)
│ │ ├── WD2
│ │ ├── WD3
│ │ ├── WD5
│ │ ├── WD6.Lib
│ │ └── WD7
│ └── test (我建立的另一個帳號的家目錄,專門用於測試,一旦搞到無法收拾的地步,只需簡單的
│ 把里面的所有文件刪除,就可以恢復默認。實際上你可以擁有無數個帳號)
├── lib (所有程序共享的庫文件)
├── lost+found (磁盤掃描出現的丟失的數據)
├── media (你在文件管理器里點擊后自動掛載的分區就在這里,按卷標命名,沒有卷標則按大小命名)
├── mnt (同樣用於掛載磁盤,這是最傳統的位置,喜歡掛哪里隨便)
├── opt (某些特殊的程序喜歡把數據放在這里,比如JAVA)
├── proc (當前系統所有的詳細信息,這里的”文件”並不存在於硬盤中,而是在內存或緩存里,每次啟動后都不一樣)
├── root (這是系統最高權威root用戶的家!他是老大,所以不住在/home里,那里是草民住的)
├── sbin (類似/bin,存放常用程序,但這里的程序都是要命的啊,比如格式化,所以只有root用戶或sudo程序有權使用)
├── srv (一些服務所要訪問的文件)
├── sys (系統的核心文件,類似/proc,不必管它)
├── tmp (存放臨時文件,所有用戶均可使用,不過你要小心啊,這里的所有文件一旦重啟就全沒了,自動清空的)
├── usr (你在X下使用的所有程序數據都在這里了,包括圖標、manual等。所有用戶都可以使用。也是最龐大的目錄)
└── var (variation,顧名思義就是變量,這里存放系統中經常變化的數據。和/tmp不同啊,很有用的地方)
├── backups
├── cache
│ └── apt
│ └── archives (存放你安裝的所有程序的deb包!重裝系統時太有用了,一定要備份好,到時候放回來。
│ 我建議把整兒/var單獨掛載到一個獨立分區,像/home一樣。這樣你重裝好系統后,只
│ 需要簡單的把整兒分區掛載到/var就行了,省去了備份-還原的時間。要知道這些deb包
│ 可不是幾十M而已,而是有可能幾百M、幾個G,一來一回可夠嗆的。你也可以單獨掛載
│ 一個分區到/var/cache/apt/archives,其他的都不要。
│ 當然,這樣又增加了一點系統構造的復雜度,喜歡怎樣請自己斟酌。)
├── crash
├── games
├── lib
├── local
├── lock
├── log (呵呵,這里的文件是系統運行的完整記錄,出了問題一定要來這里看看)
├── mail (這里是存放所有用戶email的地方)
├── opt
├── run
├── spool
└── tmp
├── bin (你在終端運行的大多數程序,比如cp、mv...)
├── boot (內核放在這里,這個目錄也經常被作為某個獨立分區的掛載點)
│ └── grub (grub引導程序和引導菜單就放在這里)
├── cdrom
├── dev (存放設備文件,這里相當於一個設備管理器,由系統自動生成。視硬件環境不同變化很大)
│ ├── block
│ ├── bsg
│ ├── bus
│ ├── char
│ ├── disk (磁盤信息,要掛載硬盤分區就要注意這里的信息嘍)
│ │ ├── by-id (硬盤分區的永久性符號鏈接)
│ │ ├── by-label (按卷標識別的硬盤分區,常用於掛載)
│ │ ├── by-path (硬盤分區的節點鏈接)
│ │ └── by-uuid (按UUID識別的硬盤分區,常用於掛載)
│ ├── dri
│ ├── fd
│ ├── input
│ ├── net
│ ├── pts
│ ├── shm
│ └── snd
├── etc (存放所有程序和系統的配制文件和全局變量,對所有用戶生效,非常值得備份)
├── home (這就是著名的home目錄了,注意不是”家目錄”,強烈建議把一個獨立分區掛載到這里!)
│ ├── adagio (這才是我真正的家!一般來說目錄名就是帳號名,當然也可以不是,隨便。命令行中用波浪線~代表這里)
│ ├── MNT (這是我掛載其它硬盤分區的地方,你可以看到用硬盤品牌、容量或用途區分的目錄名)
│ │ ├── MAX40NT1 (邁拓40G)
│ │ ├── ST160NT1 (希捷160G第一分區,下面兩個類似)
│ │ ├── ST160NT2
│ │ ├── ST160SYS
│ │ ├── ST320G (希捷320G)
│ │ │ ├── MOVIE
│ │ │ ├── MUSIC
│ │ │ └── P2P (電驢、BT的緩沖區)
│ │ ├── ST80G (希捷80G)
│ │ │ ├── PROGRAM
│ │ │ ├── ST80PE
│ │ │ └── YEAR
│ │ └── WD1000 (西數1T)
│ │ ├── WD2
│ │ ├── WD3
│ │ ├── WD5
│ │ ├── WD6.Lib
│ │ └── WD7
│ └── test (我建立的另一個帳號的家目錄,專門用於測試,一旦搞到無法收拾的地步,只需簡單的
│ 把里面的所有文件刪除,就可以恢復默認。實際上你可以擁有無數個帳號)
├── lib (所有程序共享的庫文件)
├── lost+found (磁盤掃描出現的丟失的數據)
├── media (你在文件管理器里點擊后自動掛載的分區就在這里,按卷標命名,沒有卷標則按大小命名)
├── mnt (同樣用於掛載磁盤,這是最傳統的位置,喜歡掛哪里隨便)
├── opt (某些特殊的程序喜歡把數據放在這里,比如JAVA)
├── proc (當前系統所有的詳細信息,這里的”文件”並不存在於硬盤中,而是在內存或緩存里,每次啟動后都不一樣)
├── root (這是系統最高權威root用戶的家!他是老大,所以不住在/home里,那里是草民住的)
├── sbin (類似/bin,存放常用程序,但這里的程序都是要命的啊,比如格式化,所以只有root用戶或sudo程序有權使用)
├── srv (一些服務所要訪問的文件)
├── sys (系統的核心文件,類似/proc,不必管它)
├── tmp (存放臨時文件,所有用戶均可使用,不過你要小心啊,這里的所有文件一旦重啟就全沒了,自動清空的)
├── usr (你在X下使用的所有程序數據都在這里了,包括圖標、manual等。所有用戶都可以使用。也是最龐大的目錄)
└── var (variation,顧名思義就是變量,這里存放系統中經常變化的數據。和/tmp不同啊,很有用的地方)
├── backups
├── cache
│ └── apt
│ └── archives (存放你安裝的所有程序的deb包!重裝系統時太有用了,一定要備份好,到時候放回來。
│ 我建議把整兒/var單獨掛載到一個獨立分區,像/home一樣。這樣你重裝好系統后,只
│ 需要簡單的把整兒分區掛載到/var就行了,省去了備份-還原的時間。要知道這些deb包
│ 可不是幾十M而已,而是有可能幾百M、幾個G,一來一回可夠嗆的。你也可以單獨掛載
│ 一個分區到/var/cache/apt/archives,其他的都不要。
│ 當然,這樣又增加了一點系統構造的復雜度,喜歡怎樣請自己斟酌。)
├── crash
├── games
├── lib
├── local
├── lock
├── log (呵呵,這里的文件是系統運行的完整記錄,出了問題一定要來這里看看)
├── mail (這里是存放所有用戶email的地方)
├── opt
├── run
├── spool
└── tmp
http://blog.csdn.net/andie_guo/article/details/901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