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八卦圖


先天八卦圖又稱伏羲八卦圖,相關文字記載首見於《說卦傳》一節,曰:“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但直到宋代才由邵雍點明,曰:“此一節明伏羲八卦也。”伏羲八卦圖也經邵雍之手傳出,這是伏羲八卦圖的首次面世,此圖后被朱熹《周易本義》收錄。
圖片
 
《易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根據《易傳》的觀點,伏羲八卦由河圖洛書推演而來,更准確地說,根據朱熹《易學啟蒙》以及胡方平《易學啟蒙通釋》的觀點,伏羲八卦圖出自河圖,而文王八卦圖出自洛書。但朱熹與胡方平僅僅是將河圖的數字與伏羲八卦圖做了簡單的類比,並沒有從河圖與伏羲八卦的原理角度進行分析對比,去揭示由河圖推導出伏羲八卦的詳細過程。這就是本文要解決的問題,即揭示兩者原理的共通之處,詳細還原由河圖到先天八卦圖的推導過程。
一、河圖論五行之生成
正如漢代易學家鄭玄、楊雄所言,河圖所揭示的是五行的生成過程。即 一六在北生水,二七在南生火,三八在東生水,四九在西生金,五十在中央生土,五行生成順序即水、火、木、金、土。其中一三五七九為奇數,代表陽氣,二四六八十為偶數,代表陰氣,如《系辭》所言,陰陽之數“相得而各有合”,一陰一陽相配而生成五行。
圖片
 
二、聖人則河圖而作伏羲八卦圖
1.以五行生成之序得伏羲八卦
傳說中的聖人既然則河圖而作伏羲八卦圖,那么河圖與伏羲八卦的原理必然有共通之處,而河圖所揭示的是五行的生成過程,那么伏羲八卦所揭示的也一定是五行的生成,只不過所用的符號由數字變成了卦爻。
五行生自陰陽二氣,在河圖中陰陽二氣用奇偶之數表示,那么在八卦中就用純陰純陽的乾坤兩卦表示,故 陰陽為乾坤;就五行的生成次序來說,首水次火,所以先生坎,再成離,故水火為坎離;水火生成之后再生木,木在天為巽風,在地為震木,故木氣通震巽;木生成之后再生金,金藏於山脈之中,艮為山,而其光耀於天,兌為澤,所以金氣通於艮兌。所以乾坤為父母,乾坤交而生坎離,再生震巽、艮兌。
圖片
 
2.以陰陽循環之序得伏羲八卦橫圖
邵雍曾言:“ 八卦之序,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也。”這種卦序稱之為八卦的本生之序,顧名思義,與八卦的生成有關。
本生之序是從陰陽循環角度而不是從五行生成角度說明的。河圖中一三五七九為陽氣之長,四二十八六為陰氣之長,陽來則陰退,陰起則陽滅,陰陽之間相互推盪,成一循環。
圖片
 
伏羲橫圖中太極動而成兩儀,一陰一陽成,所以有陰必有陽,代表氣的一來一往,一進一退,所以陰陽為一循環;陰陽再生四象,則成太陽、少陰、少陽、太陰,則太陽、少陰為一新的循環,少陽、太陰亦為一新的循環,四象中有一個大循環,兩個小循環,則四象之順序為太陽、少陰、少陽、太陰;四象再生八卦,則成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八卦中有一個大循環,四個小循環,則八卦之順序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此為八卦本生之序也,此圖亦稱伏羲八卦橫圖。
圖片
 
3.以氣之巡行次序得伏羲八卦圓圖
河圖中陽氣的巡行次序為一三五七九,陰氣的巡行次序為四二十八六。陽盛於西方之九,而陰四隨之,陰盛於北方之六而陽一隨之,此為陰接陽,陽繼陰。
伏羲八卦也必定符合此陰陽消長之規律,所以乾卦之后必定為巽,因為乾為陽之極,巽為陰之起,坤卦之后必定為震卦,因為坤為陰之極,震為陽之起。兌必居於乾卦之前,為陽氣尚未圓滿,艮必居於坤卦之前,為陰氣尚未全盛。此六卦巡行之序已定,即兌—乾—巽,艮—坤—震。此外,坎生於少陽,故居於巽卦之后,離生於少陰,故居於震卦之后,所以八卦的巡行次序是 震—離—兌—乾—巽—坎—艮—坤,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圖片
 
4.伏羲八卦方位圖闡釋
在河圖中五行的生成方位,水居北而火居南,木居東而金居西,土居中央。但這里提到的五行方位只是虛空之象,不必實有,不能一一求之於實物,否則,中國南方為何多水?中國北方為何多山?中國東方為海而少森林,中國西方也並非都是金石之地。所以河圖中五行的排布揭示的只是水與火相對,金與木相對的規則。
圖片
 
同樣,伏羲八卦所揭示的位置也是如此, 乾與坤對,坎與離對,震與巽對,艮與兌對,這是一定不易的,八卦的巡行次序震—離—兌—乾—巽—坎—艮—坤也是一定不易的,但是乾是否一定在上,坤是否一定在下,這不是固定的。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當伏羲八卦分別代表天、地、日、月、雷、風、山、澤的時候,乾在上為天,坤在下為地,日出東方,月出西方,風行天上,雷出地下,山附於地而澤耀於天。所以伏羲八卦方位,與河圖中的五行相同,所代表的並不是具體實物的位置,而是一種抽象的“氣”的位置,這種氣可以巡行於八方,散布於萬物,並不局限在一個地方。
圖片
 
三、總論
河圖以黑白圓點勾勒五行之生成,陰陽二氣之變遷,聖人伏羲見龍馬負圖,感河圖之精蘊, 將二氣五行變化之理熔鑄於卦爻符號之內,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引之申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故河圖為易道之本源,后代言易者,千言萬語不可越其范圍,如江河萬古不可廢也。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