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計算機網絡七層模型


前言
首先,我想先說一下關於網絡分類的問題。因為,有一些同學有錯誤的認識。
我們都知道根據不同的分類方式,可以把網絡分為不同的類。其實,這些類的由來是有原因的,那就是用戶的需求。任何一項技術的發展都是由需求開始的,然后由理論技術變為技術產品。
首先,人們想通過一種方式把各台計算機上的資源(硬件資源、軟件資源等等)共享,於是就產生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但是,這種網絡有一定的限制,比如說它的覆蓋范圍、能提供的端口等)。當人們有想把更多、更遠的地方的計算機進行聯網的時候,接着就有了今天的城域網(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的概念。
可是我想強調的一點是,我們所說的廣域網,和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Ineternet不是對等的。
連接到Internet上,是很昂貴的,所以,我們說是一些運營商首先連接到Internet上,然后給我們提供了接口,我們這才連接到了Internet上。而廣域網呢,是一個私有的網絡,可以連接到Internet上,當然,出於安全等因素,也可以不用連接到Internet上,只供內部人使用。
ISO七層模型

一、介紹
隨着網絡的興起與繁榮,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為了讓不同廠牌的計算機擁有共通的通信協議,於1987年制定了計算機網絡的七層模型。
可是這個模型,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它並沒有規定七層中的具體內容,比如說傳輸介質是什么,甚至也沒有說是有線通信還是無線通信,而它只是提供了一個模型、一個參考。
二、內容
我想只要是學過網絡的同學,對這七層模型再熟悉不過了。分別是: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來張圖吧!更清晰



三、舉例
即使看到了這幾層,對每一層的認識還不是很明確,那么每一層具體是干什么的呢?怎么相互協作完成數據傳輸的呢?下面我們就來舉個例子吧:
比如說我們從userA發一封郵件到UserB,我們來看看是怎么實現的。
首先我們會在我們的電腦上運行一個軟件,可是outLook客戶端軟件,也可能是通過網頁來發送,可不要誤認為這就是應用層了。這只不過是為進入應用層提供了一個接口,在應用層,會用到相關的協議,比如文件傳輸協議(SMTP),然后對數據進行處理。
表示層呢,主要是解決硬件與軟件不一致的問題,我們可以想到,我們現在所用的電腦的型號,運行的操作系統等都不一定是相同的。為了將數據得到統一,在表示層會對數據再進行相應的處理,使之成為可以可以被下一層所識別。
那么會話層呢,它會提供一個連接,要確保這個連接是相通的。如果連接丟失,可以重新獲取連接等。
而傳輸層與網絡層往往是綁定在一起的(也就是因為,七層模型太細化,於是有了現在的TCP/IP四層模型,不過,原理還是七層模型,只是將把一些相關的層合並了),傳輸層是確保數據在網絡中傳輸的,如果數據丟失,要重新發送等。而對於網絡層,我們可以會更熟悉,比如會涉及到IP地址、包交換、路由。IP地址,我們都很熟悉,關於數據包呢,比如,如果數據不能一次傳輸,我們會將包進行拆分,然后封裝;路由呢,是幫助數據到達指定IP的目的地。
接下來的數據鏈路層與物理層就與具體的設備相關了,我們上面提到的線路只是邏輯上的線路,而數據傳輸是需要具體的傳輸介質的。就是我們所說的數據鏈路層與物理層了,數據鏈路層,會把上層的數據包經過再一次的封裝,而變成數據幀,並且確保數據幀的完整性、正確性,物理層就是上只有兩個狀態就是0,1了。
當數據到達UserB時,數據進行與上述相反的過程,最終顯示給UserB。


四、數據的逐級封裝
郵件——TCP數據——IP數據——幀


歡迎大家指出不足,提出寶貴意見!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