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批判性思維套裝》的第二本書——《邏輯思維簡易入門(第二版)》,從內容和深度來講,這是一本邏輯學和批判性思維的入門書籍,但涉及的主題十分廣泛,主要包括:
- 哲學和歸納問題;
- 非形式謬誤;
- 命題和傳統三段論邏輯。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這本書主要是在指導我們分析、解釋和評估論證,再簡單一點,就是如何區分好的推理和壞的推理。本周讀的是本書的第一部分——“推理的構成”,我就從第一章說起。
第一章:什么是邏輯思維?我們為什么要關心它?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一個關鍵詞——推理,什么叫推理?信念和構成信念之間的某種邏輯關系就是推理。我們通過多個信念來支持一個信念,這就是推理,也就是后面分開而論的推論和論證。而這種邏輯關系,在思維角度上,可以說有下面三個維度:
- 描述推理的模式;
- 評估決定推理好壞的特征;
- 制定能最大限度地解釋好推理所具有的特征的規則。
看起來有些繞,其實就是在找一個好推理的共同形式,同時讓它成立。總之說起來,描述特定推論的基本邏輯關系就是對其進行評估並確定是否符合有效推理的規則。
而我們這里所探討的邏輯思維,其實是從生活的角度出發,用自然語言能描述的一些論題,這些我們暫且稱之為非形式邏輯。相對應的形式邏輯是什么呢?就是符號邏輯。比如公式、數學證明這一類的推論,其實就是公式之間的關系。
那么我們常用的兩個動詞“推論”、“論證”,在這里所討論的邏輯思維的環境中,也是有區別的。“推論”更多的是一種或多種信念對另一個信念的支持關系,而“論證”是一個或多個陳述支持另一個陳述的關系,特別是這里的論證,我們不能理解為這是敵對雙方的口頭交鋒,這里的“論證”更像是法庭中的“論證”,用一組語句,有力的提出一個得到支持的斷言。
具體什么事論據,之間的連接詞……這些我們可以和形式邏輯——“離散數學”中的命題相比較,就不一一贅述。
但是這些都只是概念、理論,在具體的生活中,並不是每次的論證都能清晰的找出論題、論題指示詞、論據……,有些時候我們面對的還不是論證,只是解釋,這種時候我們需要對於論證進行分析,在分析中,一般有下面三點要求:
- 識別論證,仔細找其中的斷言和相對應的依據;
- 確定之間的關系,要通過區分和重構,尋找前提和結論。
- 評估論證。
這些說是要求,還不如說是技巧或者規程。比如在分析論證的時候,分清論題指示詞、論據指示詞會帶來很大的方便,也比如,一段話中有很多解釋的成分,但這些解釋都不是支持,並不能算作論證。
除了這些,有一些語言形式,除了剛剛所說的論證和解釋是不同的,很容易
迷惑我們,還有比如:論證和條件句也是不同的。我們以書中的例子來看:
“如果海因茨是一個歸化公民,那么海因茨不是出生在這個國家。”
這句話在我們看來,明明就是一個論證的過程,而且也符合常理,但是,如果我們細究的話,這句話並不是一個論證,而是一個條件句。這句話稍改一下,就可以變成一個論證:
“海因茨是一個歸化公民,因此,海因茨不是出生在這個國家。”
細心的讀友應該已經發現了,論證和條件句的區別取決於這句話之間如何關聯。
第二章 用邏輯思考用心說話
這一章主要講的是邏輯思維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理性接受度。
首先,從我們的常識就可以知道,論證的關聯性和論證的強度成正比,也就是說,論證的各個部分之間的邏輯關聯性越強大,論證就越強。而之后我們才可以提到理性接受度,理性接受度取決於論證關聯性強以及總體證據支持好,但是這后兩者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系,而是相互獨立的。就比如在辯論賽中,哪一方邏輯清晰縝密,證據充分,那一方就能收獲觀眾和評委的認可。
當為了獲得良好的理性接受度的時候,我們一般會從語言和修辭力兩個方面進行表現。最好的修辭,必然會更容易贏得受眾,也是提高修辭力的有效技巧。但是我們也要清晰的認識,這只是一種技巧,它更有利於說服,但並不等於充分推理。
所以,思維和語言是不可分割的,我們需要用語言來表達思維,思維也是語言的內在源泉。文中說:“邏輯思考者的要點是:雖然說服受眾接受自己的信念是一件好事,但必須用正確的方式進行,即說服要具備理性接受度。”
從論證角度來說,任何信念或語言都是非真即假的,“只要說話者是真誠的,並且有能力表達自己”。那么我們可以理解為語言就是表達信念的標准方式。在第二章中,集中描述了語言在邏輯思維中的地位以及相應的變化。
語言從目的角度分類來講,可以分為信息類、指令類、表達類、承諾類。這四者當中,只有信息類有直接的真值條件,其他的都只是一種表述,求真假並沒有什么意義。
說到語言,就不得不說語言的復雜性,除了直接表述的內容外,還有很多間接表述、比喻義。通常來說,語言的非字面含義和間接使用會將我們需要的真實信息模糊化,這時候就需要我們采取一定的方法來撥開雲霧見天日。常用的方法無外乎“重構定義”,主要分下面三個部分:
- 報道性定義,含義兩邊一定相等,論據充分;
- 實指定義,其實說白了就是范例;
- 語境定義。
在報道性定義中,由於要求其定義是充分的當且僅當其兩邊是同義詞或有等同的意義,容易出現定義過長、定義過窄、或者既過寬又過窄的不充分情況,所以通常會對報道性定義進行檢驗,檢驗的方法只要使用反證法,也就是舉反例,要求場景必須是連貫的,並且在描述中不能改變詞語的含義。實指性定義和語境定義相對較為簡單,就也不贅述了。
總結
我讀了這本書的前兩章,看得特別慢,有些地方甚至看了好幾遍,邏輯性很強,我建議同學們都可以讀一讀,特別是對於理工科的同學,我們常常說理工科的同學邏輯特別強,其實我們沒有系統的邏輯性,所以我們有必要刻意去接受思維訓練。當然也可以先去看看《學會提問》這本書,或者“羅輯思維”這個節目,有了一些邏輯思維的基礎再來看這本書,就會更輕松一些。總之不可否認,這是一本思維訓練跟系統的書,看一遍是不夠的,要看好幾遍,並且付諸於實踐,將里面的觀點用來實際問題的思考,一定會有所變化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