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對個人管理進行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在2011年提出敏捷個人概念,並且在線上、線下進行了多次交流,在一些大會上也做過分享。現在,已經有很 多IT和非IT的敏友們知道並在踐行敏捷個人,幫助自己更快的成長。我收到大家的一些反饋和建議,也在網上看到大家的一些有關敏捷個人的分享,我想接下來 搜集一下這些反饋和大家更集中的在我blog中分享一下,希望能夠讓更多人一起來了解和實踐敏捷個人。我相信今年《敏捷個人》書籍出來之后,會有更多人一 起來使用、完善它,我也真心希望敏捷個人能幫助更多職場和在校大學生更快的成長。
-----------------------------------------------------------------------------------------------------------------------
差不多一口氣看完了《敏捷個人-認識自我,管理自我》這篇文章,感觸頗大。倘若說這篇文章是教人如何認識自我,管理自我,做敏捷的個人,我更願意將它作為一個勵志的篇章。文章之所以會引起共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含蓄地揭露了長時間以來內心深處的種種糾結,矛盾和不安。心里的種種情緒、疑慮,文章均一一給予排除和解決。
下面就文章中的一些觀點,結合自己目前工作、生活的現狀,發表下個人感言,指導自己的人生。
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事的
每天工作除了一些“必修”的“課程”外,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突發事件,比如同事咨詢模塊相關事宜,或者需要提供某個功能的接口,或者接到某個投訴,或者發布軟件在即突然分有幾個必解的bug……所有的突發事件均以窗口的形式呈現在電腦桌面的任務欄下,心里嘀咕着所有都立刻處理下,但往往出現看了這個窗口,就忘記剛剛那個窗口的事情,等再點開之前窗口時,才記起剛處理一半或者正要處理的事情。工作雜而無章,效率低下。腦子里記太多事情,並且想要全部都立刻處理,最終一件都處理不好;大腦中事情就裝了大半,思考的余地也就少了;突發事件處理不完,“本職”做的事情也就一擱再擱。基於這個現狀,應該學會將一天需要做的事情做歸類,區分輕重緩急,做四維度的區分: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重要緊急的是需要立刻執行;重要不緊急的制定為一段時間內完成的目標;不重要緊急的若別人可以完成則委托給他人完成;不重要不緊急的先記錄下來,后續有空時再執行。所有事情以可見的形式記錄下來,讓眼睛充當窗戶,大腦就可以騰出空間來,全身心投入思考。
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
這條很適用於對易用性功能的評估。當前端部門提出某個功能點的需求時,需要開發站在技術的角度評估下。這時候若不把自己當做外行去思考,即使是一個很好的易用性功能,在思想上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推托,無法做到完全合理的評估。只有當對某個易用性認可后,才會千方百計在軟件上尋找實現方法,即使受技術上的限制,也會尋找到另外一個折中的完善方法。像外行一樣思考,應該在做某個功能時,時時讓自己站在用戶的角度,若感覺到完全按照策划書上實現易用性不是很好,自己有另外一個較好的顯示效果,可以及時提出討論;像專家一樣實踐,體現在目前提倡的,當用某種方式可以使易用性提升80%,但需要花費軟件9成的時間,而同時存在另外一種方法,軟件只需用3成時間,易用性提升60%,這時,我們采用的是后者。
讓不斷思考和總結成為一種潛意識的行為
一個優秀的人,並不是在智力上勝普通人幾倍,更多的是會在平時經歷的點點滴滴中不斷思考,不斷總結,日積月累,讓經驗值上升。成大事者,並不是一帆風順直達彼岸,往往是經歷了諸多磨難,或許無數多次需要從失敗中站起,曾經跌跌撞撞過,曾經摔得很疼,但最終達到了終點。這樣的道理從小開始就已被灌輸,但真正在實踐中用上的卻是寥寥無幾。如果每天的時間均忙忙碌碌用在瑣事上,像無頭蒼蠅到處亂串,自己毫無思想去抉擇該飛向哪,最終會在忙碌中滅亡;若多次重復同一件事情,而每次都只是按照之前的方式一成不變地執行,不加思考有無改善措施,那將永遠滯留不前。無論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都應該不停地思考和總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正是基於前人總結的寶貴經驗進一步來實踐、創新,這樣個人、社會才會進步。
一個人必須為完美奮斗,即便只有上帝知道
“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但往往付出和回報是不成正比的,若抱着事事都求回報,不見回報就不執行的態度,人生會增加許多抱怨,做事無法盡善盡美。正如並不是每個士兵都可以當上將軍,並不是每個奧運健兒都可以拿到冠軍,但爭取當將軍的過程,爭取奪冠的過程,更是激勵人心;雖然最終沒有達到理想的結果,過程已經是一筆不少的財富。回歸到現實生活中,不用想着完成某件事會不會得到什么好處,是否會得到他人的賞識,只要盡全力去完成,盡情去享受整個過程,無論結果如何,至少是問心無愧。
藏書僅是代表紙張上的擁有,而不是智力上的擁有
一個人的智慧,並非看書架上藏了多少書,而是看其內心中藏了多少書。內心中的藏書並非只是文字上的表象,更是理論上的理解和實踐。一直以來不僅缺乏閱讀量,更缺乏閱讀后的思考、總結,以及閱讀后化為己用。前人真是不平凡,普普通通看書就可以總結出幾大方法,說來也是慚愧,自己似乎還停留在第一種:基礎閱讀。不管圖書的類型,只要是准備看完的書,總是從頭到尾一字一句看一遍;當時在文字間流轉可能有些感觸,合上書本就不知所以然了。接下來需要培養自己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的能力。
2011年計划閱讀以下書籍:
- 程序員修煉之道
- 思考的技術
- 我的成功可以復制
- 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
- 六項思考帽 -- 如何實現向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
- 學習的藝術
- 說服
講究效能的人並不是從任務着手,而是把安排自己的時間作為切入點
被動的工作狀態是每天被任務、bug牽着鼻子走,有任務、bug需要處理時,感覺時間總是不夠;沒有任務、bug時,時間又是一轉即逝;而主動的工作狀態應該是,讓任務、bug穿插到自己的時間列表中,在時間軸的某個點中將任務插入,到某個點再將bug插入。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始終是一門很大學問,需要自己不斷實踐和探索,找尋適合自己的管理時間的方法。
以上是看完敏捷個人的讀后感,需要努力的方向歸根結底是四個字:思考,總結。
-----------------------------------------------------------------------------------------------------------------------
推薦:你可能需要的在線電子書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openexpressapp
敏捷個人sina圍裙:http://q.t.sina.com.cn/135484
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轉載自周金根 [ http://zhoujg.cnblo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