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應付崗密集出現發票校驗時移動平均價為負值導致過賬失敗的情況,采購經理又是拍桌子、又是摔杯子的。財務經理安排任務徹底清查,找出問題原因。
哎,毫無頭緒啊。。。測試機模擬業務吧
流程:合同(系統外)-采購訂單(ME23N)-對采購訂單收貨(MB01)-發票校驗(MIRO)
1)正常業務的憑證流:
1、借:原材料 100 訂單單價及數量10元*10只,發票單價及數量10元*10只
貸:應付暫估 100
2、借:應付暫估 100
借:進項稅 17
貸:應付賬款 117
2)實際業務的憑證流1:訂單單價及數量10元*10只,發票單價及數量5元*10只,發票校驗時庫存數量10只
1、借:原材料 100
貸:應付暫估 100
2、借:應付暫估 100
借:進項稅 8.5
貸:應付賬款 58.5
貸:原材料 50
3)實際業務的憑證流2:訂單單價及數量10元*10只,發票單價及數量5元*10只,發票校驗時庫存數量6只
1、借:原材料100
貸:應付暫估100
2、借:應付暫估100
借:進項稅8.5
貸:應付賬款58.5
貸:原材料30
貸:材料成本差異20
4)實際業務的憑證流3:訂單單價及數量10元*10只,發票單價及數量15元*10只,發票校驗時庫存數量10只
1、借:原材料 100
貸:應付暫估 100
2、借:應付暫估 100
借:進項稅 25.5
借:原材料 50
貸:應付賬款 175.5
5)實際業務的憑證流4:訂單單價及數量10元*10只,發票單價及數量15元*10只,發票校驗時庫存數量6只
1、借:原材料 100
貸:應付暫估 100
2、借:應付暫估 100
借:進項稅 25.5
借:原材料 30
借:材料成本差異 20
貸:應付賬款 175.5
通過5種情況的模擬,大致可以看出來SAP的發票校驗邏輯。發票的價格和收貨時的價格差異,在庫存數量和發票數量之間分攤。發票數量<庫存數量的,全部更新庫存價值。發票數量>庫存數量的,對於庫存部分的差異更新庫存價值,對於發票部分>庫存部分的差異更新材料價格差異。
問題來了
對於實際業務1、2,即:發票校驗單價<采購訂單單價的,在發票校驗時可能會有庫存價值不夠扣的情況,在該種情況下就會出現“移動平均價未負”的錯誤。
梳理本公司流程,合同、訂單時價格不控制,發票校驗時價格嚴格控制,對於此種流程方式,可能會出現訂單價格與發票價格相差過大的情況。
大爺的,問題找出來了。訂單價格是你采購部管,發票價格也是你采購部管,你跟我財務部吼個毛線啊,自己搞出來的問題,自己玩去吧,拜拜了您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