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4411d7jb
一、網絡基本概念
1. 網絡、互連網(互聯網)和因特網


2. 因特網技術提供者

3. 基於ISP的三層結構的因特網

4. 因特網的組成
因特網由邊緣部分和核心部分組成:
- 邊緣部分
- 由所有連接在因特網上的主機組成。這部分是用戶直接使用的,用來進行通信(傳送數據、音頻或視頻)和資源共享。
- 核心部分
- 由大量網絡和連接這些網絡的路由器組成。這部分是為邊緣部分提供服務的(提供連通性和交換)。

二、三種重要的交換方式
這三種交換方式分別為:
- 電路交換
- 分組交換
- 報文交換
1. 電路交換
概念和特點:
- 電話交換機接通電話線的方式稱為電路交換;
- 從通信資源的分配角度來看,交換(Switching) 就是按照某種方式動態地分配傳輸線路的資源;
步驟和示意圖:

當使用電路交換來傳送計算機數據時,其線路的傳輸效率往往很低,因為每次進行信息交換時都需要先建立連接,而且單獨占用一條固定的物理線路。
2. 分組交換
信息發送過程如下所示:




即信息分成很多個小片段,然后每個片段添加上用於標識的首部信息,然后分別沿着網絡的不同線路到達目的主機,然后目的主機再將這些小片段進行合並得到原來的報文,這樣就完成了一次信息的發送。
網絡中的各個部分的職責如下:

3. 報文交換
報文交換的過程和分組交換其實是類似的,只不過是將每個原始的報文不切分成小的分組而直接進行發送,這樣會占用交換機更大的緩存空間,因此現在的網絡基本采用的是分組交換的方式而非報文交換。
4. 三種交換方式的對比

優缺點如下:

三、計算機網絡的定義和分類
1. 計算機網絡的定義
計算機網絡的精確定義並未統一。
其最簡單的定義為:一些互相連接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
- 互連:計算機之間可以通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進行數據通信
- 自治:獨立的計算機,它有自己的硬件和軟件,可以單獨運行使用
- 集合:至少需要兩台計算機
計算機網絡的較好的定義是:計算機網絡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編程的硬件互連而成的,而這些硬件並非專門用來實現某一特定目的(例如,傳送數據或視頻信號)。這些可編程的硬件能夠用來傳送多種不同類型的數據,並能支持廣泛的和日益增長的應用。
2.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四、計算機網絡的性能指標
常用的計算機網絡的性能指標有以下8個:
- 速率
- 帶寬
- 吞吐量
- 時延
- 時延帶寬積
- 往返時間
- 利用率
- 丟包率
1. 速率
數據量(比特)
常用的數據量單位有:

但一般硬盤等廠商標注在上面的GB往往是代表10^9B,而不是上面圖中的2^30B,例如我的硬盤上標注的是512GB大小的容量,但在操作系統上可以看到的是476GB:

這是因為:
所以可以得到這個實際上達不到512GB的結果。
速率(比特率)
連接在計算機網絡上的主機在數字信道上傳送比特的速率,也稱為比特率或數據率。
常用的數據率單位有:

注意,此時的k、M、G、T是分別表示10^3,10^6,10^9和10^12了,和數據量有所不同。且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是小寫的b,代表bps,而數據量中的B代表Byte。
例題:

2. 帶寬


帶寬可以理解為理論最大傳輸速率。
3. 吞吐量
吞吐量是指對網絡、設備、端口、虛電路或其他設施,單位時間內成功地傳送數據的數量(以比特、字節、分組等測量)。
選自:https://blog.csdn.net/LiLi_code/article/details/106165080
可以理解為吞吐量是兩點傳輸的平均速度,我們平時所看到的下載速度應該是吞吐量。(而速率應該指的是瞬時速度)
4. 時延
一般分為三種:
- 發送時延
- 處理時延
- 傳輸時延

計算方法:

例題:


5. 時延帶寬積

6. 往返時間

7. 利用率


8. 丟包率
丟包率即分組丟失率,是指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傳輸過程中丟失的分組數量與總分組數量的比率。
丟包率具體可分為:
- 接口丟包率
- 結點丟包率
- 鏈路丟包率
- 路徑丟包率
- 網絡丟包率
等等。
丟包率是網絡運維人員非常關心的一個網絡性能指標,但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往往並不關心這個指標,因為他們通常意識不到網絡丟包。
分組丟失主要有兩種情況:
- 分組在傳輸過程中出現誤碼, 被結點丟棄
- 分組到達一台隊列已滿的分組交換機時被丟棄,在通信量較大時就可能造成網絡擁塞。
因此,丟包率反映了網絡的擁塞情況:
- 無擁塞時路徑丟包率為
0
- 輕度擁塞時路徑丟包率為
1%~4%
- 嚴重擁塞時路徑丟包率為
5%~15%
五、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1. 計算機網絡常見的體系結構
常見的體系結構如下圖所示:

即我們實際上采用的標准是右圖的TCP/IP體系結構,其每一層使用的協議如下所示:


但在教學上為了便於理解,把網絡接口層一分為二成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

2. 每層需要解決的問題

六、相關專業術語
1. 實體
實體:任何可發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軟件進程。
對等實體:收發雙方相同層次中的實體。
案例如下圖所示:

2. 協議
協議是控制兩個對等實體進行邏輯通信的規則的集合。

協議的三要素:
- 語法:定義所交換信息的格式
- 語義:定義收發雙方所要完成的操作
- 同步:定義收發雙方的時序關系
案例:TCP連接

3. 服務
-
在協議的控制下,兩個對等實體間的邏輯通信使得本層能夠向上一層提供服務。
-
要實現本層協議,還需要使用下面一層所提供的服務。
-
協議是”水平的“,服務是”垂直的“
-
實體看得見相鄰下層所提供的服務,但並不知道實現該服務的具體協議。也就是說,下面的協議對上面的實體是"透明"的。
-
服務訪問點:在同一系統中相鄰兩層的實體交換信息的邏輯接口,用於區分不同的服務類型。
- 數據鏈路層的服務訪問點為幀的“類型“字段。
- 網絡層的服務訪問點為IP數據報首部中的“協議字段”。
- 運輸層的服務訪問點為“端口號”。
-
服務原語:上層使用下層所提供的服務必須通過與下層交換一些命令, 這些命令稱為服務原語。

- 協議數據單元PDU:對等層次之間傳送的數據包稱為該層的協議數據單元。
- 服務數據單元SDU:同一系統內,層與層之間交換的數據包稱為服務數據單元。
- 多個SDU可以合成為一個PDU;一個SDU也可划分為幾個P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