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ARRR模型
AARRR模型又叫海盜模型,這個模型把實現用戶增長拆分成了 5 個指標:獲客、激活、留存、收益、傳播。分別對應“用戶如何找到我們?”、“用戶的首次體驗如何?”、“用戶會回來嗎?”、“如何賺到更多的錢?”、“用戶會轉介紹,告訴其他人嗎?”這五個問題。大家在做用戶增長的時候可以通過指標數據問自己對應的問題,找到轉化低的環節進行優化。只有找到合適的渠道,在合適的時間,把合適的產品,推給合適的用戶,才能實現精准的用戶增長。
2、轉化漏斗模型
轉化漏斗模型,主要是通過轉化率分析整個業務流程中的轉化和流失情況。通過轉化數據,對每個環節的流失用戶再進行精准營銷。舉個例子:一個手機公司同時在抖音和小紅書投放了廣告,通過轉化漏斗發現小紅書帶來的最終購買比較低,那么此時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抓手,可以就提高小紅書渠道的轉化去做優化。
3、RFM模型
RFM 模型也是一種實用的客戶分析方法,主要是通過對R(最近一次消費時間)、F(最近一段時間內消費頻次)以及M(最近一段時間內消費金額)這三個關鍵指標對客戶進行觀察和分類,從而得出每類細分用戶的價值,根據不同的用戶價值去做不同的營銷動作。這個模型對於實現精准營銷和節約成本有很大作用。
4、波士頓矩陣
波士頓矩陣主要是通過銷售增長率(反映市場引力的指標)和市場占有率(反映企業實力的指標)兩個指標來對公司的產品進行四象限分類,得出每一個產品所處的時期和特征,便於確定公司整體產品布局,合理投資。
5、購物籃分析
購物籃分析是通過研究用戶消費數據,將不同商品進行關聯,並挖掘二者之間的聯系。舉個營銷學上經典的“啤酒+尿布”案例,超市在統計數據的時候發現一般買尿布的男性顧客也會買啤酒,因此在尿布購物架的旁邊放置了各種啤酒。果然,兩者銷量都顯著提升。可見,購物籃分析能夠找出一些被忽略的關聯,幫助進行產品組合,增加銷售額。
6、KANO模型
KANO模型和波士頓矩陣有一些類似,都是利用四象限。但前者主要是用來對用戶需求分類和排序用的,根據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得出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系,其優先級為「必備型>期望型>興奮型>無差異」。比如業務提了8個功能,先做哪一個呢?此時就可以用KANO模型,讓業務人員填寫滿意度問卷,最后將統計結果匯總,得出必備型,也就是痛點功能進行優先滿足。
7、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少數項目貢獻了大部分價值。通過統計事務對於目標達成的貢獻度,進行分類排隊,分清重點和一般,從而有區別地確定管理方式。舉商品銷售的例子來說,男士配飾、運動服飾、兒童服飾、女式皮鞋帶來的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70%,那這些就屬於A類商品,后續可以擴大銷售和重點運營。
8、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是財務分析常用的模型,主要通過對ROE進行分解,從盈利能力、運營能力和償債能力三個方面去衡量企業經營業績。此外也可以與公司所處的行業、公司盈利模式結合起來,幫助投資者了解一家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