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OSI的七層模型
第七層:應用層
為用戶提供服務,給用戶一個操作界面,如window的圖形界面,Linux的命令行;
第六層:表示層
數據提供表示:把01二進制轉換為圖像數字等用戶可以看懂的內容,反過來把用戶的鼠標點擊命令行執行的操作轉換成二進制讓計算機語言
加密:數據加密
壓縮:數據壓縮
第五層:會話層
確定是否需要進行網絡傳輸會話,例如打開瀏覽器訪問頁面,發送郵件都是需要通過網絡傳輸層的,如果僅僅是編輯本地文件文本,播放本地視頻音樂等就不需要走網絡傳輸。
第四層:傳輸層
1、對報文進行分組(發送時)、組裝(接受時)
在進行網絡傳輸的過程中實際上就是數據包的交換拆分組裝的過程,應用層的數據發送到傳輸層的時候,因為數據包最大不能超過65535也就是2的16次方的字節大小,所以在進行傳輸的時候對數據進行分組拆分。在對端接收的時候又按照一定的順序給組裝回去。
2、提供傳輸協議的選擇:
- TCP(傳輸控制協議):可靠的,面向連接的傳輸協議,特性是可靠,准確,但是傳輸速度慢
- UDP(用戶數據協議):不可靠的,面向無連接的傳輸協議,特性是傳輸速度快,但是不可靠,可能會丟數據
3、端口封裝
4、差錯校驗:
tcp協議 A給B發送數據包,因為建立了連接,進行差錯校驗的時候B發現錯了,就告訴A重新發送;
udp協議 A給B發送數據包,因為是無連接的,所以B會在發現錯誤的包之后丟棄;
第三層:網絡層
1、IP地址編址
確定數據包的源IP和目的IP
2、路由選擇
- 靜態路由:優點消耗小,效率高。缺點配置繁瑣
- 動態路由:優點簡單方便,缺點消耗高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MAC地址編址
MAC地址尋址
差錯校驗
第一層:物理層
數據實際傳輸
電氣特性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