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OSI七層參考
-
OSI的概念: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是由ISO(國際標准化組織)定義的。他是個靈活的穩健的和可互操作的模型,並不是協議,是用來了解和設計網絡體系結構的。
-
OSI模型的目的:
規范不同系統的互聯標准,使兩個不同的系統能夠較容易的通信,而不需要改變底層的硬件或軟件的邏輯
-
OSI把網絡按照層次分為七層
由下到上分別為: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
OSI優點(不限於)
建立七層模型的主要目的是為解決異種網絡互連時所遇到的兼容性問題。它最大的優點是將服務、接口和協議這三個概念明確的區分開來:
服務:說明某一層為上層提供一些什么功能
接口:說明上一層如何使用下層的服務
協議:涉及如何實現本層的服務。
減輕問題的復雜程度,一旦網絡發生故障,可迅速定位故障所處層次,便於查找和糾錯
在各層分別定義標准接口,使具備相同對等層的不同網絡設備能實現互操作,各層之間則相對立,一種高層協議可放在多種底層協議上運行:
能有效刺激網絡技術革新,因為每次更新都可以在小范圍內進行,不需要對整個網絡大動手術
便於研究和教學
2、OSI七層不同的功能
功能 | 層名稱 | 英文名稱 | 作用概述 | 功能 |
負責主機之間數據傳輸 | 應用層 | Application | 系統應用接口 | 為應用軟件提供接口,使應用程序能夠使用網絡服務: 常用應用服務接口: HTTP(80)、FTP(20/21)、smtp(25)、Telnet(23)、DNS(53)等 |
表示層 | Presentation | 對數據進行轉換、加密和壓縮,以確保一個系統生成的應用數據能夠被另外一個應用所識別和理解 | 1、數據的解碼編碼 2、數據的加密、解密 3、數據的壓縮、解壓縮 常見的標准: JPEG、zip、RAR |
|
會話層 | Session | 在通信雙方之間建立、管理和終止會話 | 1、負責建立、管理、和終止表示層實體之間的會話連接 2、在各個節點之間提供會話控制 |
|
負責網絡數據傳輸 | 傳輸層 | TransportLayer | 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報文傳輸和差錯控制 | 1、負責將來自上層應用程序的數據進行分段和重組,並將它們組合為同樣的數據流形式 2、提供端到端的數據傳輸服務 工作在傳輸層的協議:TCP/UDP |
網絡層 | Network layer | 定義邏輯地址:實現數據從源到目的的轉發過程 | 1、定義了邏輯地址 2、進行路由選擇、維護路由表 3、負責將分組數據從源端傳輸到目的端 |
|
數據鏈路層 | Data Link | 將分組數據封裝成幀:提供節點到節點方式的傳輸;差錯檢測 | 1、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把幀從 一跳(結點)移動到另一端(結點) 2、組幀、物理編址、流量控制、 差錯控制、接入控制 實例:交換機、路由器 |
|
物理層 | Physical | 在媒體上傳輸比特:提供機械的電氣的規約 | 1、把幀轉換成比特流(01011001)進行傳輸 2、定義接口物理特性:網口、USB口、等 3、定義比特的表示、數據的傳輸速率(千兆、萬兆)、信號的傳輸模式(單工、半雙工、全雙工) 4、定義網絡物理拓撲(網狀、星型、環形、總線型等) Hub(集線器) |
特點:
1、OSI每層都有自己的功能集
2、層與層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依靠
3、上層依賴下層,下層為上層提供服務
三、網絡層:路由器
1、廣播、組播控制
2、維護路由表、維護路由信息
3、路由發現及路由選擇
4、數據轉發(源IP——目的IP)
5、連接廣播域(WAN)、地址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