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把在一個網絡結構下開發的系統與在另一個網絡結構下開發的系統互連起來,以實現更高一級的應用,使異種機之間的通信成為可能,便於網絡結構標准化,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於1983年形成了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簡稱OSI)的正式文件。所謂開放,是指只要按OSI標准來辦,什么樣的系統均可互相通信。
在OSI參考模型中,把網絡協議分為七層,從下到上依次為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OSI參考模型各層的作用:
物理層:在物理媒體上傳輸原始的數據比特流。
數據鏈路層:將數據分成一個個數據幀,以數據幀為單位傳輸。有應有答,遇錯重發。
網絡層:將數據分成一定長度的分組,將分組穿過通信子網,從信源選擇路徑后傳到信宿。
傳輸層:提供不具體網絡的高效、經濟、透明的端到端數據傳輸服務。
會話層:進程間的對話也稱為會話,會話層管理不同主機上各進程間的對話。
表示層:提供數據信息的語法表示變換。
應用層:提供應用程序訪問OSI環境的手段。
對等層協議之間交換的信息單元統稱為協議數據單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傳輸層——數據(Segment)
網絡層——數據(Packet)
數據鏈路層——數據(Frame)
物理層——(bit)
OSI網絡體系結構各層協議:
一、應用層:TELNET、FTP、TFTP、SMTP、SNMP、HTTP、BOOTP、DHCP、DNS
二、表示層:
文本:ASCII,EBCDIC
圖形:TIFF,JPEG,GIF,PICT
聲音:MIDI,MPEG,QUICKTIME
三、會話層:NFS、SQL、RPC 、X-WINDOWS、ASP(APPTALK會話協議)、SCP
四、傳輸層:TCP、UDP、SPX
五、網絡層:IP、IPX、ICMP、RIP、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開放式最短路徑優先)
六、數據鏈路層:SDLC、HDLC、PPP、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幀中繼
七、物理層: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
數據封裝與解封
TCP-IP與OSI參考模型的對應關系
附圖各層協議:
常用端口(每個協議都有一個缺省端口)
轉載於:http://hi.baidu.com/woshishei666/item/7f9b648ece7b4b874514cf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