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第一性原理


將事情縮減至其根本實質。

實質

“第一性原理”這個詞兒被吹得神乎其神,似乎是威力無窮。

大家都知道了伊龍馬斯克(Elon Musk)把這個原理用得好,可以把火箭發射成本降低到原先的幾十甚至上百分之一。

可是它到底是什么?

自從聽見這個詞兒,我也只是人雲亦雲,竟然從來也沒有認真考察過。

直到今天,品着茶,讀老喻的文章。才看到了馬斯克這段話的完整譯文:

我在想存在一種好的思維框架。那是物理學的東西,你知道,有點兒像第一原理推理(first principles reasoning)。總體來講,我認為存在將事情縮減至其根本實質……你必須能夠把那些問題“煮沸”才能從里面找出那些最基本的東西。

看完了我一口水差點兒噴出來。

這令人膜拜的“第一性原理”,不就是“解耦合”(decoupling)嗎?

協作

要搞清楚這個概念,咱們得先看看現代社會的大規模協作方式。

假設你是一名程序員,希望改進一款開源軟件產品的功能。該怎么做?

你會打開一個新的空白源代碼文件,從頭開始,一行行寫代碼嗎?

基本上不會。

你該怎么做呢?

你會讀現有軟件的源代碼,把新的功能實現補充或更新到對應的位置,提交合並(merge)請求。

注意在這個過程中,你是把前人做的東西,當成基礎層。

而你自己,是在這個層次之上,去疊加新的內容。

為了更形象化一點,我拿來個計算機體系結構層級示意圖。

許多人弄不明白,既然搞IT的平時都鼓搗個計算機,為什么還得分成搞硬件的、搞架構的、搞通訊的、搞操作系統的、搞軟件的、搞算法的、搞應用的?

不都是一回事兒嗎?

因為這種“不理解”,才經常會有人找計算機系的研究生幫着修電腦,覺得這才算是學有所用。

這種分層的架構,使整個兒IT行業從業者,都只需要管好自己這一層的功能,並且為上層提供功能接口。

需要的時候,他會調用下層已經准備好的功能,而不需要去重新發明輪子。

說得通俗一些——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兒。

想想看,為什么現在數據科學那么火? Python、R 和機器學習框架們為何這么受到歡迎?以至於許多非 IT 類人士,都在樂此不疲渴望學習、應用它們?

因為許許多多的開發者,已經為你寫好了實現數據科學工作的各項基礎功能。

相關的軟件包已有成千上萬,而且每天還在不停快速涌現。你根本不需要了解哪些功能究竟是如何實現出來的,只要會搜軟件、查文檔,直接“拿來主義”調用就能實現酷炫繁復的功能,方便得令人發指。

難怪有人咬牙切齒說“ Python 這東西降低了機器學習的技術門檻,簡直就是邪惡的存在。”

我猜說這話的人,大概自己動手寫過反向傳播( back propagation )代碼。

層次累積,積木搭建。不僅計算機體系結構這么做,網絡協議這么做,現在就連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也這么做。

還起了個時髦的名字,叫做“遷移學習”。

別人弄好了底層的基礎,你移植嫁接過來,繼續往上搭積木就行。

這樣做好不好?當然有好處。

如果你開發手機應用,你就必須有這樣的前提假設:手機硬件是能夠正常運行的,手機操作系統是可以響應的;你開發電腦上的編輯器沒有毛病,輸入的字符就是屏幕上看到的內容;編譯系統會正確地把你的源文件編譯為可執行的應用,中間沒有埋伏黑客的惡意代碼……

只有這樣,你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甚至是做到極致。

否則,真是寸步難行。

想想看,老板給你迭代更新應用的時間,難道夠你去仔細檢查一遍 Android 操作系統代碼嗎?

人類社會,正是由於專業化的分工協作,才能夠精益求精,迸發出巨大的生產力進步。也正是因為對於不同分工層級的近乎無條件信任,才能正常運行。

但是問題,也會隨之而來。

假設

如果你的前提假設不成立呢?假如你目前工作所依賴的基礎層級有問題呢?那豈不是成了“沙上壘塔”?

人們痛恨假貨,就因為有這種“被愚弄的感覺”。

原本“品牌”的存在,就是減低大家識別商品質量的成本。我明明是因為信任“小米”品牌,才在網上下單買這台電視的。下單后,運來的,卻是“小米新品”……

面對假貨,大家總是群情激憤。但是生活、工作中類似的問題,許多人就熟視無睹了。

特別是一些成功經驗,使我們總喜歡把已經發生的事情,看做自然而然。

在一個案例中,如果兩種事物同時出現了,總會被我們腦補為必然的關聯,於是就耦合在了一起。

耦合會產生什么?

迷信。

就像羅輯思維里面,曾經分享過的太平洋島民瓦努阿圖人的故事。

他們的島上,曾經在二戰時,駐扎過美軍。

美軍士兵看起來很奇怪的,戴眼鏡、經常翻閱作戰文件,不打獵也不采集,運輸機和運輸船就會送來各種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貨品種類多到讓當地人眼花繚亂。

后來美軍士兵走了。島上就多了一些奇特的新祭祀活動——島民在身上用紅色顏料寫 USA ,用木頭做成眼鏡形狀,盯着樹葉來回翻看,還用木頭和干草做了架假飛機,等着物資從天上掉下來……

這個例子有些極端。

換一個例子。你打算調查用戶的需求,怎么辦?

同行的經驗是:發問卷啊!

大家不都是這么辦嗎?

這種同行業累積的經驗,就是你工作的基礎層。

但是汽車大亨 Henry Ford 曾經說過:

如果我當初問用戶需要什么,他們會說“一匹更快的馬”。

你目前工作的基礎似乎有改進的余地呢,甚至是真的需要推倒重來。你會怎么做?

許多人的選擇是:蕭規曹隨。跟着大伙兒走,總不會錯到哪里去吧?

我們的頭腦,就是這么喜歡偷懶。

你不難感受到,耦合的結果非常不利於創新。

一想到汽車,就想到汽油、加油站……在這個思維框架里,你難以考慮到其他能源形式的可能性。

或者想到汽車,你就想到了司機,那你恐怕就沒有沖動去嘗試研發“自動駕駛”了。

想到上課,就會想到一間教室,幾十上百號學生……類似的,這個框架里,你也無法想象幾萬,甚至幾十萬人一起上課的場景(也就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MOOC)。

一個事兒,改進10%,很難。

因為無數聰明人已經在“前人基礎上”,做了各種智慧地嘗試。你想摘到低垂的果實,哪里有那么容易?

反而,一個事兒,要提升200%,可能卻相對容易。

因為看到這種要求,人們首先就從原先的思維框架里面驚惶地“逃”了出來。

你很清楚,照着原先的路走下去,是絕對不可能提升 200%的。

例子

給你舉2個“解耦合”思維,或者叫“第一性原理”發揮作用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本世紀初年的下載工具。

那時候帶寬低,大家的資源少。從服務器去下載內容,就成了當然的設定。

各路下載工具競爭改進。可是改什么呢?

多線程、可續傳、搶資源、爭帶寬……最后也無非是比原先快了那么一點點。

但是,有些“笨人”沒有立即參與這種角逐。其實這才符合“眾爭勿往”的古訓。

他們也沒有閑着,而是在思考。思考的基礎,不是目前已有的“友商”產品,而是互聯網的基因。

互聯網的創生,是為了傳遞信息不假。但更重要的是為了抵御核戰中,集中式帶來的“斬首”威脅。

天然的,互聯網就不是中心化的,而是分布式。

因此,從互聯網的基因出發,壓根兒就沒有“大家只能從服務器下載”這一條金科玉律。

這只是一種迷信而已。

如果不局限於從原先的服務器下載,還可以怎么做?

思考到這一步,靈感來了。

每個下載軟件的用戶,不光是可以做客戶端(索取者),也都可以做服務器(給予者)啊!

讓他下載的時候,同時上傳自己有的內容給別人。不僅減輕了服務器的壓力,還避免了服務器一旦故障,傳輸就完全中斷的風險。

思維模式變化,拋開一切沒根據的假設, P2P 下載協議於是橫空出世。

這種做減法、扔掉不合理假設和捆綁的思考方式,就叫做“解耦合”。

馬斯克說的“將事情縮減至其根本實質”,不是一個意思嗎?

再給你舉一個例子,還記得10幾年前的智能手機長什么樣子嗎?

以我上課的經驗來看,97年出生的同學們,就只有個模糊的印象了。

幫你普及一下歷史知識。它大概是這樣的:

或者這樣的:

那時候的手機,怎么長得那么奇怪?為什么要弄個實體鍵盤?

本來手機就小,鍵盤占了這么大屏幕面積,還怎么用?

今天你這么想,似乎順理成章。但退回2007年之前,你站在當時手機設計者的角度,會覺得這種設計,是再正常、合理和自然不過的。

因為智能手機得能瀏覽網頁、收發郵件,必須有完善的輸入功能。

不用鍵盤,怎么輸入?

莫非要像當時的 iPod 一樣,弄個滾輪 (Click Wheel) ?

輸一個字母,可能得轉3圈。你跟我開玩笑吧!

於是當時大家比拼的,自然是誰家的鍵盤手感更好,按鍵可以更精准,輸入更快速……

當時有些手機用戶確實做到了在小小的實體鍵盤上錄入文字行雲流水,看着真讓人欽佩啊。

手機廠商們的這種競爭與改進,有效果嗎?

當然有。

但是想要出眾,很難。

所以大家做出來的手機,差不多都是一樣的難看難用。

好在,喬布斯不是這么思考問題的。

“喬幫主”在設計美學上,有潔癖。自家用的家具,都寧缺毋濫。看看他當年搬進新家以后的照片,你就更能確信這點。

他就是看着那些實體鍵盤不順眼。於是就思考,鍵盤是不是必要的?

從功能上講,是的。

畢竟語音、動作和腦波輸入等技術,當時還遠沒有成熟。

可是手機鍵盤,一定要做成實體形式嗎?

那可就未必了。

以這樣的思路,觸摸屏技術就進入了他的視線。這一次解耦合,才讓今天我們的手機,長成這個樣子:

培養

這兩個例子看完,你是不是覺得用第一性原理(解耦合)思考問題,威力無窮啊?

擁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們,確實曾經顯著改變了世界,影響了人們的生活。

你也希望擁有這種“超能力”?

那問題來了:

解耦合,或者叫“第一性原理”思維方式,怎么培養呢?

不好意思,這你恐怕得去問專家。我不敢大言不慚,冒充自己知道答案。

不過好在有查理芒格先生的范例在先,我可以給你講講,如何壓抑,甚至破壞掉這種能力。

這個事兒,咱絕對有把握。

辦法簡單極了,就是“死記硬背”+“題海戰術”。只要持之以恆,肯定奏效。

因為你奇幻曼妙的認知與思維,是要靠神經網絡(此處說的,是你頭腦中那個,不是計算機模擬的)作為物質基礎的。

這種網絡的連接結構,決定了你的思考質量。

你往哪個方向強化,它就怎么適應性搭建。“適者生存”才是自然狀態下,生命體的終極目標。

所以賣油翁會說“無他,手熟爾”。

今天許多人,也會確信“一萬小時定律”。

死記硬背,可以讓人對概念的理解囫圇吞棗,不明白深刻含義。理性認知與邏輯推理的基礎,就沒了。再想要“將事情縮減至其根本實質”,只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題海戰術,可以不斷強化認知路徑上的自動化與被動化。填鴨式接受的概念,即便是經不起推敲的,通過這種反復訓練的方式,也能烙印在你的神經網絡上。按已有的路徑思考,你的思維輕車熟路,感覺上也會順理成章。

有人可能會辯駁:

你看我上小學的時候,每天作業都要寫到夜里12點,轉天早上6點還要早自習……可是直到今天,我也有很強的創造性思維,對“第一性原理”也能運用自如!

假設你說的是實際情況,我只能說,個體是有差異的。

你看張學良將軍年輕的時候,擁有多項不良嗜好,都對身體無益吧。不也活了一百歲?

平衡

如果你覺得自己在“解耦合”(第一性原理)思維上,沒有被培養得那么充分,也不要沮喪。

這種能力,大約不會成為全部社會個體的標配。

每個人都用這種方式思考所有問題,社會共識的基礎立即會盪然無存。

擁有第一性原理(解耦合)思維的人,不跟風、不盲從、不信權威,總要深入琢磨一個為什么。把社會當成一輛車,他們可以類比作剎車。

而擁有普通思維方式的大眾,例如你和我,思考愛偷懶,信品牌,根據外部社會的激勵來行動,不會天天想着如何把問題“煮沸”。咱們可以做普通生產者、消費者,大概可以類比成車輛的油門,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主體力量。

少了油門,車動不起來。一個社會只有無數喬布斯,那喬布斯A的產品,喬布斯B可能根本看不上,賣給誰呢?

同樣,少了剎車,會怎么樣?

另外,擁有這種思維特質的人,恐怕很難被周圍人喜歡。

你說讓他怎么合群兒?

你號召大伙兒出去吃個飯。他先問你10個為什么……

不管是馬斯克,還是喬布斯,從目前已有的傳記中,你也可以約略窺見他們與許多合作伙伴間的人際關系,究竟如何。

至於有的人,走得更遠了。例如美國房地產火爆年代,做了深刻思考,還跟市場對着干,做空了證券的那些家伙們。

他們的成功,就不只是讓周圍幾個熟人討厭的問題了。要不人家干嘛拍成電影?

記着他們呢。

凡事不要絕對。即便有了第一性原理(解耦合)的思維,你也不應該無時無刻都想着“使大招兒”。你玩兒電子游戲的時候,也不是這樣操作吧?

我的建議是,在你職業、事業的關鍵問題上,多學習和嘗試利用這種思考方法,尋求根本性突破。

至於尋常小事兒,算了。按照卡尼曼的分類,多用用“系統1”,偷偷懶也無妨。

核心資源別濫用。好鋼得用在刀刃上,對吧?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41263094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