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一個高速路有10個入口,每個入口每秒鍾只能進1輛車
在性能測試過程中,制定性能測試方案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其中就會涉及一些指標的制定,最主要的指標是TPS(每秒處理事務數),即是用來衡量系統的處理能力的一個指標,其次就是響應時間。下面談談在實際的工作中怎么定義這兩個指標:
1、TPS指標,可以在生產環節選前一年中某個交易在某一天的最大值,然后在這一天中按分鍾為單位,列出一個時間分別表,取交易量最大的一分鍾,然后用這個交易量除以60,此時就能得TPS,然后再乘以1.5倍作為當前的TPS目標,在第二年和第三年再乘以一個1.5或2倍。
2、響應時間,根據業務的特點進行定義,插表交易一般在3秒內。
-------------------------------------------------------------------------------
TPS,每秒鍾完成的事務數
"80/20"原理:
"80/20"原理是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編排行事優先次序的准則是建立在"重要的少數與瑣碎的多數"原理的基礎上。這個原理是十九世紀末期與二十世紀初期的意大利經濟學家兼社會學家維弗烈度·柏瑞圖所提出。它的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制全局。這個原理經過多年的演化,已變成當今管理學界所熟知的"80/20"原理--即百分之八十的價值是來自百分之二十的因子,其余的百分之二十的價值則來自百分之八十的因子.
"80/20"原理對所有人的一個重要啟示便是:避免將時間花在瑣碎的多數問題上,因為就算你花了80%的時間,你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你應該將時間花於重要的少數問題上,因為掌握了這些重要的少數問題,你只花20%的時間,即可取得80%的成效。
在軟件測試工作中,"80/20"原理主要應用於缺陷分布分析與性能測試需求分析。缺陷分布分析中,它指的是80%的BUG是在20%的程序代碼中發現,這其實也就是缺陷的“群集現象”。下面主要說說"80/20"原理在性能測試需求分析中的應用。
在性能測試需求分析中,"80/20"原理被這樣理解:每日80%的業務在20%的時間內完成。例如:每年業務量集中在8個月,每個月20個工作日,每個工作日8小時,即每天80%的業務量在1.6個小時內完成。
下面舉個實際的例子來看"80/20"原理的應用於性能測試需求分析。
去年全年處理業務約100萬筆,其中,15%的業務處理中,每筆業務需對應用服務器提交7次請求;70%的業務處理中,每筆業務需對應用服務器提交5次請求;其余15%的業務處理中,每筆業務需對應用服務器提交3次請求。根據以往的統計結果,每年的業務增量為15%,考慮到今后3年業務發展的需要,測試需按現有業務量得兩倍進行。
測試強度估算方法如下:
每年總的請求數為(100*15%*7+100*70%*5+100*15%*3)*2=1000萬次/年
每天的請求數為1000/(8個月*20天)=6.25萬次/天
每秒的請求數為(62500*80%)/(8小時*20%*3600秒)=8.68次/秒
即應用服務器處理請求的能力應達到9次/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