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借着周末的時間,我讀完了The PhD Grind這本書。這本書記錄該書作者 – 一位Stanford 計算機研究方向的博士生 – 從開始博士研究到最終畢業,跳出學術圈的全過程。
Grind 在英文中的本意是“磨”。中國有句俗話叫“好事多磨”,對於作者來說,最終能夠順利取得自己的博士學位,確實經歷了不一般的痛苦和挑戰。從前兩年跟着自己的導師做着單純的調試和碼代碼一樣的機械勞動,沒有取得任何進展;中間階段到MSR和Google實習,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離畢業要求非常遙遠;實習歸來后冥思苦想自己的idea並加班加點實現,在經過一些失敗后最終成功發布;最后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並成功畢業。
我從這本書里面學到了很多,書中也有很多部分引發了我的思考,在這里希望與大家分享。
首先,做研究興趣非常重要。作者前兩年的PhD生活可以說是非常痛苦,原因正是因為他對前兩年所做的工作並不感興趣。直到作者通過在其他實驗室(HCI)及暑期實習的機會(MSR、Google)接觸到了自己感興趣的project后,才重新振作,開始自己的研究。作為MSRA本科班聯合培養的學生,我在明年也將大學畢業。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我將會繼續攻讀研究生。因此,如何發現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對於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想要取得研究成果,光一個人埋頭苦干是不夠的,交流及溝通能力十分重要。作者最終能夠博士畢業,靠的不光是自己一個人晝夜不息的看paper,碼代碼。為了推銷自己的idea,作者四處去給別人做talk;與在實習及訪問期間結識的教授及學生保持交流,遇到困難向他們尋求幫助,等等。這些與他人交流及溝通的過程不僅對自己的研究有直接的幫助,更重要的是人脈關系的建立。在作者最關鍵的時候,恰恰是這些積累起來的人脈關系給予了作者機遇。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的:
This final grad school adventure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without me actively seizing opportunities that I was fortunate enough to have been given.
最后,盡管作者認為博士前兩年的時光對於他來說是痛苦的回憶,但是他也承認,如果沒有那一段時間瘋狂寫代碼、調試的經歷,他之后實現自己的project時也不可能那么順利。事實上,作者在描寫自己博士后幾年的project經歷時,很少將文筆放在自己寫代碼或是調試上;對於作者來說,更大的挑戰來自於如何產生新的idea;如何讓自己的idea被學術圈接受;如何讓自己的project有更多的人使用。這也是我認為作者的研究和一些傳統的研究所不同的地方 – 作者所做的研究並不只是停留在原型上,而是真正能夠投入實用的產品。我個人是非常欣賞這種類型的研究的。幸運的是,在MSRA,很多研究組將會和微軟的產品研發部門進行合作,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但無論如何,要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摘錄一下最能夠反映作者對於PhD理解的一句話,也是我非常贊同的一句話,作為這篇小小的讀后感的結束吧:
It was fun at times, but more importantly, it was fulfil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