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等價分類:將情景划分為互不相交的子集,其中子集的並集為全集,從每個子集中選出有代表性的一條情景用例
2、邊界值:在需求有效范圍外,設置一些等於、大於、小於邊界值的情景,看程序是否運行正常
3、錯誤猜測:運用經驗、個人直覺以及客戶角度,設置一些錯誤場景下,看程序運行的結果
4、策略表:通過窮舉條件獲取的結果,對結果再進行一次優化,會得到一個判斷清晰的策略表(排列組合)
5、需求轉換法:根據需求文檔轉化為用例,但是用例需要有前置條件,操作步驟,預期結果,可進行具體化的
功能測試方法還有很多,例如因果圖法,狀態轉換測試法等,他們都略為復雜,像正交實驗法一樣,有各自的一套東西,不過本質都是通過畫圖,讓我們更好的思考,最后轉化成判定表。
究竟要划分到何種程度才合適呢?我請教過做測試的朋友,他的意見是,看你有多少資源和時間,還有,看是否值得。
對此,我表示贊同,畢竟無論你怎么測試,總會有未發現的缺陷存在,所以,先解決容易被發現的問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