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9961-590995.html
[摘要] “文摘應該以第三人稱書寫”,長期、廣泛地被認可-顯露式地誤解為:“文摘應該以第三人稱語氣書寫”。這種“誤解”的實質,就是混淆了語法人稱與作者的人稱語氣(人稱身份;即:篇章人稱)。學術著作(學術論文、文摘、專著中的章節),均是自述性寫作;均是作者署名者所寫,這個道理誰人不知、那個讀者不曉;其作者的人稱身份(人稱語氣)總是第一人稱的;這是客觀存在的。作者署名(隨同作者單位署名)肯定是最主要的、最強有力的與最明顯的第一人稱的標志。第一人稱代詞及其限定詞(物主代詞)的使用,僅僅是承前代表作者署名者而已。
[關鍵詞] 學術論文;作者文摘;以第三人稱書寫;以第三人稱語氣書寫;人稱語氣;人稱身份
在英國,“Abstract shouldbe( written )in the third person”可能是較為傳統的觀點。學術著作包括學術論文、文摘、學術專著(中的章節)。“文摘應該以第三人稱書寫”,就是:學術著作應該第三人稱書寫。在中國,1984年出版的《科技寫作指南》[1]一書中,有 “Abstract should be in the third person” [2] 的中文譯句“文摘要以第三人稱書寫”。 1986年頒布的國家標准GB6447-86《文摘編寫規則》中, “文摘要用第三人稱的寫法”等要求,主要是根據ISO提供的標准草案中譯過來的(見:主要起草人之一、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傅蘭生教授親切、熱忱的回信(2003-01-17))。在中國,關於論文摘要應該使用第幾人稱作為敘述方式,通說認為,摘要應該用第三人稱來寫編,我國學術期刊的征稿啟事和近年來出版的論文寫作學專著(還包括各個領域學術寫作規范),大都依據國家標准GB6447—86,指出作者的論文摘要應使用第三人稱的寫法[3]。“文摘要用第三人稱書寫”這種觀點,從與《科技寫作指南》、ISO標准草案相一致的觀點來看是正確的。然而,在中國26年來,字面上的“文摘要用第三人稱書寫”,有廣泛的不同解讀;在世界上也可能有不同的解讀。1987年個人閱讀了《科技寫作指南》就對這個問題疑惑不解(質疑-顯露式誤解)。長期以來,經常的反復思考、分析,(2000年開始-2006年在《編輯學報》上發表的有關論文[4-7]中有的錯誤可以說明)直到2007年才基本上弄清楚。這個問題究竟是什么問題呢?這好像是屬於語用學范疇的人稱指示語問題,是跨語言、跨文化、極易被誤解的問題。也是國內外語言學界最近約20年關於學術語篇中使用第一人稱代詞研究有關的熱點問題[8-9]。這里,現先試述個人的一點看法:認可-顯露式誤解,與大家一起切磋。
“文摘應該以第三人稱書寫”的認可-顯露式誤解 即:在認可“文摘應該以第三人稱書寫”情況下,將其誤解了。 在中文網頁上,大家只要輸入“文摘應該以第三人稱語氣書寫”,就可檢得許多期刊的投稿須知、許多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規定中寫得明明白白:“文摘應該以第三人稱語氣書寫”、“文摘應該以第三人稱語氣做主語書寫”等。這種顯露式誤解,其實質就是混淆了如下所述的語法人稱與語用人稱(人稱語氣(人稱身份))。至今,中國語言學界尚無專家教授發現、並關注這一語言學上的明顯誤解的語言現象(2012-07-27加進)。
“文摘應該以第三人稱書寫”強調的是語法人稱 也可稱為句子人稱。“文摘應該以第三人稱書寫”這種觀點,完全是在英語與英國文化的環境下形成的(有關語言應用方面的)一種偏重於語法學上的描述,其主要是講究(或強調)語法人稱的問題。所謂語法人稱,是包括詞法人稱與句法人稱,也就是用第幾人稱的、何種詞性的詞做主語書寫(來造句)的問題。在語法人稱的意義上來說,有“用第一人稱(代詞(we/I)做主語)書寫”(第一人稱的句子)、“用第二人稱(代詞(you)做主語)書寫”(第二人稱的句子)與“用第三人稱(代詞(they/he(she))、任何普通名詞做主語)書寫(第三人稱的句子)。“文摘應該以第三人稱書寫”這種觀點,其強調的僅僅是以普通名詞做主語書寫;就是不要以第一人稱代詞“我們”(“我”)做主語;當然,也不會以第二、第三人稱代詞做主語。前文[5] 及前文[7]引言中,將文獻引言部分中作者姓名做主語的句子說成是表達第三人稱語氣的,這是完全錯誤的。在句子水平來說,這類句子是第三人稱的句子,但它們也是第一人稱語氣的,因為句中總是省略了短語句“據我們檢索知曉”。如下所述,在篇章(作為一個整體)人稱水平來說,自述性寫作(self-writing;read-me-writing)中,作者的人稱身份(人稱語氣)總是第一人稱的。第二人稱,僅有詞匯人稱、句子人稱,沒有篇章人稱(人稱語氣、人稱身份)。第三人稱的人稱語氣(人稱身份)好像主要存在於他述性小說、他述性的詩文中。
中文人稱語氣(研究)就是境外英文人稱身份(研究) 也可稱為篇章人稱; 語用人稱。人稱、語氣均是語法學范疇的概念(見:朱敏、齊滬揚. 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人稱語氣、人稱身份,好像均是應該屬於語用學范疇的概念。人稱語氣是在中文與中國文化的環境下寫成的一種語用學概念。盡管中外語言學專著、期刊論文中尚無“人稱語氣”這一概念,但大家一般均能理解之(但也容易與“人稱”相混淆)。在寫作有關人稱語氣論文的過程中、曾請教過許多專家教授如何英譯“人稱語氣”,均表示為難、吃不准 (person tone、person voice、 person mood);僅有一位英語學教授用非常肯定的語氣說,英語中沒有“人稱語氣”的概念,只有in the first person, in the third person。但是,個人在長期的苦思中逐漸認識到:人稱語氣是由作者與其所寫內容的關系決定的,世界上任一主張“作者文摘要用第三人稱書寫”的專家學者,均肯定不會否定文摘作者第一人稱的人稱身份的客觀存在。近年來,由張曼[8]博士的論文、再檢索得Hyland K [9] 教授的論文, 個人很快認識到:人稱語氣(的表達),就是英文中人稱身份(的表達)。什么人稱身份的作者,寫作時當然就用什么人稱的人稱語氣。個人認為:第一人稱代詞及其相應的限定詞(物主代詞)、以及其代用詞(由於省略而引起的人格化[4-6]的非人稱[10]名詞 “本文”、“本研究”及其近義詞)均可用於直接、間接表達(顯露)第一人稱語氣(人稱身份),與 Hyland K [9]教授論文中的觀點相同。“本文”、“本研究”及其近義詞,在境外研究中將其稱為:無生命、非人稱的抽象實體(作為間接表露作者身份的手段)(見:王克獻.英語教育周刊電子版,2006年第65期)。學術著作(學術論文、文摘、專著中的章節),均是自述性寫作,作者的人稱身份(人稱語氣)總是第一人稱的,這是客觀存在的。比如,給親人、朋友寫信時,(在句子人稱水平來說、)信中不用“我”做主語,(從語篇人稱水平來說、)信中不使用第一人稱代詞及其相應的限定詞,寫信人的人稱身份(人稱語氣)就是第三人稱的人稱身份(人稱語氣)了,世界上哪有、怎么會有這樣的道理。個人的觀點是:作者署名(隨同作者單位署名)肯定是最主要的、最強有力的與最明顯的第一人稱的標志。第一人稱代詞及其相應限定詞(物主代詞)的使用,僅僅是承前代表作者署名而已。(關於這一點,Hyland K教授的論文文摘中寫道:“Perhaps the most visible manifestation of such an authorial identity is the use of first person pronoun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determiners”。Hyland K 教授沒有用“肯定”。難道,今后學術專著中的每個章節的引言部分中、乃至正文中也均要使用第一人稱代詞及其相應的限定詞的句子來構建作者的身份作為自我宣傳嗎?(2012-08-05修改。)
結束語 國家標准《文摘編寫規則》中,“(作者)文摘要用第三人稱的寫法”的意思 ,就是:文摘中所有的句子,均要用第三人稱的普通名詞作主語書寫(來造句);包括中文用自述省主語句,英文主要用自述省邏輯主語的被動句、動詞不定式短語句;也包括用第一人稱代詞(we(I))及其代用詞如“本研究”等做主語的句子。不要再將“以第三人稱書寫”解讀為“以第三人稱語氣(人稱身份)書寫”了。作者的人稱身份(人稱語氣)總是第一人稱的。請看,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省主語“我”)自述性的臨終詩文: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文就是“以第三人稱書寫”的,但表達的是詩人自己無比執著、熱烈、真摯的愛國情感。 《馬氏文通》問世、將英語語法概念引進中文,始創中文語法才僅僅100多年,而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善於(習慣於)“以第三人稱書寫”、表達作者的第一人稱身份與人稱語氣的。學術論文、學術專著,就是作者署名者所寫;這個道理誰人不知,哪個讀者不曉?!最后,還要強調一下:在用英文書寫學術論文、向國外期刊投稿時,作者應該應注重投向期刊的投稿須知及其范文的學習[11],包括第一人稱代詞使用及其修辭手法的學習,以利於用英文寫好論文、論文的被接受與發表。
參考文獻
[1] 羅伯特· 巴拉斯(李令遐譯).科技寫作指南[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1984:142
[2] Robert Barrass. Scientists Must Write -- A Guide toBetter Writing for Scientists, Engineers and Students [M]. London: Chapman& Hall,1978: 139
[3] 盛銀花.論文摘要敘述人稱探討[J]. 文學教育,2006,(5):110-111
[4] 張雲揚.作者文摘應該用第一人稱(“語氣”)(文題中這個關鍵的詞,作者校樣時發現被刪除(校樣時加也加不上去))來寫[J]. 編輯學報,2000,12(3):55 (由於該文文題中被刪去“語氣”,10多位引用、標注者(還有間接引用者、引用該文多個觀點並未標出處的語言學學者))中,僅有一位(農學期刊編輯部的)作者引對“人稱語氣”。)
[5] 賀琦,秦娟,張雲揚. 科技論文中引言部分的人稱口氣及其表達[J]. 編輯學報,2002,14(3):193-194
[6] 張雲揚. 學術論文中合理的與不合理的人格化分析[J]. 編輯學報, 2005,1(5):328-329
[7] 張雲揚. 學術論文中第一人稱語氣是代表全體作者[J]. 編輯學報, 2006,18(4):529
[8] 張曼. 中外摘要中第一人稱代詞用法的對比研究 [J]. 上海翻譯,2008(2):31-36
[9] Hyland K. Authority and invisibility: authorial identityin academic writing [J]. Journal ofPragmatics, 34,2002: 1091–1112
[10] 張雲揚. 醫學論文非人稱名詞人格化探討[J]. 中華醫學寫作, 1994,1(4):6-8
[11] 張雲揚. 作者要重視學習稿約與范文[J]. 中華醫學寫作,1995, 2(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