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xy的定義:
es6提供原生proxy構造函數,可以理解成對對象的攔截,當對象被訪問時,進行攔截操作。
具體使用:
const p = new Proxy(target, handler);
target
: 所要攔截的目標對象(可以是任何類型的對象,包括原生數組,函數,甚至另一個代理)handler
:一個對象,定義要攔截的行為
const p = new Proxy({}, { get(target, propKey) { return '哈哈,你被我攔截了'; } }); console.log(p.name); // 哈哈,你被我攔截了
注意Proxy是用來操作對象的。代理的目的是為了拓展對象的能力。
再看一個例子 我們可以實現一個功能:不允許外部修改對象的name屬性。
const p = new Proxy({}, { set(target, propKey, value) { if (propKey === 'name') { throw new TypeError('name屬性不允許修改'); } // 不是 name 屬性,直接保存 target[propKey] = value; } }); p.name = 'proxy'; // TypeError: name屬性不允許修改 p.a = 111; console.log(p.a); // 111
關於object.definepropery 和 proxy的差別?
object.definepropery:
- 檢測不到對象屬性的添加和刪除:當你在對象上新加了一個屬性
newProperty
,當前新加的這個屬性並沒有加入vue檢測數據更新的機制(因為是在初始化之后添加的)。vue.$set
是能讓vue知道你添加了屬性, 它會給你做處理,$set
內部也是通過調用Object.defineProperty()
去處理的 - 無法監控到數組下標的變化,導致直接通過數組的下標給數組設置值,不能實時響應。
- 當data中數據比較多且層級很深的時候,會有性能問題,因為要遍歷data中所有的數據並給其設置成響應式的。
為什么使用 Proxy 可以解決上面的問題呢?主要是因為Proxy是攔截對象,對
對象
進行一個"攔截",外界對該對象的訪問,都必須先通過這層攔截。無論訪問對象的什么屬性,之前定義的還是新增的,它都會走到攔截中。
總結
Proxy
是用來操作對象的,Object.defineProperty()
是用來操作對象的屬性的。vue2.x
使用Object.defineProperty()
實現數據的響應式,但是由於Object.defineProperty()
是對對象屬性的操作,所以需要對對象進行深度遍歷去對屬性進行操作。vue3.0
用Proxy
是對對象進行攔截操作,無論是對對象做什么樣的操作都會走到 Proxy 的處理邏輯中vue3.0
、dobjs/dob
、immer
等庫目前都使用到了Proxy
,對對象進行讀寫攔截,做一些額外的處理。
參考:
鏈接:https://juejin.cn/post/6844904088119853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