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習題與真題


  1. 比特的傳播時延與鏈路帶寬的關系是(C)。A

    A.沒有關系

    B.反比關系

    C.正比關系

    D.無法確定

    解析∶A。傳播時延=信道長度/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而鏈路的帶寬僅能衡量發送時延(參考例1-1),所以說比特的傳播時延與鏈路帶寬沒有任何關系。

  2. (C )不是對網絡模型進行分層的目標。B

    A.提供標准語言

    B.定義功能執行的方法

    C. 定義標准界面

    D.增加功能之間的獨立性

    解析∶B。這道題變相地考查哪項不屬於網絡體系結構所描述的內容,此題 2010年統考考查過。計算機網絡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稱為網絡體系結構,網絡體系結構是抽象的,它不應該包括各層協議及功能的具體實現細節(定義功能執行的方法)。這些內部實現細節應該由工作人員完成,我們並不需要知道。

  3. 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分類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根據網絡所使用的傳輸技術; 另是根據(D)C

    A.網絡協議

    B.網絡操作系統類型

    C.覆蓋范圍與規模

    D.網絡服務器類型與規模

    解析∶C。計算機網絡常采用的分類方法有兩種。根據網絡所使用的傳輸技術分類∶廣播式網絡(Broadcast Networks)和點對點網絡(Point-to-Point Networks);根據網絡的覆蓋范圍與規模分類∶廣域網(WAN)、局域網(LAN)和城域網(MAN)。

  4. 計算機網絡從邏輯功能上可分為(B)
    Ⅰ.資源子網 Ⅱ.局域網 Ⅲ.通信子網 Ⅳ.廣域網
    B.I、Ⅲ

    A.Ⅱ、IV

    D.Ⅲ、Ⅳ

    C.I、IV 。

  5. 計算機網絡最基本的功能是(C)A
    I.流量控制 Ⅱ.路由選擇 Ⅲ.分布式處理 Ⅳ.傳輸控制

    A.I、Ⅱ、Ⅳ

    B.I、Ⅲ、Ⅳ

    C.I、Ⅳ

    D. Ⅲ、V

    解析∶A。數據通信是計算機網絡最基本的功能,包括連接控制、傳輸控制、差錯控制、流量控制、路由選擇、多路復用等子功能。可見I、Ⅱ、Ⅳ都屬於數據通信,即最基本的功能,而Ⅲ只是計算機網絡的功能,不是最基本的功能。

  6. 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網絡是(C)A

    A. ARPAnet

    B. 因特網

    C. NSFnet

    D. CERnet

    解析∶A。由於該題屬於大綱內容,必須提示,只需記住即可(一般只需記住帶有"第一"字眼的概念)。

  7. 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的傳輸單位(或PDU)分別是(A)。B

    I.幀
    Ⅱ.比特

    Ⅲ報文段

    Ⅳ.數據報

    A.I、II、IV、Ⅲ

    B.II、I、Ⅳ、Ⅲ

    C.I、Ⅳ、II、Ⅲ

    D.Ⅲ、Ⅳ、II、I

    解析∶B。物理層的傳輸單位為比特,數據鏈路層的傳輸單位為幀,網絡層的傳輸單位為IP數據報(或者數據報),傳輸層的傳輸單位為報文段(有人可能會考慮傳輸層不是有UDP數據報?難道UDP不是在傳輸層嗎?確實是這樣的,但是傳輸層傳輸單位的名稱還是稱為報文段比較准確,記住即可)。

  8. 設某段電路的傳播時延是20ms,帶寬為20Mbit/s,則該段電路的時延帶寬積為(B)

    A.2×105bit

    B.4x105bit

    C.1x105bit

    D.8×105bit

  9. (2010年統考真題)下列選項中,不屬於網絡體系結構所描述的內容是(A)。C
    A.網絡的層次

    B.每一層使用的協議

    C.協議的內部實現細節

    D.每一層必須完成的功能

  10. 在OSI參考模型中,第N層與它之上的第N+1層的關系是(A )

    A. 第N層為第N+1層提供服務

    B.第N+1層將給從第N層接收的報文添加一個報頭

    C.第N層使用第N+1 層提供的服務

    D.第N 層使用第N+1層提供的協議

  11. 在OSI參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個提供端到端服務的是( B)。

    A.數據鏈路層

    B. 傳輸層

    C.會話層

    D.應用層

    解析∶B。在OSI參考模型中,傳輸層提供了端口號,實現了為應用進程之間提供端到端的邏輯通信。雖然選項中沒有網絡層,但是要提示一下,網絡層僅僅是為主機之間提供邏輯通信

  12. 計算機網絡可分為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下列屬於通信子網的是( A)。

    I.網橋

    Ⅱ.交換機

    Ⅲ.計算機軟件

    Ⅳ.路由器

    A.I、Ⅱ、Ⅳ

    B.Ⅱ、Ⅲ、Ⅳ

    C. I、Ⅲ、Ⅳ

    D.I、Ⅱ、Ⅲ

  13. (A)是計算機網絡中的OSI參考模型的3個主要概念。

    A.服務、接口、協議

    B.結構、模型、交換

    C. 子網、層次、端口

    D.廣域網、城域網、局域網

  14. 計算機網絡拓撲結構主要取決於它的(C )。

    A.資源子網

    B. 路由器

    C.通信子網

    D.交換機

    解析∶C。計算機網絡拓撲結構是通過網中節點(路由器、主機等)與通信線路(網線)之間的幾何關系(如總線型、環形)表示的網絡結構,而通信子網包括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而諸如集線器、交換機、路由器就是分別在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工作的,所以拓撲結構主要是指通信子網的拓撲結構

  15. TCP/IP模型中一共有( B)層。

    A.3

    B.4

    C.5

    D.7

  16. TCP/IP模型中的網絡接口層對應OSI參考模型的(B)。A

    Ⅰ.物理層 Ⅱ.數據鏈路層 Ⅲ.網絡層 Ⅳ.傳輸層

    A.I、Ⅱ

    B.Ⅱ、Ⅲ

    C.I、Ⅲ

    D. Ⅱ、Ⅳ

  17. 一般來說,學校的網絡按照空間分類屬於(B)

    A.多機系統

    B. 局域網

    C. 城域網

    D.廣域網

  18. 局域網和廣域網之間的差異是(D )。
    B.所覆蓋的范圍不同

    A.所使用的傳輸介質不同

    C.所使用的協議不同

    D. B和C

    解析∶D。廣域網(WAN)和局域網(LAN)之間的差異是它們覆蓋的范圍不同=(見17題解析),除此之外它們使用的協議也有差異。由於廣域網通信線路長,信號可靠度不高,因此運用了一系列差錯控制、流量控制手段。局域網由於其通信線路距離較短,信道質量較好,因此局域網協議的目標主要是實現信道復用和提高速度,而局域網和廣域網使用的傳輸介質可能是相同的。

  19. 因特網采用的核心技術是(A)

    A. TCP/IP

    B.局域網技術

    C.遠程通信技術

    D.光纖技術

  20. 以下說法錯誤的是(C)。

    Ⅰ.廣播式網絡一般只包含3層,即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和網絡層

    Ⅱ.Internet的核心協議是TCP/IP

    Ⅲ.在Intermet中,網絡層的服務訪問點是端口號

    A.I、Ⅱ、Ⅲ

    B.Ⅲ

    C.I、Ⅲ

    D.I、Ⅱ

    解析∶C。由於廣播式網絡並不存在路由選擇問題,故沒有網絡層,故I錯誤;Intemet 的核心協議是TCP/IP,故Ⅱ正確;在Intenet中,網絡層的服務訪問點是IP地址,傳輸層的服務訪問點是端口號,故Ⅲ錯誤。

  21. 在n個節點的星形拓撲結構中,有(B)條物理鏈路。A

    A.n-1

    B.n

    C.nx(n-1)

    D.nx(m+1)2

  22. (B )屬於TCP/IP協議族的應用層應用服務元素。

    A.文件傳輸協議 FTP

    B.用戶數據報協議 UDP

    C.控制報文協議ICMP

    D.地址解析協議 ARP

  23. 當數據由主機A送傳至主機B時,不參與數據封裝工作的是( A)。

    A.物理層

    B.數據鏈路層

    C.網絡層

    D.傳輸層

  24. 當一台計算機從FTP服務器下載文件時,在該FTP服務器上對數據進行封裝的5個轉換步驟是( B )A

    A.數據、報文、IP分組、數據幀、比特流

    B.數據、IP分組、報文、數據幀、比特流

    C.報文、數據、數據幀、IP分組、比特流

    D.比特流、IP分組、報文、數據幀、數據

    解析∶A。應用層是用戶的數據,數據+傳輸層首部=報文;報文+網絡層首部=IP分組;IP分組+數據鏈路層首部與尾部=數據幀;數據幀到了物理層變成比特流。

    注意∶物理層是不參與封裝的,物理層以0、1比特流的形式透明地傳輸數據鏈路層遞交的幀。網絡層、應用層都把上層遞交的數據加上首部,數據鏈路層接收上層遞交的數據不但要給其加上首部,還要加上尾部。

  25. (2011年統考真題)TCP/IP模型的網絡層提供的是(D)。A

    A.無連接不可靠的數據報服務

    B.無連接可靠的數據報服務

    C.有連接不可靠的虛電路服務

    D.有連接可靠的虛電路服務

    解析∶A。首先,網絡層的傳輸采用的是IP分組,IP分組中頭部含有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並不是一個虛電路號,所以網絡層采用的是數據報服務;其次,IP分組的頭部也沒有對分組進行編號和提供校驗字段,所以網絡層提供的是不可靠服務;最后,IP分組頭部也沒有相關的建立連接的字段,所以網絡層屬於無連接。其實,在知識點講解部分的表 1-3 中已經很明確地說明了TCP/IP模型的網絡層僅提供無連接的服務。

  26. (2012年統考真題)在TCP/IP體系結構中,直接為ICMP提供服務的協議是(D)。B

    A.PPP

    B.IP

    C.UDP

    D.TCP

    解析∶B。選項A∶PPP在TCP/IP體系結構中屬於網絡接口層協議(在ISO/OSI體系結構中屬於數據鏈路層協議),所以PPP為網絡層提供服務。選項B∶ICMP屬於網絡層協議,ICMP報文直接作為IP數據報的數據,然后再加上IP 數據報的首部進行傳送,所以IP直接為ICMP提供服務。

  27. (2013年統考真題)在OSI 參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應用層的相鄰層實現的是(C)。B

    A.對話管理

    B.數據格式轉換

    C.路由選擇

    D.可靠數據傳輸

    解析∶B。此題有兩個考點∶

    1)應用層相鄰層是哪一層?

    2)該層主要的功能是什么?

    應用層相鄰層為表示層,表示層是OSI7層協議的第6層。表示層的目的是表示出用戶看得懂的數據格式,實現與數據表示有關的功能,主要完成數據字符集的轉換、數據格式化和文本壓縮、數據加密、解密等工作,因此選擇B選項。對話管理是會話層(會話和對話聽起來很像)完成的功能;路由選擇是網絡層完成的功能;可靠數據傳輸是傳輸層完成的功能。

  28. (2014年統考真題)在OSI參考模型中,直接為會話層提供服務的是(D)。C

    A.應用層

    B.表示層

    C.傳輸層

    D.表示層

  29. (2016年統考真題)圖1-2所示網絡中,在OSI參考模型中,R1、Switch、Hub實現的最高功能層分別是()。C

    A. 2、2、1

    B.2、2、2

    C.3、2、1

    D.3、2、2

    解析∶C。集線器是一個多端口的中繼器,工作在物理層。以太網交換機是一個多端口的網橋,工作在數據鏈路層。路由器是網絡層設備,它實現了網絡模型的下三層,即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和網絡層。題中RI、Switch和Hub分別是路由器、交換機和集線器,實現的最高層功能分別是網絡層(即3)、數據鏈路層(即2)、物理層(即1)。

image-20200905223103968

  1. (2017年統考真題)假設OSI參考模型的應用層欲發送400B的數據(無拆分),除物理層和應用層之外,其他各層在封裝PDU時均引入20B的額外開銷,則應用層數據傳輸率約為(B)A

    A.80%

    B.83%

    C. 87%

    D.91%

  2. 考慮一個最大距離為 2km的局域網,當帶寬為多少時,傳播時延(傳播速度為2×10m/s)等於100B分組的發送時延?對於512B分組結果又當如何?

  3. 有兩個網絡,它們都提供可靠的面向連接的服務,一個提供可靠的字節流,另一個提供可靠的報文流。請問兩者是否相同?為什么?

  4. 什么叫發送時延?什么叫傳播時延?如果收發兩端之間的傳輸距離為10km,信號在媒體上的傳輸速度為2.0×10~km/s,數據長度為1000B,數據發送速率為100kbit/s,試計算它的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

  5. 在下列情況下,計算傳送1000KB文件所需要的總時間,即從開始傳送時起直到文件的最后一位到達目的地為止的時間。假定往返時間(RTT)是 100ms,一個分組是 IKB (1024B)的數據,在開始傳送整個文件數據之前進行的起始握手過程需要2RTT的時間。
    1)帶寬是1.5Mbit/s,數據分組可連續發送。
    2)帶寬是1.5Mbit/s,但在結束發送每一個數據分組之后,必須等待一個RTT才能發送下一個數據分組。
    3)假設帶寬是無限大的值,即取發送時間為0,並且在等待每個 RTT后可發送多達 20 個分組。
    4)假設帶寬是無限大的值,在緊接起始握手后可以發送一個分組,此后,在第1次等待RTT后可發送2l個分組,在第2次等待RTT后可發送2個分組……在第n次等待RTT后可發送2"個分組。

  6. 假設在地球和某行星之間建立一條傳輸速率為100Mbit/s的鏈路,從該行星到地球的距離大約是150000km,數據在鏈路上以光速3×10m/s 傳輸。
    1)試計算該鏈路的最小 RTT。
    2)使用RTT作為延遲,計算該鏈路的"延遲×帶寬"值。3)在2)中計算的"延遲x帶寬"值的含義是什么?
    )如果在月亮上用一個照相機拍攝地球的照片,並把它們以數字形式保存到磁盤上。不妨設照片總大小為6.25MB,如果要將這些照片傳向地球,試問從發送數據請求到接收方接收
    有數據最少要花費多少時間(忽略發送方數據請求報文與接收方應答報文的長度,並且接收方處理請求報文的時間也忽略)?

  7. 下面的過程表示源節點的一個用戶發送一個信息給目標節點的一個用戶所發生的事件序列,但是順序被打亂了,請結合本章學到的知識予以排序。①當信息通過源節點時,每一層都給它加上控制信息。②在源節點的網絡用戶產生信息。③在目標節點的網絡用戶接收信息。
    ④信息向上通過目標節點的各個網絡層次,每一層都除去它的控制信息。⑤信息以電信號的形式通過物理鏈路發送。
    ⑥信息傳給源節點的最高層(OSI 參考模型的應用層)。

  8. 試在下列條件下比較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假設要傳送的報文共x比特。從源點到終點共經過k段鏈路,每段鏈路的傳播時延為d秒,數據傳輸速率為b比特秒。在電路交換時電路的建立時間為s秒。在分組交換時分組長度為p 比特,且各節點的排隊等待時間可忽略不計。問在怎樣的條件下,分組交換的時延比電路交換的要小?

  9. 在上題的分組交換網中,設報文長度和分組長度分別為x和(p+h)比特,其中p為分組的數據部分的長度,而h為每個分組所帶的控制信息固定長度,與p的大小無關。通信的兩端共經過k段鏈路。鏈路的數據傳輸速率為b比特/秒,節點的排隊時間忽略不計。若打算使總的時延為最小,問分組的數據部分長度p應取多大?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