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大腦當做磁盤


不要把大腦當做磁盤
 
上學的時候我們會傾向於(被迫)背很多東西,畢業后發現大部分都又還給了老師。但是受過教育和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還是有區別的,差別可能就在於剩下的那一小部分。
工作后,在工作中可能還會傾向於去記憶很多東西,但是我發現很多時候是沒有必要的,而且有時候甚至會成為一種負擔。
第一個原因是之前被我們說了很多的知識爆炸。只看看在軟件開發領域,這十幾年出現了多少新的語言,接口,框架,思想,方法,模式,還有操作系統。而且,知識增長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分工也會越來越細,一個人要想記住所以的東西基本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他所處領域內的東西也是不可能的。
第二個原因是沒有必要。為什么要記住這些東西?因為會用到它。但是仔細數數你平時用到的最多的東西,可能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比如一個命令,你一個月才會去用一次,記住它干嗎?用的時候去查就是。而且我敢說,就算你當時努力的記住,一個月后當你再想去使用它的時候,基本上你都會忘了:大腦會自動的清除他。
第三個原因記住太多的東西會成為一個負擔。之前看過一個報道說人的大腦可以存儲多少TB還是PB數據,把這些數據塞大腦里,你肯定會瘋掉的。大腦進行思考的時候是很專注的,專注於一個很小的領域,一個很小的數據面積(這就是軟件復雜度的根源——大腦無法同時處理很多東西。)。記住太多東西,會讓你的大腦不堪重荷。
 
所以,不要把你的大腦當做磁盤,要勇敢的刪除,勇敢的忘記。不要對忘卻充滿恐懼。
 
那大腦是什么?
大腦最多就是一個每天都要待機的 CPU + 內存。
我一直在想,計算機的緩存機制設計者設計的時候是不是就是模擬的大腦:比如說當你要使用一條你不知道的命令來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去查一下這條命令怎么用,你會記住它,而且當時記得很深刻。
如果1)過了好幾天,你沒有使用它,而你再去使用他的時候,你發現它在你的大腦中非常的模糊,而且時間越久就越模糊,甚至都不知道有這樣一條命令,而且你還曾經用過它。
如果2)這幾天你一直在使用它,再過好幾天你在去使用的時候,你基本上也會記着它。因為它使用的很頻繁。
哈哈,典型的緩存機制:把CPU最多的數據放到最容易訪問的地方。如果長時間不在使用,就把它從緩存中清除。
 
如何使用大腦?
知道了大腦的工作機制,也許應該這樣使用大腦:
    1. 大腦中要記憶的是知識的線索,而不是知識本身。這樣大腦能夠管理更多的東西。
    2. 大多數情況下不用強迫自己去記憶,用得多了大腦自然就會記住;不要害怕忘記,因為你用得不多,或者根本就沒有用。
    3. 大腦是cpu +內存,那什么是磁盤?書籍,資料,現在更多的是互聯網。所以要善於使用搜索引擎,你越善於使用,說明你的磁盤轉速越大,越容易找到你想找到的東西。
    4. 聰明的人會在大腦和磁盤之間在再建立一個緩存系統:一個個人的知識管理系統。把自己遇到的或經常遇到的東西記錄下來,或者只記錄線索。但要查找的時候,首先去這個緩存系統區找看有沒有,如果沒有再去互聯網查。這樣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現在很多工具可以做這件事情,比如evernote,有道筆記等。這些工具本身就支持搜索,非常方便。evernote也會在chrome用google搜索的時候自動搜索筆記內容。(不是在打廣告。)
    5. 綜上,你需要一個文件管理系統。
除了知識之外
我感覺大腦中還保存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但用不能用知識來形容。這應該是經驗和智慧。他永遠的在人的大腦中,潛移默化的發生作用。當你忘記應該忘記的東西后,留在大腦中的這些東西應該是你最寶貴的東西。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