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敗案群20150911李躍海“外台茯苓飲的探討”


茯苓飲是臨床治療太陰病的一個方,也是馮世綸老師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常用方。馮老一般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半夏,也就是茯苓飲加半夏湯,半夏常用15g。茯苓飲的方歌是參苓術、橘枳姜,包含《金匱要略》里的橘皮枳實生姜湯,再加上人參、茯苓和白術。常用劑量為:黨參10g,茯苓12g,根據大便的情況使用白術或蒼術,大便偏稀用焦白術或焦蒼術12g,大便干結、便秘則必須用生白術,量要大,常用30g以上,陳皮30g,枳實10g(枳殼亦可),生姜五片,半夏15g。
《金匱要略》中茯苓飲的經典原文: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心胸間虛指的是中虛、胃腸道虛、胃氣虛、胃氣不足或脾虛。停痰宿水指有水飲,有水濕。還有氣,所以不能食。它的基本病機:中虛,有水飲,有氣。其臨床症狀、主證可用概括為:氣滿不能食,這是它的 方證要點,也是用方的切入點。氣滿指胃脹、腹脹、心下痞,不能食指的是沒有食欲,不想吃飯。這個方的作用是消痰氣,令能食。消痰指祛水飲,消氣指行氣。令能食為健脾胃,增強食欲,讓病人能吃東西。
    從方證上看,這種病人是一種什么樣的人呢。由於這是個太陰病,水飲病,其人面色往往黃暗。《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並治篇中有濕家的描述: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原文是說濕家的皮膚顏色如煙熏一樣黃,或面色又黃又暗者較為常見。所以濕家病一般有面色黃暗的特點。當歸芍葯散、五積散方證也有面黃,還有麻黃類方,寒濕在表,也是面黃。茯苓飲證的面色黃,是由於中虛有水飲,寒濕在消化道引起的。面色是病人提供給我們的第一印象。若患者紅光滿面、油膩則可能有實熱,就不太適合使用茯苓飲。茯苓飲屬於太陰病方。仲景說,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太陰病,里虛寒,自利不渴,指的是沒有熱,因此太陰病必須排除上熱。我們臨床往往從兩個方面排除上熱。一方面,從病人的自覺症狀口感來看,口不渴,口中和,口不干不苦,咽不干不燥。另一方面,從他覺症狀來看,醫生能觀察到這類病人面色偏黃暗,嘴唇眼瞼偏淡,咽部偏淡,舌質也偏淡,舌苔薄白或稍厚但很干凈,不粘膩,是水滑的。在使用太陰病方茯苓飲時注意要排除上熱。茯苓飲具體的方證主要體現在消化道疾病方面。馮老在治療消化道疾病時最常用茯苓飲,因為這種方證在臨床出現很多。方證從哪里來?方證是從經典條文里來的。我們要從經典條文里把方證的關鍵詞提煉出來,黃老師也強調這一點。一個是氣滿,氣滿是一個自覺症狀,感覺肚子里有氣、脹。有些人表現為胃脹、心下痞,有些人表現為腹脹,可統統稱之為氣滿。病人感覺胃脹,感覺有東西在胃里頂住了,下不去,不通暢。有些人上腹感覺到有硬塊,其實並沒有。另外還有嗝逆、打嗝症狀。病人總是感覺有氣,不通,要打個嗝、放個屁才舒服。這也是茯苓飲消痰氣的作用。如果病人嗝逆,沒有上熱,首選茯苓飲。一般來說,嗝逆應選旋覆代赭湯,馮老往往首選茯苓飲,因為茯苓飲治療嗝逆的效果是比較好的。
    需要指出的是,茯苓飲的這個腹脹、氣滿是虛證,是中虛、有水飲,不是 實證(象大黃、大柴胡、承氣湯的那種脹)。大柴胡的脹是胃脹,承氣湯的脹是腹脹。實證的脹是胃家實,又硬又鼓。腹診可以看到,茯苓飲這個虛證的腹部是軟的、平的,甚至有的還凹進去,這一點很關鍵。如果腹部又鼓又硬,硬鼓鼓的按不下去,就要考慮胃家實,可能要用大黃了。另一個症狀是不能食,患者沒有食欲,不能吃飯,若沒有上熱,就要考慮茯苓飲了。前幾年曾遇到一個肺癌患者,不能吃飯,消耗得厲害,幾乎奄奄一息了。這個病人還有膿血痰,黃色的濃痰帶血,沒有一點食欲,不想進食。我采用的是茯苓飲和千金葦莖湯合方,千金葦莖湯可治療肺癰,有排膿作用。病人斷斷續續服用此方后,食欲胃口打開了,可以進食了,又存活了幾個月,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
使用茯苓飲要注意大便的性狀。大 便溏稀的可以用此方,便秘的也可用。習慣性便秘,病人沒有上熱的情況下,馮老常用此方,若出現腹脹、胃脹,更適合使用。茯苓飲加半夏湯用於便秘時,一般不加減,術用生白術,馮老用葯較保守,白術常用18g,也有效。我們用白術往往在30g以上。魏魏龍驤老常用大劑量白術治療便秘,單味白術治療便秘文獻中有很多報道。其實,白術治療便秘是出自《 傷寒論》174條的去桂加白術湯。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把茯苓飲的方證歸納整理一下,臨床遇到一個胃脹或腹脹病人,或者一個沒有食欲、不想吃飯的病人,一個愛打嗝的病人,沒有上熱,面色偏黃,肚子是軟的,腹部不是硬鼓鼓按不下去的,就可以考慮使用茯苓飲。
    有時候,臨床上的情況不單單是上述這些症狀,可能需要合方治療。下面介紹馮老常用的茯苓飲的幾個合方。一個是與 桂枝湯合方。病人汗出、惡風,沒有上熱,考慮是 表證,要使用桂枝,人形體偏瘦,皮膚白、細膩,有心慌心悸,脈象浮緩、浮弱,脈遲,合並有這些症狀時,可以與桂枝湯合方。如果病人出現上熱,有口干 口苦,柴胡證,胸脅苦滿,胸悶脅痛,惡心嘔吐,可以與小柴胡湯合方。如果出現咳嗽,咽癢,咽喉異物感,可以與半夏厚朴湯合方。馮老也用過茯苓飲與 五苓散合方,但不太多。如果出現消渴、口干、喜飲熱水又喝不多,稍喝多了就胃脹,小便不利,可以與五苓散合方。合方時,注意有是證用是方。
    再簡要介紹一下幾個需要比較的方劑。一個是大柴胡湯。大柴胡湯證也可用於治療心下痞。兩者有什么區別呢?大柴胡湯的病機是胃家實,茯苓飲則是中虛,這是病機上的區別。大柴胡湯是少陽和陽明合方,有上熱,有口干口苦、咽干,有咽紅,舌紅,有舌苔干、厚、濁,面色偏紅的較多。大柴胡湯方中用大黃就是因為面紅。《金匱要略》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中,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這里的面熱仲景指的不是病人發燒,是面紅,好像喝酒喝醉了一樣。仲景認為這屬於實熱,胃火上攻,必須加大黃以攻下。茯苓飲證不是實證,是中虛、虛寒證。病人面色偏黃,腹部是軟的。茯苓飲的腹證與胃家實是不一樣的。大柴胡湯證是心下痞、脹,硬、腹部充實,按不下去。“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大柴胡湯的肚子是又硬又鼓;而茯苓飲的肚子是平的或凹進去的,腹部是軟的。半夏瀉心湯也可以治療胃脹、心下痞、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與茯苓飲證的氣滿類似。茯苓飲除了治療胃脹,還可治療中腹脹。對於腹滿的病人,我還曾用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發汗后腹脹滿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我使用普通劑量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效果不好。后來使用原方的劑量,厚朴和生姜的用量很大,甘草、黨參用量較輕,還是不行,最后還是用茯苓飲解決了問題。曾有些前輩們介紹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療腹脹的經驗,但我在使用時還不太應手,可能是我對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的方證,葯物劑量、配比等哪個方面還沒使用到位。我用茯苓飲比較應手,這里面可能有師承的關系,馮老也經常用茯苓飲,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用的不多。半夏瀉心湯屬厥陰病,是上熱下寒。茯苓飲和半夏瀉心證都有中虛,方中都用了黨參、半夏和生姜。半夏瀉心湯有上熱,用了 黃芩黃連,有口干、口苦,舌質偏紅,舌苔偏濁膩。茯苓飲純粹是中虛、虛寒,沒有上熱。茯苓飲還可治療嗝逆。生姜瀉心湯也可治療嗝逆,但它是有上熱的。食欲方面,半夏瀉心湯證也有食欲降低,但沒有茯苓飲那么顯著。茯苓飲的經典原文中,“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食欲降低較為突出,不想吃飯更加明顯。如果在臨床上遇到這樣一個病人,不想吃飯,沒有胃口,若沒有上熱,就可考慮用茯苓飲了。或者一個有腹脹或嗝逆的病人,面色偏黃,沒有口干口苦,再看看咽部、舌頭,處方很快就開出來了,就這么簡單。由此也可以看出,抓方證更加直接。抓住用方的要點、抓住方眼后,臨床用方就比較簡單明了,就沒有病機方面的揣測了。臨床用方時搞病機病理的推斷就變得復雜化了。正如黃老師所說,名老中醫的兩套理論,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做的是用來看病的,說的說給別人聽的。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