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找實習不夠順利,以過去為鏡,總結一下自己的一些不足
在簡歷投遞中,我主要是考慮BAT這三家,AT都有熟人可以內推,但A家號稱可以實習一個月,而T家一向都是3個月左右,Baidu需要的實習時間就更長了,我只能保證一個月的實習。去年聽聞有些師兄亂拿實習offer,然后秋招進入一些公司的黑名單,故我慎之又慎,寧可錯過實習,只投了A家。
阿里巴巴
我對阿里巴巴的期待很大,吳總也知道這點,2月份HR跟他說可以內推的時候,他就第一時間跟我說,然后我趕緊把簡歷做好,並發給了他。
3.2號 我在阿里巴巴實習校招官網注冊了簡歷,簡歷狀態處於“新投遞”一段時間
3月中旬,我聽聞很多內推的被電話面試了,但自己並沒有,也有些忐忑,以為簡歷太搓,被看不上。
3.26號,距離阿里巴巴正式筆試還有三天,那段時間可能已經快通知筆試了。那天下午正在調試一個項目的bug,苦苦思索中,一個電話過來,我看是杭州的,以為是通知我筆試的。
聊了幾句后,發現這是個面試電話,我當時就感覺很緊張了,大腦還處於調bug狀態正在切換。
面試官還是很nice的,叫我簡單介紹一下我研究生階段的主要工作,我說,在研究生階段,我一方面是從事圖像分割領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經有兩篇成果投遞在業內頂級期刊,另一方面是負責實驗室一個手繪識別項目的開發。
面試官應該是並不了解圖像分割,而是對另外一個手繪識別項目比較感興趣,然后就問我,“主要是識別什么圖形”,我回答說“是對規則幾何圖形的識別,如矩形、三角形及圓,同時在識別這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對由這些基本圖形組成的復雜圖形進行識別”。
然后他就問我,“如何識別矩形、三角形及圓”,我說,“對於這些基本圖形的識別,我們通過閱讀文獻知道一個點集的最小凸包、最大內接三角形、最大內接四邊形、最小外接矩形可以用來識別規則的幾何圖形,比如對於直線,其最小外接矩形的長比寬會趨於無限大,三角形的最大內接三角形與最小凸包的面積比趨於1等等,在以前的文獻中,是用一種叫做FuzzyLogic的理論進行識別,在編程實現中即類似與if...else...的語句。但我們為了靈活方便,將SVM分類器訓練結合起來,對於每一個點集,我們將這些比例特征提取出來,並構成一個向量,並送入到分類器進行訓練,從而得到一個識別分類器,對於要識別的每一個點集,提取相應的特征,並將其送入到分類器中即可得到識別結果”
面試官說“OK,那你對技術有沒什么傾向,比如對偏業務的技術與純技術,對哪種更感興趣?”我問,“怎么界定哪些叫做偏業務的技術與純技術”,面試官“比如google的搜索就是純技術,而像淘寶這樣屬於偏業務的技術”,我當時第一反應就是對后者有興趣——前者像是研究,像我現在做的事,我研究生幾年做研究,覺得研究過程中,將准確率提升幾個百分點,實在不夠cool,之前看到網上有人評價百度的搜索,“將搜索准確率提高幾個百分點,用戶基本感覺不到,但在技術上卻需要很大的改善”,我很同意這種觀點,我希望以后能做一些別人能夠直接感受到的事——所以我跟面試官說,與業務相關的技術,是非常cool的。
接下來面試官問我,“以后有沒有讀博打算,以及工作地點選擇”,我回答說,我不打算讀博,工作地點主要以杭州、深圳為主,杭州想去阿里,深圳想去騰訊,並表示阿里是我的第一選擇,他很有興趣問“為什么”,我說一個是阿里的文化很吸引我,生活上的武俠文化,以及技術上對開源的態度,順便提到了自己也喜歡開源,有github項目並貢獻了一些代碼(面試官說已提前看過我的github),二是阿里通過技術改變了行業,做的事比較cool,面試官聽着也很開心。然后就基本上結束了,結尾面試官跟我說,“后續還會有一到兩次面試,具體看HR安排”,后來叫我問問題,我問了一個是實習生能否選擇部門,面試官說可以,然后我對阿里雲感興趣,就問了一下阿里雲的情況,面試官也給我介紹了一下。這里我居然忘記問面試官的花名以及聯系方式,真是經驗欠缺呀。
電話完回去看簡歷狀態是“應聘中”,到了晚上變為“應聘通過”,當時感覺還是挺不錯的。
后來3.29號的筆試就不用參加,然后等消息。
沒想到這一等就要等到4.24號
4.24號,現場面試
技術面試官+HR,通知我9:45面試,但我前面的一個人似乎面試了好久,我在外頭等了有近1個小時吧,與現場工作人員(前程無憂)聊了一會。
進去之后,感覺2對1壓力還是很大,首先自我介紹,然后面試官依舊對手繪識別項目感興趣,然后我就重新再畫框圖加講解,面試官看起來很累,不怎么多說話,只是用“嗯哼”來回應我,但聽得還比較認真,對一些關鍵問題問得很到位——這一點不得不說,我很喜歡與這樣能把握重點的人交流,可以少廢話,說出自己在核心問題上的處理方式——但后來出現一些分歧,他問我在這些問題上的核心創新,我一一講出來。
后來就聊到我的研究成果——兩篇paper,他要我用一句簡潔的話來介紹我的研究,說實在話,我的確沒想過這個問題,我是做圖像分割的,我不知道他對這個領域了解有多少,沉默了一會,我問他說,“不知道你用過美圖秀秀或PhotoShop的摳圖沒有,就是需要自己稍微標注一下要分割的前景與背景”,他沉默,我不知他用過沒,然后我繼續說,“我的方法就是將這種交互式的分割轉化為自動分割,通過預測目標所在的位置,自動完成圖像的分割”,然后他就問,“怎么預測目標所在的位置呢?”我就說,“近年來圖像方面有個比較熱門的,叫做顯著性,不知道在其它領域可有類似的術語,大概就是指人眼看一幅圖像,眼睛容易注意的一些目標位置,人眼注意圖像都是有規律的,比如圖像中心比圖像邊緣更吸引注意,對比度高的地方比對比度低的地方更吸引注意,當把這些東西量化之后,就能得到每一點的顯著性值,這樣整幅圖像顯著性高的地方可以作為是目標所在的地方,而低的地方可以認為是背景,這樣就完成了自動標記,然后再通過圖割模型分割”,至於我文章中所用的“星形先驗”的形狀約束,我就沒提了,我想他未必能懂——我經常有這樣的想法,或許是我的一個大缺點
然后他問我經常逛哪些論壇或社區,我說“我主要在github、stackoverflow、v2ex以及知乎還有些開源社區”,他似乎不太滿意,“我想問,你如何獲取一些研究信息,比如你做研究會不會關注哪些大牛或者實驗室”,說實話,我並未關注,“我主要是通過最新的會議文章了解到最新的研究動向,很少關注具體某個人,真正要說常看的可能是伯克利大學的計算機視覺組,還有牛津大學的機器學習組,至於具體的人,我沒有怎么關注,而且國外人的名字我也記不太住,這里也不好列舉”,他似乎有點失望——事實上,我的確是這樣做的,我主要看的是看每年計算機視覺最頂級的會議文章,從www.cvpapers.com上面看,每一屆的CVPR、ICCV、ECCV以及其它的我都以地毯式搜索的方式進行閱讀,第一遍從標題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文章,然后進行深入閱讀,會議文章往往代表這當前領域最新的方向、最好的成果以及最天馬行空的idea——每個人的學習研究方式都不一樣,所以孰優孰劣不能一概而論,我知道很多大牛都有相互follow的習慣,尤其是工作人士或者已成名的大牛,在某些領域某些社交網絡高談闊論,但我不是這種,我更像是以一個程序員的角度,對研究問題慢慢琢磨。
后來他問我,“堆和棧的區別?”,我愣了一下,覺得這問的特別突兀,然后回答說“棧是系統分配、釋放的內存,堆是程序員動態分配釋放的內存”,然后他問我,“還有呢?”我幾乎重復了一遍,然后實在想不出,然后說我不知道了——應該還有堆內存以棧內存分配方式的區別——然后叫我寫一個二分查找,很簡單,但很可惜我當時並未寫好,我想以一種很新穎的方式寫出來——不需要除法、比較次數最少、找尋不到時候返回插入位置——當時心理就這個想法,寫出新穎的解法,然后最快速提交給他——我真的寫的很快——但邊界問題出現,我回過頭后想了一下有點問題,不知他當場看出來了沒
接下來就是HR的問話時間——忘了先后順序了,總之覺得我不擅長在這類問題上表現——“你能說說目前圖像處理在哪些公司有較好的應用,或者說哪些公司在用?”,我回答說“圖像搜索是一個大公司會用的領域,google的圖片搜索做的已經很不錯了,百度的做了好幾年好像沒什么起色,另外有一家最近比較有名的小公司叫face++,在做人臉識別API比較有名,其它的都是一些小公司在做”
“看到你簡歷上有提高班,能簡單的介紹一下嗎?”這絕對是我第一次碰到對“提高班”三個字感興趣的HR,“提高班是我們在剛入學的時候,通過考試在全校進行選拔,總共選拔出60位同學組成這樣一個提高班”——我輕描淡寫其實是不對滴,我該說前身是華科少年班,全英文教學,以前出過一個理工科榜樣式的牛人——李一男,然后再吹噓一下——“你覺得哪個項目你最有成就感?”我是說的我發paper的那個,“因為在時間較短的情況下,我完成了很多工作量,是非常有挑戰的”——“你覺得哪個項目最牛?”,我依然說是那篇paper的——從編程還是從它的地位,的確是它,我就是這么實在——HR覺得不太好問這些了,就問“看你簡歷,本科在提高班,研究生是保研,請問你覺得最大的挫折是什么?”——這里我很誠實的回答,近些年來,讓我念念不忘的失敗,大約就是本科面試BAT均以失敗告終——我不知道我這么回答會不會有問題,但后來覺得還是有些不妥,有些失敗該隱藏起來的,三年前的學習主要以課程為主,現在你可以通過博客看到我的技術發展歷程,可以訪問我的github看到我的開源項目,甚至不久的將來,可以通過google scholar搜索到我的出版物,這些,都是三年前未曾有的,我想這就是我的提高吧。
“你覺得你讀研這幾年可有哪些進步?”,我說,“在我讀研之后,甚至說從我大四的時候保研開始,我就一直很努力的在改變,一直堅持增加閱讀量增加代碼量,使得自己有更大的提高,我很相信‘堅持’這種態度,很多事只要堅持下去一定能有所收獲”,HR“那你覺得現在有多大的提高?”我“我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吧”,HR“你學的技術中,有沒有哪種是你自己自發性的去學習的?”,我“有很多呀,我很喜歡折騰,而且喜歡一些cool的東西”,“舉個例子”,“我與一些工作的同學交流,他們說工作環境中文本編輯是用vim,然后我就努力把vim學好,然后我知道很多公司用git作為版本管理工具,我自己也用github,我就對git進行了學習,然后自己寫博客,覺得用markdown很效率,我又去熟悉markdown的寫作方式,同時我嘗試很多腳本語言如ruby/python/nodejs等的開發,但平時不常用,所以並不熟悉,但我對新技術經常都很感興趣,平時關注熱門的開源項目,比如hadoop,spark之類的”——這時候技術官問我,“你關注hadoop,那你能不能說一下它的優缺點?”——其實我並不太了解,只是關注哪些公司在用——我回答說,“它的優點是將大數據處理轉化為一種可以用mapreduce模型進行處理,為大數據的處理提供了一種有效可行的方式,它的缺點是速度慢,因為我知道spark是號稱100倍快於hadoop,所以速度應該是hadoop處理的一個大問題”,面試官繼續說,“還有呢?”我就回答說不知道了。HR對我前面的一句話很感興趣,說“你經常與工作的同學交流,你這些同學都在哪些公司工作?”,我說“在阿里和騰訊”,然后她又問我“在阿里是在哪個部門?”我回答說,“在阿里雲部門”。
接下來就是問他們問題,我大概就問了與電話面試類似的問題。
總結起來,感覺現場面試中,尤其是HR面試部分,我回答的比較亂,沒有章理,有很多問題事先我都沒有好好准備,沒有展現自己的能力,沒有亮點,遂后面淪為備胎。
然后就一直在等,阿里的招聘效率實在很渣,等過了五一,等到了5.9號,好像很有一部分人有了offer通知,但那天收到一條“繼續等待”的短信。
5.14號,收到電話拒信,告知“部門協調原因,不能安排實習,秋季保留綠色通道,直接終面”,這里得提一下,我在第一次電話面試表達想去阿里雲,在主觀題上明確寫了最想去阿里雲部門,卻不知居然是給我分配的是菜鳥網絡部門。
很失望,真的很失望,很多時候努力的動力,無非是讓自己變得更牛逼,去一個想去的公司,以及想要我的公司,二者缺一不可。
后來吳總說再給我推,推阿里雲或者一淘,我想了想,覺得阿里流程太亂,很拖+實習最終留下的因素不可控,而且我只能實習一個月,不如好好准備筆試面試,秋季多投幾家,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跟吳總說,算了吧。
百度
本科大三時候,百度幾乎算是最巔峰的時候,迄今為止,去百度的同學也很牛。
在等阿里的時候投了百度,崗位是“實習計算機視覺算法研發工程師”,申請后一段時間,簡歷變為“篩選未通過”,我當時覺得很奇怪,后來不久又變成“篩選中”
不久后,百度HR給我打電話,確認我是否能有三個月及以上的實習時間保證,我說不能,然后就沒然后了。。也是那個電話,發現我投的居然是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
能通過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的簡歷篩選,感覺還是不錯的,謝謝百度。
騰訊
簡歷未投
本科時候最想去的公司,小斌今年入職,說老大找他要簡歷,我考慮到實習時間不夠,而且當時阿里面試是“應聘通過”,所以沒投,現在想來,甚是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