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創建一個線程組,右擊testplan,選擇路徑”添加“-->線程(用戶)-->線程組
2、添加一個http請求並運行成功
2.1 右擊線程組,選擇路徑”添加-->取樣器-->HTTP請求“,創建請求窗口
2.2 添加【察看結果樹】,用於查看接口運行后的返回結果。路徑”添加-->監聽器-->察看結果樹“
2.3 在HTTP請求頁填入相應的協議、服務器IP、端口號(無則不填)、請求方法、路徑、內容編碼
2.4 填寫完整HTTP請求之后,點擊【運行】,可在察看結果樹中看到運行結果
3、 添加聚合報告 ,用於查看接口請求的運行數據
聚合報告是累加的,即每次運行的結果統計都是基於前一次運行的結果進行統計,包括發起的請求樣本數等都是疊加的。所以要么請求樣本的名稱均不一致,要么每次運行前清空原先的數據
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這些參數的作用:
1、Lable:每個 JMeter 的 element(例如 HTTP Request)都有一個 Name 屬性,這里顯示的就是 Name 屬性的值;
2、#Samples(樣本):表示這次測試中一共發出了多少個請求,如果模擬10個用戶,每個用戶迭代10次,那么這里顯示100;【我的是用戶有100,只迭代一次,因此也是100】
3、Average(平均值):平均響應時間——默認情況下是單個 Request 的平均響應時間,當使用了 Transaction Controller 時,也可以以Transaction 為單位顯示平均響應時間;單位是ms
4、Median:中位數,也就是 50% 用戶的響應時間;
5、90% Line ~ 99% Line:90% ~99%用戶的響應時間;
6、Min:最小響應時間;
7、Maximum:最大響應時間;
8、Error%:本次測試中出現的錯誤率,即 錯誤的請求的數量/請求的總數;
9、Throughput:吞吐量——默認情況下表示每秒完成的請求數(Request per Second),當使用了 Transaction ;
10、Received KB/src:每秒從服務器端接收到的數據量;
11、Sent KB/src:每秒從客戶端發送的請求的數量。
內容來源:https://www.cnblogs.com/liunaixu/p/12992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