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提問》讀書筆記+學習現狀分析


本文嚴禁轉載——牲口TT

【前面的話】

     《學會提問》是一直想讀的書籍,不過之前沒有養成讀這種工具書的習慣,讀起來比較枯燥,心里又想梳理清楚這本書講的邏輯,導致一直未能讀下去。最近開始讀工具書類型的書籍(之前讀了《用戶要素體驗》),用kindle看了四章,感覺講的非常好,不滿足於在kindle上面看了,所以買了本實體書籍,做了精讀和思維導圖,收益匪淺。推薦精讀。

【讀書過程】

l  時間

精讀花費:3.5天

思維導圖:2天

筆記總結:0.5天

花費時間還是蠻久的,現在工作了,不比之前在學校,只有周末時間是可以完整利用的,所以花費6時間持續時間就是一個月了,機會成本還是太高了。

l  持續時常

最近讀書在關注看書過程中自己持續看書的時長,這點做得非常差,這也就是為什么自己會花費這么多時間了,主要表現是:

  1. 學習的抗干擾能力非常差。主要表現在必須要在圖書館等學習地方進行學習,如果在家,學習時效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是,學習的時候對於手機的依賴性非常高,經常會不自覺的拿起手機看看朋友圈、逛逛知乎,刷刷微博。還有一個方面是,學習的時候較為輕松的事情,很容易替代較為困難的事情,比如如果手邊有小說等書籍很容易替代學習專業性書籍。
  2. 開始學習比較困難。如果說周五晚上打算去圖書館學習,周六早上就會有各種理由不想去,即使到了圖書館要進入到學習狀態也是非常艱難。再有就是晚上回去說好的學習,回去看會電視、玩會手機,時間就到了想要睡覺的時候了。
  3. 精神狀態不好。一天的工作之后,想要利用晚上的時間進行學習,精神集中起來就很困難,學習效率很低。

l  措施

對於上面出現的這些問題,已經困擾了自己一段時間了。不怕有問題,出問題了,先把問題寫出了,然后針對問題想解決辦法。

  1. 計划。學習之前精心列出計划。沒有計划,學習的過程會比較散亂,相對於開始學習的時候需要作出學什么的選擇,容易被別的事情誘惑。計划的制定,是另一門學問,一份計划也就是要做某一件事情的步驟,必須要具有可行性,具體的計划制定非常重要。計划應該保持:單一性、可行性、容錯性、激勵性。
  2. 瓶頸:(參考:學習時間)
  • 理想狀態——也就是在最完美的狀態下,能夠達到的狀態
  • 現實——是實際發生的現狀
  • 差距——尋找出造成理想狀態和實際情況不一致的地方
  • 原因——產生差距的原因
  • 瓶頸——寫出一個最主要的限制自己完成這件事情的原因
  • 解決方案——尋找解決方案

理想

狀態:
成為一個博學、深度思考的人
學習時間:
1,每天晚上讀書兩小時
2,每周末讀書兩天
3,工作時間內,抽出1個小時讀書

現實

狀態:
沒有一個精深的領域
學習時間:
晚上時間大部分都在無所事事中度過
工作時間大部分不是處理工作事宜就是在玩手機中度過
周末最多做到一天時間在圖書館

差距

知識厚度+時間利用

原因

1,學習的廣度太寬,沒有對一個領域進行過專門研究
2,精力問題,工作了一天時間了,所以晚上時間精力不足
3,晚上、周末、工作閑暇的誘惑性更高一些
4,平時計划性不足,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在哪一方面做深入研究

瓶頸

對於:成為一個博學、深度思考的人,瓶頸是:缺乏計划性
對於充分利用學習時間,瓶頸是:時間利用不合理

解決方案

1,對於自己學習作出計划
2,學習時間管理的方法

 

  1. 方便。學習開始的時候要方便。比如:准備好學習材料:晚上准備好第二天學習的材料、下班前計划好晚上要學習的內容。一到家就把學習的材料掏出來放在可以看見的地方等。這樣學習的可能性會比較大。
  2. 時間。利用精力充沛的時間段。最近這段時間發現學習的有效時間是早上起來,所以利用好這段時間。晚上早點睡覺,早上早些起來,學習一小時。
  3. 簡單。學習的過程中盡量簡單。要不同於學習的開始的時候的方便性,簡單要求學習過程中的誘惑性更少一些,比如去圖書館不帶手機等。
  4. 壓力。適當的給自己一點壓力。這樣如果不學習會帶來一些愧疚感,進而會持續學習和反思。
  5. 監督。利用大眾監督自己學習。告知別人自己的計划,這樣我們害怕別人問起而會計划學習。
  6. 總結。學習完畢之后適時總結。如果是精讀,做好學習筆記和思維導圖。

【學習分析】

1, 不會拒絕

看了《學會提問》之后,發現自己的一個缺點或者說現狀是:不會拒絕。

l  學會拒絕的原因:

  • 精力問題:

工作之后,一天的工作精力非常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內處理各種問題,對於一些不是自己工作范圍內的事情,一定要學會拒絕。

  • 專業問題:

如果把太多的時間花費在處理一些工作范圍之外的事情,那么就沒有太多的精力學習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情了,所以會導致應該是自己處理的問題,自己未能熟練處理好,從而顯得自己不夠專業。再一個方面,如果不是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情,那么自己就不夠專業,也就是自己一定處理的沒有別人專業和高效。

l  不會拒絕的原因:

  • 不能合理的找到別人語言中的邏輯漏洞。
  • 不能及時找出別人說服你的理由和結論之間的邏輯性。

比如:業務經常使用的:人身攻擊謬誤、訴諸權威謬誤、追求完美方案謬誤、轉移話題謬誤等。

【相關資源】

如下PPT資源非常不錯,感謝分享者。

《學會提問》讀書筆記-@秋葉

http://weibo.com/3965020470/CcOLGj0P1

【學習筆記】

思維導圖:

第一章:學會提出好問題

第二章:論題和結論是什么

第三章:理由是什么

第四章: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第五章:什么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第六章: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第七章:證據的效力如何:直覺、個人經歷、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詞和專家意見

第八章:證據的效力如何:個人觀察、研究報告和類比

第九章:有沒有替代原因

第十章: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第十一章: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第十二章: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本文嚴禁轉載——牲口TT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