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分寶寶,顧名思義,能讓團隊其他人得分的隊員。說白一點:在團隊中沒有事可干,最后只能任人宰割貢獻分的隊員。說文雅一點: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哦不,不帶走一點貢獻分。
關於得分寶寶這個詞,在M1團隊成員跳槽階段之前,我也是不知道的。直到有天某位PM跟我聊起這個詞,它就這么“訝異”而又“順理成章”地出現在我的認知里。
起初得知了這個詞,我還覺得稍稍有些好玩,以為只是大家為了照顧那些M1階段貢獻分比標准貢獻分低一些的同學而起的一個有趣的雅稱。后來我才發現,這個惡劣的概念已經蔓延到了很多支隊伍的內部。
有支隊伍的PM在M2階段抱有的目的是單純而又讓人傷感的:多招一些不做事的隊員進組,這樣即使最后答辯時小組的展示分數不高,但是在分貢獻分時做事的人可以理直氣壯地從得分寶寶們身上下手,汲取分數。完全根據團隊展示分和貢獻比計算團隊分數,於是這些做事的同學最終能夠獲得比較高的分數。
但是相反,如果一支隊伍相對比較協調,團隊內的貢獻分極差也不大的話,在現在這種團隊M1展示兩個隊之間的分數層差較低的情況下,團隊內的每一個成員的團隊項目得分反而不如那些有大量得分寶寶的隊伍——即使好的團隊內每一個隊員付出的都很多,甚至多到比一些稍差組最辛苦的人的貢獻還多。
這種情況是不合理的,我雖然沒能找到其根源,但是我也能發現造成這種局面的部分原因:
- 展示分與團隊協作的分數是糅合在一起的,所以評審在給分時不能根據各個獨立的分量方面給定分數。
- M1展示分一個團隊與一個團隊之間分數層差太小,我覺得這一點是評審的各位亞研院的前輩心軟的緣故。
以下純屬個人觀點:我覺得除了在評審中排名在前四的隊伍是認認真真,團隊分工實踐到位,做出一定成果與技術的,其余隊伍都存在着比較大的缺陷,不論是在工作量上,團隊成員的工作分配上,以及其他方面。為了避嫌,我不談我們組為團隊項目付出的努力,就拿我比較熟悉的Chronos組來說,我是能看到他們每日工作的辛苦的。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他們為了從之前的界面換成更好的用戶體驗與更加優美的界面效果,每日通宵達旦,那段時間他們組幾乎就沒在早上五點前睡過。當然我不是說晚上通宵就是好事,我只是說這足以體現他們對待這個項目,對待工程的態度。
對於這些同學們,他們付出的這樣多的努力,拿出的這樣多的精力,最后卻獲得和另一組——只有一半工作的隊員——相差無幾的分數,這樣對他們來說是否是種不公平的評價呢?
對質量差的工程的寬容,就是對質量好的工程的不公。職場不相信眼淚,團隊項目也一樣。
所以我希望老師和助教老師在考慮團隊貢獻分時,考慮每個人的能獲得的基礎貢獻分的上限,考慮到評分時的獨立分量評分(獨立分量包括幾項:工作量、項目演示效果、團隊分工管理等)。如何能夠調動大家最大的積極性參與進來才是團隊項目的本意,如果每個組的PM都不去催促隊員做事,把清閑的人當成得分寶寶,團隊管理名存實亡。那些可憐的得分寶寶們啊,本來可以接受到更好的鍛煉,如今卻被迫無法參與到項目的進展,豈不哀哉?
以上是我對課程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