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分析法(Pareto Analysis)(柏拉圖分析)


帕累托分析法(Pareto Analysis)(柏拉圖分析)

ABC分類法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帕雷托首創的。1879年,帕累托研究個人收入的分布狀態圖是地,發現少數人收入占全部人口收入的大部分,而多數人的收入卻只占一小部分,他將這一關系用圖表示出來,就是著名的帕累托圖。該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決定一事物的眾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識別出少數但對事物起決定作用的關鍵因素和多數的但對事物影響較小的次要因素。后來,帕累托法被不斷應用於管理的各個方面。1951年,管理學家戴克(H.F.Dickie)將其應用於庫存管理,命名為ABC法。1951年---1956年,朱蘭將ABC法引入質量管理,用於質量問題的分析,被稱為排列圖。1963年,杜拉克(P.F.Drucker)將這一方法推廣到全部社會現象,使ABC法成為企業提高效益的普遍應用的管理方法。
<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ABC分類法又稱帕累托分析法,也叫主次因素分析法,是項目管理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它是根據事物在技術和經濟方面的主要特征,進行分類排隊,分清重點和一般,從而有區別地確定管理方式的一種分的方法。由於它把被分析的對象分成A、B、C三類,所以又稱ABC分類法。
在ABC分析法的分析圖中,有兩個縱坐標,一個橫坐標,幾個長方形,一條曲線,左邊縱坐標表示頻數,右邊縱坐標表示頻率,以百分數表示。橫坐標表示影響質量的各項因素,按影響大小從左向右排列,曲線表示各種影響因素大小的累計百分數。一般地,是將曲線的累計頻率分為三級,與之相對應的因素分為三類:
A類因素,發生頻率為70%~80%,是主要影響因素。
B類因素,發生頻率為10%~20%,是次要影響因素。
C類因素,發生頻率為0~10%,是一般影響因素。
這種方法有利於人們找出主次矛盾,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
 
ABC法大致可以分五個步驟:
(1)       收集數據,針對不同的分析對象和分內容,收集有關數據
(2)       統計匯總
(3)       編制ABC分析表
(4)       ABC分析圖
(5)       確定重點管理方式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