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成本核算方式在SAP的實現方式
1. 傳統生產成本解析
1. 生產成本的概念
在傳統會計中,生產成本稱為制造成本,是企業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成本。生產成本是生產過程中各種資源利用情況的貨幣表示,是衡量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
生 產成本是生產單位為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包括各項直接支出和制造費用等。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原材料、輔助材料、備品備件、燃料及 動力等)、直接工資(生產人員的工資、補貼)、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費);制造費用是指企業內的分廠、車間為組織和管理生產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分廠、 車間管理人員工資、折舊費、維修費、修理費及其他制造費用(辦公費、差旅費、勞保費等)。
2. 生產成本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成本是衡量生產消耗的補償尺度,企業必須以產品銷售收入抵補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各項支出,才能確定盈利,因此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生產 成本的控制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生產成本法是目前世界各國普遍采用了一種成本計算方法,用生產成本法計算成本時,只將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直接材料費 用、直接人工費用和制造費用計入產品成本,而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不計入產品成本,而是作為當期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生產成本是工業企業為生產一定種類、一定數量的產品所發生的直接費用、直接人工和間接制造費用的總和。企業原材料消耗水平,設備利用好壞,勞動生產率的高低,產品技術水平是否先進等,都會通過生產成本反映出來。換言之,生產成本的控制能反映企業生產經營工作的效果。
3. 生產成本的構成
生 產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三部分組成。直接材料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對象,通過加工使之成為半成品或成品,它們的使用價值隨之變成了另一種 使用價值;直接人工是指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人力資源,可用工資額和福利費等計算;制造費用則是指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廠房、機器、車輛及設備等設施及機物料和 輔料,它們的耗用一部分是通過折舊方式計入成本,另一部分是通過維修、定額費用、機物料耗用和輔料耗用等方式計入成本。
4. 生產成本的計算方式
不 同的企業其生產過程有不同的特點,其成本管理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國內的成本計算方法包括三種,分別是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其中品種法,是指以產品品 種為成本計算對象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它適用於大量大批的單步驟生產的企業;分批法,是按照產品批別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它主要適用於單件小批類型的 生產,如造船業、重型機器制造業等;也可用於一般企業中的新產品試制或試驗的生產、在建工程以及設備修理作業等。分步法是按照產品的生產步驟計算產品成本 的一種方法。它適用於大量大批的多步驟生產,如紡織、冶金、大量大批的機械制造企業。在這類企業中,產品生產可以分為若干個生產步驟的成本管理,往往不僅 要求按照產品品種計算成本,而且還要求按照生產步驟計算成本,以便為考核和分析各種產品及各生產步驟的成本計划的執行情況提供資料。
在核算生產成本時,產品制造成本構成項目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基於傳統會計的核算方式,在此以離散型制造企業為例,闡述SAP的解決方案。
2. SAP成本核算
接下來,從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制造費用三方面來談SAP中的成本構成。
2.1直接材料成本收集
2.1.1 概念解析
直接材料也稱外購材料。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一切從外部購進的原材料、主要材料、輔助材料、半成品、包裝物、修理用備件和低值易耗品等。
需要其他部門提供獲取成本計算單、材料成本分配匯總表、材料發出匯總表、材料明細賬中各直接材料的單位成本等資料。
2.1.2 SAP解決方案
在SAP中,直接材料費用的收集相對簡單, SAP提供了兩種物料的計價方式:一種是移動平均價,另外一種是標准價。兩種計價方式已經有過明確的解析,在此不做討論。實際在使用過程中,針對制造業的生產成本核算,還是推薦使用標准價+物料帳的方式,此種方式可以同時滿足財務核算和成本管理的雙重目的,能夠出具成本還原報表,同時對於正常的差異也能夠給予合理的解析;移動平均價雖然可以滿足財務的核算要求,但是其結算時的缺陷還是無法滿足實際的成本核算要求。
通過MM的自動科目配置,在物料移動的時候產生財務憑證,從而將料費與訂單關聯,由此實現生產訂單直接材料的歸集。
2.1.3 實現方式
SAP后勤模塊的材料自動科目分配配置的事務代碼(T_code:OBYC),標准成本管理方式下物料收發成本記賬的科目的配置一般配置如下:
生產訂單發料(101,102)–GBB—VBR。主要是確定生產訂單收貨時所進的成本要素。
此配置相對簡單,在此不作闡述。
2.2 直接人工成本收集
2.2.1 名詞解析
直接人工費是指支付給直接參與產品生產的生產工人工資以及按規定的比例提取的職工福利費。由於生產工人直接從事產品生產,人工費用的發生能夠明確到具體產品。因此,這些費用發生后直接歸集到各產品的生產成本中去。
直接人工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職工工資和職工福利費。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規定,工資總額包括以下六項內容: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2.2.2 SAP解決方式
在SAP中, 直接人工成本的歸集是通過作業類型來體現的。簡單而言就是,在事前做好各類作業的計划,在期間末實際費用入帳后,根據實際發生的直接人工(工資和福利)費 用以及統計的實際工時,分別計算出直接人工作業的實際單價,而后再反算各個訂單實際的直接人工費用。完全滿足了“事前計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目的。
SAP提供了實際作業價格重估的功能。在生產訂單結算前,需要執行作業價格重估操作,作業價格重估的目的是使得生產訂單上的加工費反映當期實際發生費用,價格重估前生產訂單上加工費是實際作業數量(來自於報工或KB21N)*作業的計划價格,價格重估之后生產訂單上加工費反映了實際的數量*作業的實際價格,以此最終確認生產成本的直接人工。
2.2.3實現方式
按照事前計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三個角度來演示直接人工的形成。
按離散型制造企業為例,生產某產成品A,其有兩層BOM,兩層Routing。其中基礎數據包括次級成本要素、作業類型、成本中心、工作中心等。
主數據內容如下:
(2-1)BOM
(2-2)Routing
1) 事前計划
完成成本中心費用計划以及作業類型計划。計划的制定在SAP中表現的最顯著的特點是建立了成本要素、成本中心以及作業類型的對應關系。而在實際生產企業應用過程中,此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某一生產車間的費用計划,此費用要與作業類型所相對應,如人工、燃料以及折舊等。
i. 成本中心費用計划
假設生產加工車間,計划1月份會發生人員工資4000,在生產過程中歸集各類制造費用(歸集見容見第三部分)2000元。
成本中心費用計划如下:
|
直接人工 |
制造費用 |
成本中心100000 |
4000 |
2000 |
(2-3)成本中心費用計划
ii. 作業類型計划
作業類型計划的主要目的是指,某一生產車間(即成本中心)在單位時間內發生某項工作時,計划的單位時間價格。利用成本中心的計划成本自動計算作業類型的價格,成本和作業計划完成后,系統通過將計划成本除以計划的作業輸出數量計算作業工資。
例如:直接人工每分鍾的單位成本為30元;:制造費用每分鍾的單位成本為10元。 並在系統中分別維護不同的作業類型的的計划成本,作為實際確認工時費用的價格基礎。
|
作業類型A01 |
作業類型A02 |
成本中心100000 |
30 |
10 |
(2-4)維護計划作業價格
2) 事中控制
通 過對生產訂單工序的確認計算出計划的直接人工費用,生產過程中相關的操作人員根據各種工時的記錄,在系統中確認每種產品的的生產工時,系統會自動按照事先 維護的計划價格計算各種作業的計划成本,這樣管理人員就可以實時查看到不同產品生產的所發生的各種作業的成本發生的計划值,從而實現了對生產產品相關的各 種作業成本的分析決策。
(2-5)計划作業費用確認
(2-6)訂單成本查詢
3) 事后分析
月末,產生實際確認的人員工資以及各類費用。通過SAP的作業價格重估,以實際的費用總和除以實際的工時總合,計算出每一個作業的單位,再將此單價返乘以每張工單上實際的工時,這樣就計算出了每張訂單中實際應該承擔的各種作業的成本總額,就實現了將達到了各種作業費用的成本還原。
以下介紹作業價格重估的步驟:
a) 對實際作業成本進行划分(T-code:KSS2),目的就是將之前成本中心費用計划與作業類型計划的之間建立關聯關系。
(2-7)實際成本划分
在此,成本要素、成本中心以及作業類型間建立的對應關系。其中反映的全部是計划值:
目標成本:計划的成本中心費用。按月顯示。
控制成本:實際發生的成本,即為財務會計實際記帳的各類費用(人員工資、各類費用等)
(2-8)划分圖示
b) 實際作業價格計算(T_code:KSII),系統可以自動追蹤每張訂單相關的作業工時和每種作業實際成本計算出每一種作業的實際作業單價。
(2-8)實際作業價格計算
(2-9)實際作業價格
此處計算邏輯為:
總的實際費用/總的實際作業數量=實際作業單價。此時要注意最后一列注示的單位,第二行的單位是10,而其他行的單位是1,這個是根據系統默認的小數點位數自動進行的精確縮進。
c) 作業價格重估(T_code:MFN1)
(2-10)重估結果
此時的計算邏輯為:在生產訂單與成本中心相關聯,發生在成本中心100000中的直接人工費用和歸集的制造費用,經過重估計算出的作業單價后返乘到各生產訂單中, 而反映在訂單即是將差異部分在此顯示。
待執行完MFN1之后,將會同時把兩個數更新到生產訂單。此時生產性成本中心100000的報表為:
(2-11)成本中心報表
有時,成本會有分數位的尾差,待期末月結之后,這部分差異需要財務人員根據實際成本的發生額進行手工分配,保證月末生產類的成本中心余額為零。
2.3 制造費用成本收集
2.3.1 名詞解析
制 造費用是指企業的生產單位為組織和管理生產而發生的各項費用,以及固定資產使用費、維修費等費用。制造費用是產品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正確合理地組 織制造費用的核算,對於正確計算產品成本,控制各車間、部門費用的開支,考核費用預算的執行情況,不斷降低產品成本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制 造費用包括產品生產成本中除直接材料和直接工資以外的同生產相關的各種費用,主要包括企業各個生產單位(車間、分廠)為組織和管理生產所發生的費用,以及 各個生產單位所發生的固定資產使用費和維修費,具體有以下項目:各個生產單位管理人員的工資、職工福利費,房屋建築費、勞動保護費、各種折舊費、季節性生 產和修理期間的停工損失等等。
2.3.2 SAP解決方案
與直接人工的方法一致,但不同點在於需要提前將各類制造費用進行歸集和結轉,之后再進行作業價格的重估。而在此主要介紹制造費用在SAP中是如何在不同的生產部門間進行轉移。
在SAP中,制造費用的收集也是通過成本中心間的分攤、分配以及定期重過帳。將車間管理部門發生的各類費用進行收集與分配到不同的生產車間,SAP中經常采用的方法是生產工人工時比例分配法,通過作業價格重估納入訂單成本中。
當然,車間管理部門發生的間接生產費用一般先通過分攤、分配結轉到不同的生產車間的成本中心;之后,各生產性成本中心通過作業價格重估計入各生產訂單的成本中。月末絕大多數的制造費用都應轉入生產訂單,通過訂單結算轉到存貨,只有少量差異留在成本中心中,也就是說生產成本及制造費用科目月末有少量未完工的生產訂單存在余額,這部分的成本在資產負債表中會作為在產品合並記入存貨的價值。
我們常用的是分攤和分配兩種方式,有一些企業通過分攤、分配以及定期重過帳來實現制造費用的轉移歸集,首先要明確一下這三者之間的區別:
Ø 分攤
既分攤初級成本又分攤次級成本至CO中 對象的方法。成本分攤的規則可以有很多,比如根據統計指標,根據百分比,根據權重,根據固定金額等等。我們在系統中將分攤規則定義在一個重要的參數:在分 攤循環中,我們可以在分攤循環定義多行的分攤規則,每一行中都定義了分攤成本流的發送方,接受方,分攤規則等內容。在月末我們指定需要執行的循環,系統自 動完成分攤的全過程。分攤過程中通過次級成本要素將各種間接的費用轉移到直接生產的成本中心。定義分攤規則時需要注意一下幾個關鍵點:發送方:成本中心、 業務流程等;接收方:成本中心、WBS元素、內部訂單、成本對象、業務流程等。
Ø 分配
與 分攤極為類似。分配的不同是它只處理初級成本要素,而且分配的成本流仍然通過原發生時的成本要素進行費用轉移。因此分配被經常用於類似水電費,房租等特定 成本要素的分配過程。而分攤往往是將某個服務性成本中心的所有費用都以新的形式(次級成本要素)分配出去。定義分配規則是需要注意一下幾個關鍵點時:發送 方:成本中心、業務流程等;接收方:成本中心、WBS元素、內部訂單、成本對象、業務流程等。系統可以限制發送方類別行項目的數量,既在為發送方過帳也為接收方過帳,從而保證分配正確。
Ø 定期重過帳
行項目信息是會計信息,而分配中是發送方成本中心和接收方成本對象.如果用了分配或者分攤,可以不用定期重過帳。不過2者有區別。定期重過帳,在成本對象里邊不會留有行項目,也就相當是直接由接受方直接發生成本。常用的經常有辦公室給整個機構交電話費,然后重過帳。辦公室的記錄就好像沒有直接交過電話費,而是各個成本中心自己去交的一樣
2.3.3 實現方式
以簡單的分配來舉例,將管理部門發生的工資等分配到生產性成本中心。
某生產組車間的管理部門在當月結算后發生了人員工資,同時各生產車間也發生了水、電以及折舊費用,這些費用是由廠財務集中支付的,最終需要分攤到各生產單位,納入產成品的總體成本中。
發生各類費用匯總:
(3-1)月末財務記帳
使用分配的方式,對此類費用在生產車間進行分配。
在此分配中,發送和接收方以及追蹤因素分別如下:
(3-2)分配發送方與接收方
按100%的比例進行結轉。
(3-3)分配比例
有月末的時候對管理部門成本中心進行分配。
(3-4)分配結果
由此,各類制造費用已轉入生產性成本中心,而最終再通過作業價格重估分攤到各訂單中。
3. 變革點
SAP使用訂單發料以及作業價格重估的方式完成了生產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制造費用的歸集。較以往傳統成本會計的核算方式而言,SAP充分體現了以下幾方面的管理特點:
1、 通過與物料管理模塊的集成,使直接材料的費用發生更加透明及時,可以直觀的分析每張訂單、合同的生產成本,實現實時的成本核算,並可以實現材料費用的追溯查詢。
2、 標准成本制度與目標管理相融合,成為目標管理的一個基本工具。對差異的深入分析將有助於找到差距,並不斷地提升生產的管理水平。
3、 作業價格重估功能的引入,可以使生產成本中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能夠更明細的查看。並完全體現了“事前計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目的。
4、 通過SAP生產訂單的管理方式可以對生產過程中各種成本的實時收集,並可以呈獻給相關的管理人員各個時點的費用發生情況,這樣就可以為管理人員提供了更加及時分析數據。
5、 另外,我們可以利用SAP系統提供的標准成本估算的功能,計算出每期的實際發生成本,並作為今后期間的一個產品成本的標准值或者計划值,這樣就可以通過一點時間的核算並計算出每種產品的最優成本,提升企業的產品的競爭力。
6、 SAP提供了各種的成本費用分析對比的報表,便於用戶從各種角度分析成本的組成以及費用管控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