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SI七層模型
OSI七層協議模型主要是:應用層(Application)、表示層(Presentation)、會話層(Session)、傳輸層(Transport)、網絡層(Network)、數據鏈路層(Data Link)、物理層(Physical)。
三、五層體系結構
五層體系結構包括:應用層、運輸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
五層協議只是OSI和TCP/IP的綜合,實際應用還是TCP/IP的四層結構。為了方便可以把下兩層稱為網絡接口層。
三種模型結構:
四、各層的作用
1、物理層:比特
主要定義物理設備標准,如網線的接口類型、光纖的接口類型、各種傳輸介質的傳輸速率等。它的主要作用是傳輸比特流(就是由1、0轉化為電流強弱來進行傳輸,到達目的地后在轉化為1、0,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數模轉換與模數轉換)。這一層的數據叫做比特。
2、數據鏈路層:幀
定義了如何讓格式化數據以進行傳輸,以及如何讓控制對物理介質的訪問。這一層通常還提供錯誤檢測和糾正,以確保數據的可靠傳輸。
3、網絡層:數據報
在位於不同地理位置的網絡中的兩個主機系統之間提供連接和路徑選擇。Internet的發展使得從世界各站點訪問信息的用戶數大大增加,而網絡層正是管理這種連接的層。
4、運輸層:報文段/用戶數據報
定義了一些傳輸數據的協議和端口號(WWW端口80等),如: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傳輸控制協議,傳輸效率低,可靠性強,用於傳輸可靠性要求高,數據量大的數據)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戶數據報協議,與TCP特性恰恰相反,用於傳輸可靠性要求不高,數據量小的數據,如QQ聊天數據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傳輸的)。 主要是將從下層接收的數據進行分段和傳輸,到達目的地址后再進行重組。常常把這一層數據叫做段。
5、會話層:
通過運輸層(端口號:傳輸端口與接收端口)建立數據傳輸的通路。主要在你的系統之間發起會話或者接受會話請求(設備之間需要互相認識可以是IP也可以是MAC或者是主機名)
6、表示層:
可確保一個系統的應用層所發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個系統的應用層讀取。例如,PC程序與另一台計算機進行通信,其中一台計算機使用擴展二一十進制交換碼(EBCDIC),而另一台則使用美國信息交換標准碼(ASCII)來表示相同的字符。如有必要,表示層會通過使用一種通格式來實現多種數據格式之間的轉換。
7.應用層:報文
1 第五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是體系結構中的最高。直接為用戶的應用進程(例如電子郵件、文件傳輸和終端仿真)提供服務。
- 在因特網中的應用層協議很多,如支持萬維網應用的HTTP協議,支持電子郵件的SMTP協議,支持文件傳送的FTP協議,DNS,POP3,SNMP,Telnet等等。
2. 第四層——運輸層(transport layer)
- 運輸層(transport layer):負責向兩個主機中進程之間的通信提供服務。由於一個主機可同時運行多個進程,因此運輸層有復用和分用的功能
- 復用,就是多個應用層進程可同時使用下面運輸層的服務。
- 分用,就是把收到的信息分別交付給上面應用層中相應的進程。
- 運輸層主要使用以下兩種協議:
(1) 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面向連接的,數據傳輸的單位是報文段,能夠提供可靠的交付。
(2) 用戶數據包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無連接的,數據傳輸的單位是用戶數據報,不保證提供可靠的交付,只能提供“盡最大努力交付”。
3. 第三層——網絡層(network layer)
- 網絡層(network layer)主要包括以下兩個任務:
- (1) 負責為分組交換網上的不同主機提供通信服務。在發送數據時,網絡層把運輸層產生的報文段或用戶數據報封裝成分組或包進行傳送。在TCP/IP體系中,由於網絡層使用IP協議,因此分組也叫做IP數據報,或簡稱為數據報。
- (2) 選中合適的路由,使源主機運輸層所傳下來的分組,能夠通過網絡中的路由器找到目的主機。
- 協議:IP,ICMP,IGMP,ARP,RARP
4.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
-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常簡稱為鏈路層,我們知道,兩個主機之間的數據傳輸,總是在一段一段的鏈路上傳送的,也就是說,在兩個相鄰結點之間傳送數據是直接傳送的(點對點),這時就需要使用專門的鏈路層的協議。
- 在兩個相鄰結點之間傳送數據時,數據鏈路層將網絡層交下來的IP數據報組裝成幀(framing),在兩個相鄰結點之間的鏈路上“透明”地傳送幀中的數據。
- 每一幀包括數據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錯控制等)。典型的幀長是幾百字節到一千多字節。
- 注:”透明”是一個很重要的術語。它表示,某一個實際存在的事物看起來卻好像不存在一樣。”在數據鏈路層透明傳送數據”表示無力什么樣的比特組合的數據都能夠通過這個數據鏈路層。因此,對所傳送的數據來說,這些數據就“看不見”數據鏈路層。或者說,數據鏈路層對這些數據來說是透明的。
(1)在接收數據時,控制信息使接收端能知道一個幀從哪個比特開始和到哪個比特結束。這樣,數據鏈路層在收到一個幀后,就可從中提取出數據部分,上交給網絡層。
(2)控制信息還使接收端能檢測到所收到的幀中有無差錯。如發現有差錯,數據鏈路層就簡單地丟棄這個出了差錯的幀,以免繼續傳送下去白白浪費網絡資源。如需改正錯誤,就由運輸層的TCP協議來完成。
5. 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 layer)
- 物理層(physical layer):在物理層上所傳數據的單位是比特。物理層的任務就是透明地傳送比特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