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還是內部郵件。這一篇中只是分析了競品,卻在郵件內引發了比第一篇更多的討論。文章最后我截取了討論最多的一封同事的郵件和我的回復。
讀者要先稍微了解一下公有雲產品,才能比較好地理解競品分析的部分。
在設計領域內,其實如果連基本原理都還沒有掌握,競品分析是無意義的。所以這一篇中,競品分析只是手段。闡述我們自己產品的設計方向才是目的。
我們直接來最刺激的吧。

這是Windows Azure剛登陸的界面。分為四個部分:頂欄,左邊菜單欄,內容區,下邊操作欄。整體寬度為固定960px,對於面板型產品來說,略顯小氣。以灰度較高的藍色做主色,視覺效果非常優雅。界面傳達的幾個關鍵信息:
一、用戶登錄的第一頁直接列出所有資源及其當前概況,非常實用。在資源不多的情況下,真正起到了overview的作用。我們的產品中本來是用widget作為桌面,而現在widget還沒有,可以直接借鑒Azure的做法。
二、左邊菜單欄平鋪了所有服務,不是以虛擬機為中心。服務的類型也不是完全對等的,比如數據庫這些通常是面向開發的服務。所有服務合起來有17個之多,初看起來有點暈,簡單分組一下效果會好很多。
三、所有操作全部移到了下邊欄,非常有特點。其中最好的地方是左下角的NEW。如圖:

Azure把所有資源的創建全部放在了這里,無論你在哪一個頁面,都是使用下邊欄作為創建的入口。而且它會根據你當前所在的頁面自動選中相應的可能創建的資源。上圖中就是我在“虛擬機”的頁面點了“NEW”之后,自動選擇了“COMPUTE”中的“VIRTUAL MACHINE”。理論上來說,Azure的設計和AWS的設計、青雲的設計、我們的設計,“從登陸到打開創建一台虛擬機的對話框”要點擊的次數是相同的,那為什么Azure要這樣設計?
這樣分析競品就錯了,隨意揣測作者意圖是無意義的。因為也許Azure的設計師只是把下面作為快捷操作入口,沒什么特殊的,Drupal等產品也有類似設計。我們只看這樣設計產生的直接效果:
將操作從資源列表的頁面上徹底分離出來,形成了兩個維度。從此“創建任何資源”和“進入任何資源列表頁面查看資源”沒有了必然聯系。雖然操作步驟並沒有減少,但是這種“統一入口,並通過浮層的方式減少頁面跳轉”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對用戶注意力的干擾。三月出的時候我提到過,我們的用戶主要日常操作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日常產看,知道系統沒有任何問題就行;另一種是對資源的實際增刪改。這兩種操作目的性都很明確,“盡可能讓用戶專注在自己的目的上”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產品整體在用戶心中的印象。具體點來說,傳統方式是進入資源列表再點擊“創建”。而當我進入資源列表時,首先有一個頁面跳轉的等待。然后又有一個加載資源的等待。如果發現資源出現問題,我的注意力會被進一步分散。等到打開“創建”的對話框,我的注意力已經被分散了三次。如果你不能體會,等到晚上很累時再去做這個操作,你就會感受到這些看似細小的差別在你注意力有限的情況下產生了多么大的影響。最重要的是,通常注意力有限時的人是最敏感最易怒的,這個時候你只要有一點點不好用——比如說虛擬機列表出錯了,頁面刷不出來,讓他點不了“創建”——那你馬上就會被形容成“屎一樣的產品”。
談到了Azure的資源操作在用戶感受上的優越性,我們可以繼續深入討論一下用戶體驗。
Azure統一了創建的入口,雖然減少了對用戶注意力的分散,但也使得在IMAGES等頁面中,沒有了“從鏡像創建虛擬機”的快捷按鈕。意味着你上傳完鏡像,還是得從左下角的“NEW”里去點創建虛擬機,然后手動選中剛傳的鏡像。還是在三月的時候,我在redmine的wiki里面寫我們產品的交互原則時提到,“我們要關注用戶的真實目的”。什么意思呢?比如說用戶要上傳鏡像,上傳鏡像的通常目的是什么?當然是拿這個鏡像創建虛擬機。所以“創建虛擬機”才是上傳鏡像的真實目的。反映到產品中,當時我的設計是,上傳鏡像的對話框中有一個選項叫做“上傳成功后自動創建虛擬機”的選項,選中之后展開虛擬機要填寫的字段。然后你等結果就行了。還可以做得再還好一點,直接在“創建虛擬機”的對話框中,“選擇鏡像”的下拉框后面跟一個“上傳鏡像”按鈕,你可以繼續填完其他參數然后點“確定”,系統會提醒你“鏡像上傳完之后會為你自動創建虛擬機”。這樣你就不用在已經打開“創建虛擬機”對話框時發現沒有想要的鏡像,然后又關閉窗口重新去上傳鏡像,上傳完再創建虛擬機了。
想象一下產品的所有操作都能像上面一樣,讓你一次性達成最終目的。在你最累最忙的時候,用這樣的產品,感動得眼淚都要掉下來了好不好。
上面這些早就寫在redmine的wiki中了,也沒有人競品研究研究我。
關於資源的操作先講到這里,下面講講Azure的資源顯示方式。
點擊虛擬機,出現“幫助頁面”:

這種方式不如“青雲每個頁面上方幾句簡短話來說明”簡潔。真有比較復雜,不得不看文檔的概念,可以統一在右上方固定位置放個?號。我們的產品將采用“?”的方式。
繼續點擊“Dashboard”后出現:

進入了當前虛擬機的overview。這種方式和青雲一樣,都是資源獨占以一個頁面,如圖:

相比青雲,Azure的優越之處在於直接將同類資源作為二級菜單(圖中只有一台虛擬機,所以看不出,請腦補一下),這樣方便切換。而青雲上方則是多了一個毫無意義的導航。不過Azure將資源作為左邊的二級子菜單而不是“鏡像、硬盤”什么的,讓我找鏡像找了半天。
我們的產品設計點擊某一個虛擬機是在下方顯示詳細信息。究竟哪種方式好,之后采集了用戶操作信息之后再實際分析。
青雲在虛擬機的顯示上還有大亮點:

視圖化的操作很有噱頭。但是我發現它永遠都是關於單個虛擬機的,無法顯示整個集群。
最后總結一下關於整體體驗的、也是我們的產品要改善的方面:
一、所有操作都會立即響應。其中青雲的后端響應速度特別快,使得整體感覺達到了驚嘆的程度。Azure資源操作比較慢,如果能顯示細節或者進度話會好很多。
二、所有概念都比較簡單,基本不用看文檔,直接上手。但用戶操作的細節仍有大量可以改善的地方,不再贅述。
三、青雲和Azure整體非常統一優雅,這種優雅滲透到圖標、字體、頁面動態效果等等等等每一個細節里。
產品的整體體驗像和人交流一樣,一個人在各個方面審美都高那么點,最后就讓人感覺高出了一個氣質。這些本來就需要積累的方面,要更加被重視,更加被支持才能形成我們自己的氣質。
這,是我大前端的核高基。
同事回復:
1.上傳鏡像的目的是為了傳建虛擬機其實不是很准確,
最終還是要跑應用。但我認為“
加個選框讓用戶可以上傳完后立刻傳建虛擬機”是
一個sugar.
2.針對:最重要的是,通常注意力有限時的人是最敏感最易怒的,
這個時候你只要有一點點不好用——比如說虛擬機列表出錯了,
頁面刷不出來,讓他點不了“創建”——那你馬上就會被形容成“
屎一樣的產品”。
如果虛擬機列表都顯示不出來,還讓用戶“創建”,沒有實際意義。
我的回復:
大師兄做事總是很認真,馬上說中了最關鍵的地方!
我們完全可以認為用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跑應用!但,我們還可以深挖,跑應用是為了使用應用能提供的服務!無須多言,所以人都能馬上發現這樣是可以無窮盡挖掘下去的。一直挖掘到用戶想要賺錢,或者是做成某件事所帶來的成就感,或者是其他任何的物質上、精神上的需求。
思考這些什么用?
這些就是產品的本質!取一個離用戶原始需求最近的,同時也是你能給的平衡點!
這,也是產品致勝的決勝之地。
最簡單的例子。你是賣錘子的,你發現用戶買錘子基本上就是為了釘釘子,於是你把馬達、控制線路弄在一起發明了電動打釘機。這個發明,至少能讓你把普通錘子虐成渣渣了。絕大部分用戶是不知道有電動打釘機的,直到你把它展示給用戶!
而我發現,我們對產品的理解遠遠不夠。舉大師兄回復第2條的例子來說(大師兄大人有大量,不要和我輩計較),首先我承認我文中舉的例子不好,我要表達的是:在創建虛擬機的這個流程中,傳統的設計將用戶引到了一個對於創建不必要頁面上,而Azure的設計中就沒有,它在使用流程上,給用戶的體驗做得比傳統的好!明明應該討論這個,卻為什么關注在枝節上呢?
因為對技術的追求所帶來的副作用,功利主義。表現,我們喜歡直接找到重點,我們只看看文章中列舉的事實,我們只追求“技術上成為領先者”,其他都只是sugar。結果是什么,就是現在這樣,有幾個人平心靜氣讀完了我所寫,能感受到我的語氣。體會到所有我不說,卻早已呼之欲出的想法。
現代文體里的散文,寫作手法是通過看似關聯不大的敘述來悄無聲息地在你心中鋪墊感情,直到最后一句,把所有串起來,你才發現你的內心已經洶涌澎湃。它不斷帶着你去感受、去感受,直到你像是忽然睜開眼一樣看到所有的壯麗。
干嘛又說這些沒用的?因為這很重要!我們是在做產品!人在用產品的時候有一個天生的、本能的、無可避免的感受的過程!
如果是在大公司,純做技術,找重點、追求直接的結果,那簡直就是完美。可是別忘了,在大公司最后也是要通過大把大把的人把技術打包成產品大家才能活下去。對用戶來說,不只是你提供的技術,你的銷售、你的咨詢、甚至你的服務態度其實都是你產品的一部分!
而對產品來說,任何一個視覺上或流程上的改進,都是對用戶使用感受的關注。對設計師來說,這是很嚴肅的事情,是像程序里面少一行代碼就跑不起來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好的設計師要用到自己所有對“感受”的積累和思考,要用到對人的認知過程的理解,要用到“同理心”,要用到對目標用戶的認識,要用到對當前技術能實現程度的權衡!比變成更難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所有所有要用到的東西,只能像呼吸一樣,一點一點並且必須無時無刻,才能真正吸收進來。
設計和藝術一樣用的是整個人本身,是通過人的所有去釋放、去表達信息。相對於此,人類目前的邏輯只不過是草地上唧唧叫喚的小鳥。馬蒂斯在人像鼻子上的一筆綠色對功利主義者是沒有意義的,卻讓他在整個人類的歷史深深印下野獸派的烙印。
你可以質疑甚至否認設計師的努力在產品有多少實際效用,但是你不能絲毫貶低它的意義,輕視它的存在。說出這些話,我已經覺得我格調太低了。
高大上的說,在智者的眼中,技術的發展才是最大的sugar。現在的技術能帶給你的體驗和感受一點也沒有比羅馬人所感受的多。對知識的追求所帶來的成就、榮譽、快樂,你享受的也不會比被燒死的布魯諾多。人活在任何一個時代不過都是在滿足自身和社會所帶來的各種需求,享受社體里面各種激素排列組合所帶來的感覺。遲早有一天任何一種感覺都能通過打一針讓你直接品嘗。對功利主義者來說,那就是末
日。去體驗、去感受的這個過程是人與生俱來的,是人的本質之一。這個方向,才是終極命題。
我想大部分人還是讀不到我所謂的“呼之欲出”的真實想法。為防止今夜繼續失眠,我只好格調低地這么說:
1.通常你會說一個人的代碼效率低、可能出bug或者whatever,但你不會說是sugar。對設計者來說任何一個想法就是一行代碼。so, don't make me feel humiliated.
2.我們是在做產品,從頭到尾就我們這些人。什么都要自己干,不要還是只做技術的心態,請多一點人文素養。
p.s 各位不要自覺躺槍,實在覺得自己躺槍了的我請金錢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