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我知道許多人對毛太祖有微詞,但沒有辦法,我就是喜歡他,喜歡他說的許多話,比如——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做聲;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有打瞌睡的英雄,沒有不讀書的豪傑;
  
  還有這句——
  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我帶的孩子們月考完了,許多同學的成績慘不忍睹,於是沉痛反思,立志憤發,制定了詳盡的學習計划。精神可嘉,其心可慰,但我擔心這些同學的計划陷入到了另外一個誤區——操之過急。
  痛定思痛,深刻反思,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衢,自然是值得贊揚的,但這樣又很容易陷入到兩個誤區:一是沖動之下,制定的計划超出了自己的能力,違反了客觀規律,比如不去食堂吃飯,進一步壓縮睡眠時間,打疲勞戰;二是雖然制定好了計划,但熱度只有三分鍾,前幾天還能堅持着,幾天后懶病又犯了,又不動了,計划就變成了躺在紙面上嘲笑自己的粒粒黑字。
  要知道,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天地萬物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着改變,這種改變,絕大多數的時候是以漸變的形式出現的,而這種漸變,就是“恆”,大多數的時間,靠蠻力的一時沖動是不行的,可以想想,細雨如絲,綿綿不斷,連續數日,可以滋養大地,潤物細無聲,如果把這些雨量變成暴雨瓢潑而下,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威勢自然是很足的,但注定難以長久,大量的水變成洪水流走,不但不能很好的滋潤大地,反而會給大地帶來災難,所以自古以來“洪水”與“猛獸”並稱。
  曾國藩曾說:“凡人作一事,便領全部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魯迅也說:人生需要“韌性的戰斗”,他們不約而同地點出了“恆”的意義,既然是“恆”,就得始終專一,不能隨着自己的喜怒哀樂而或松或緊,更不能半途而廢,見異思遷,那樣只能是一事無成;慨然是“韌”,就得有足夠的硬度與彈性,遇到困頓,遇到磨難,遇到迷茫,遇到沮喪,甚至遇到絕望,你都得挺住,能咬得緊,能抓得牢,這才叫真漢子。就連我們熟悉的王國維治學三境界,不也能體現“恆”字的重要性嗎——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謂立志之高遠,“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謂追求之恆久;“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謂成功之俶然。若無中間的恆久執着,那伊人怎么會驀然出現在“燈火闌珊處“?“一日曝十日寒”式的“奮斗”,其實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手段,無非是想以此來掩飾自己的無恆心無毅力,以此來向別人(特別是父母)來訴苦——你看,我多努力啊,這樣都不能成功,說明這真不是我的錯。所以老實巴交(其實也是過於疼愛孩子)的父母相信了,也學着你們發出了“我孩子這么努力,怎么就不行呢”的哀嘆!你們只讓他們看到你們“三更眠五更起”,卻不會讓他們知道你們的“一日曝十日寒”……
  豐子愷在《漸》一文中這樣精辟地說出了“恆”的意義——因為其變更是漸進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漸進,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的山坡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跡,不見其各階段的境界,而似乎覺得常在同樣的地位,恆久不變,又無時不有生的意趣與價值,於是人生就被確實肯定,而圓滑進行了。
  看到了沒有——“恆久不變,又無時不有生的意趣與價值,於是人生就被確實肯定,而圓滑進行了”!
  我們的人生,不就是想發現意趣與價值嗎?不就是想得到確實的肯定嗎?不就是想到圓滑的進行嗎?
  最后,送給“恆久”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標,但會不時地受到一些困擾的同學一句魯迅說的話——
  “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