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傳輸的四種時延


從一台計算機經過若干路由到另一台計算機之間,它們的信息交流不可能沒有時間差的

而中間的時間差被稱為時延

在計算機網絡中有主要有四種時延:(自頂向下和一些資料都用的是主要和最為重要,但是暫時我沒有找到第五種時延是什么,歡迎補充)

處理時延,排隊時延,傳輸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

一般情況,依次發生

時延 順序 怎么產生的時延 地點 大概要多久啊
處理時延 開始 在路由器判斷收到的分組發往哪里時產生的時間 路由器 微妙或者更少
排隊時延 然后 前面可能還有分組沒能發送,所有需要等待產生的時間 沒有排隊時為0,也可能趨向無窮大。實際毫秒到微妙級
傳輸時延(發送時延) 再然后 將分組的比特一個一個推出網口的時間 毫秒到微妙級
傳播時延 最后 就是分組的比特在網線上跑步的時間 網線 毫秒級

可以做一個比喻:

你是個多段組合型火箭,到達了發射場

處理時延:開始花了點時間拆開一點火箭皮,看看上面的發送地址,

排隊時延:今天一群土豪在發射火箭,你發現你排在第5位,那就得等一下

傳輸時延:到你了,准備點火,開始倒計時,0.00003,0.00002,0.00001,發射,你的一段就發射出去了,然后發送你的下一段

傳輸時延:最后你的一段段,按照預定的軌道飛起來了,飛到到達目的地

 

自頂向下:

分組從一台主機(源)出發,通過一系列路由器傳輸,在另一台主機(目的地)中結束它的歷程。當分組從一個結點(主機或路由器)沿着這條路徑到后繼結點(主機或路由器),該分組在沿途的每個結點經受了幾種不同類型的時延。這些時延最為重要的是結點處理時延(nodal processing delay)、排隊時延(queuing delay)、傳輸時延(transmission delay)和傳播時延(propagation delay),這些時延總體累加起來是結點總時延(total nodal delay)。許多因特網應用,如搜索、Web瀏覽、電子郵件、地圖、即時訊息和IP語音,它們的性能受網絡時延的影響都很大。為了深入理解分組交換和計算機網絡,我們必須理解這些時延的性質和重要性。


時延的類型

(1)排隊時延
在隊列中,當分組在鏈路上等待傳輸時,它經受排隊時延。一個特定分組的排隊時延長度將取決於先期到達的正在排隊等待向鏈路傳輸的分組數量。如果該隊列是空的,並且當前沒有其他分組正在傳輸,則該分組的排隊時延為0。另一方面,如果流量很大,並且許多其他分組也在等待傳輸,該排隊時延將很長。我們將很快看到,到達分組期待發現的分組數量是到達該隊列的流量的強度和性質的函數。實際的排隊時延可以是毫秒到微秒量級。
(2)傳輸時延
假定分組以先到先服務方式傳輸,這在分組交換網中是常見的方式,僅當所有已經到達的分組被傳輸后,才能傳輸剛到達的分組。用L比特表示該分組的長度,用R bps(即b/s)表示從路由器A到路由器B的鏈路傳輸速率。例如,對於一條10Mbps的以太網鏈路,速率R=10Mbps;對於100Mbps的以太網鏈路,速率R=100Mbps。傳輸時延是L/R。這是將所有分組的比特推(傳輸)向鏈路所需要的時間。實際的傳輸時延通常在毫秒到微秒量級。
(3)傳播時延
一旦一個比特被推向鏈路,該比特需要向路由器B傳播。從該鏈路的起點到路由器B傳播所需要的時間是傳播時延。該比特以該鏈路的傳播速率傳播。該傳播速率取決於該鏈路的物理媒體(即光纖、雙絞銅線等),其速率范圍是2×108~3×108m/s,這等於或略小於光速。該傳播時延等於兩台路由器之間的距離除以傳播速率。即傳播時延是d/s,其中d是路由器A和路由器B之間的距離,s是該鏈路的傳播速率。一旦該分組的最后一個比特傳播到結點B,該比特及前面的所有比特被存儲於路由器B。整個過程將隨着路由器B執行轉發而持續下去。在廣域網中,傳播時延為毫秒量級。
(4)傳輸時延和傳播時延的比較
計算機網絡領域的新手有時難以理解傳輸時延和傳播時延之間的差異。該差異是微妙而重要的。傳輸時延是路由器將分組推出所需要的時間,它是分組長度和鏈路傳輸速率的函數,而與兩台路由器之間的距離無關。另一方面,傳播時延是一個比特從一台路由器向另一台路由器傳播所需要的時間,它是兩台路由器之間距離的函數,而與分組長度或鏈路傳輸速率無關。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