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暉 DS920+ 進階設置,養一片屬於自己的“雲”


要是現在來批判自己選購的第一台 NAS,我肯定能寫出不少批評的話來表達不滿的情緒。但等等,這個不滿並不是指這台設備的表現如何如何,而是對我自己當年的選擇的不滿。

為什么不選擇更多盤位的型號?為什么不選擇容量更大的硬盤?為什么不選擇更好的 RAID 形態?為什么不選擇更快的網絡設置。這一個個反問句都是我現在使用 NAS 時要問自己的問題,甚至要錘自己幾下才能平復心情。

畢竟隨着時間以及使用場景的變化,NAS 對我而言不僅僅也不應該只是個簡單的下載站或倉庫盤,需要有更強的性能去承載更多的需求。

DSCF0869.jpg

是的,我現在需要用到的 NAS 是有更靈活的 RAID 形態,是能夠有更大容量的同時,還有着更靈活的容災可能。還要能夠有更快的局域網傳輸速度以及支持多用戶同時使用不卡頓,更是要結合我的實際使用需要,在攝像頭視頻存儲、NAS 協同工作等方面滿足我的需要。

所以這次的折騰也就是我的第二台 NAS,群暉 DS920+ 的使用體驗或者說是折騰,更多是個人思路和實際操作,甚至還有點戰未來的設定。對 NAS 相關概念的科普或者是選購,當年《群暉DS216+II選購備忘錄:養一片屬於自己的“雲”》里的相關內容依然可以作為參考,下文就不多作介紹了。

 

01.jpg

 

整理自己在第一次使用 NAS 后的各種想法以及能給出來的選購意見,其實歸納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那就是“一步到位”,要是擴展點來說就是“盡可能的一步到位”。因為幾乎每個環節都是環環相扣,互相影響的。

特別是 NAS 的盤位數量決定了 RAID 形態的可能性,往往還決定了 NAS 的定位高低,RAID 形態與硬盤容量一同決定最終可使用的容量空間。而 NAS 的處理器類型、性能、內存容量、擴展性以及系統等細節,則決定了后續的擴展能力、傳輸速度以及使用體驗。

DSCF0879.jpg

這么一來我的選擇就很明確了,那就是要比現在所使用的雙盤位 DS218+ 有更多盤位、更多接口、更強的擴展性以及更快的速度。所以群暉最新推出的 4 盤位、支持內存擴展、SSD 加速以及鏈路聚合,還有一個能夠“戰未來” 的 eSATA 接口的 DS920+ 就是個相當好的選擇。

當然個人層面來說更重要也是決定性因素的,其實是系統。因為在我的使用場景里,新購入的 DS920+ 與原有的 DS218+ 並不是取代,而是協同工作,這就需要在考慮系統層面的互相兼容以及相對應的功能支持。

DSCF0888.jpg

至於如何協同工作嘛就留到后面再說,現在倒是可以講講 eSATA 為什么是“戰未來”。這要說起來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群暉給特定機型設計了個“付費擴展包”——DX517。

這命名方式看起來很像是 NAS,可是 DX517 其實是 NAS 的配件。其本質是 5 盤位擴展櫃,只需要通過特定的線材(其實就是雙頭 eSATA 線)與簡單的系統設置后,即可作為 NAS 的擴展儲存空間或者是本地備份使用。

DX517.png

這就意味着群暉 DS920+ 只要加錢就可以從 4 盤位“升級”成 9 盤位,相比起換個多盤位的 NAS 的綜合成本要低不少,靈活性更是要強。畢竟重建 RAID 或者是轉移資料是沒啥成本,可是耗費時間和精力還是挺那啥的。

“戰未來”這件事情說到底,就是給后續使用留余量以及給可能性作准備,群暉在 DS920+ 這款機型上有不少細節設計,比如說更大的內存、支持 SSD 擴展以及更多的接口。

DSCF0882.jpg

群暉 DS920+ 有兩個“內存槽”,之所以打雙引號的原因是第一個內存槽相較群暉此前的機型改為了板載設計,容量為 4G,也就是說這條內存其實是不能夠動的。這應該是為了確保內存的兼容性以及系統穩定所考慮。

第二個內存槽則由用戶自行決定,並且采用免工具安裝設計。官方標稱支持 4+4 也就是最大 8G 內存,實際測試第二個內存槽安裝 8G LPDDR4 2400MHz 內存后依然能夠正常工作,也就是最大內存可達 12G。

那么更大的內存有什么用?那就是有助於 NAS 的系統運行地更流暢,特別是在開啟多個應用時,更是在視頻轉碼、虛擬機以及 Docker 等玩法時有益和有必要。再想想這樣規格的內存真沒幾個錢,插滿吧。

DSCF0892.jpg

既然內存槽都插滿了,那么固態硬盤也插滿吧。別,我說的並不是將群暉 DS920+ 的四塊機械硬盤換成固態硬盤,當然要是有錢確實可以這么做,而是指其支持 SSD 擴展。

群暉 DS920+ 最多可安裝兩個 2280 規格的 NVMe SSD,同樣是采用免工具安裝設計。要注意的是安裝一個時只能夠作為只讀緩存加速,安裝兩個則可以作為只讀或者是讀寫緩存加速,所以還是直接一步到位都裝滿吧。

SSD 擴展或者更應該說是緩存加速的作用很簡單,那就是群暉通過大數據與 AI 幫助,將可能用到的數據復制一份在固態硬盤,使得局域網內的傳輸速度不被機械硬盤所限制。這可以說是在容量、速度與價格之間取得平衡的折衷方案。

實際表現如何等到下文詳細測試再揭曉,畢竟與不同的文件、大小以及局域網速度有直接關系。對了,這次所使用的固態硬盤是群暉最新推出的 SNV3400 系列,隨機讀寫最高可以去到 98000/67000 IOPS,更關鍵的是通過自家認證與測試,更有斷電保護、超耐用等特性確保長期工作與兼容性。

DSCF0887.jpg

比起所見即所得的內存和固態硬盤擴展,(畢竟插滿就是了),NAS 的接口就很容易被忽略了。畢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這些接口可能都不會去用,偶爾接個移動硬盤就很不錯了。可是不同於內存、固態硬盤可以后續升級、更換,NAS 的接口可就是一錘子買賣,所以直接決定 NAS 的擴展能力、傳輸速度以及可能的玩法。

對於個人來說,當年所使用的 DS216+II 后置接口是兩個 USB 2.0 和一個千兆網口,日常使用沒啥毛病,可是前者的傳輸速度太慢,后者無法組成鏈路聚合,隨着我的需求變化,自然是無法滿足使用需要的。

DSCF0897.jpg

DS920+ 的接口自然是要強些,后置接口是一個 USB 3.0 和兩個千兆網口。后者搭載相對應的交換機或路由器做好鏈路聚合,就能夠提升多用戶同時使用時的傳輸速度,滿足小型工作室或家庭使用。

前者可就有意思了,即便就只是看傳輸速度,在外接讀卡器、移動硬盤時都要舒適些。更是可以購置網卡,將 USB 3.0 接口轉為 5GbE 網口,大大提升局域網內的傳輸速度,進而使用 iSCSI 功能作為本地硬盤使用,這也是我特別期待的一個功能。

DSCF0889.jpg

DSCF0875.jpg

最后的最后,我誠心誠意地建議再多加一點點錢,購置第三方設計制作的防塵網。畢竟群暉的設定側重於整機的散熱,沒有考量防塵這件事情。雖然說積點灰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有啥影響,並且 NAS 都是塞在角落也看不着。可是運行后的灰塵是相當可怕的,更不用說家里有貓的......所以前期做好防塵工作,相比起后期費勁地拆開顯然是要輕松和划算些的。

以上就是所有看得見摸得着,也可以說是最花錢的硬件部分。當然這個成本是可控的,畢竟機械硬盤的數量、容量以及種類,還有是否購置內存、固態硬盤以及網卡等等,都是根據個人使用需要決定的。各位就看着自己的錢包還有琢磨使用需要做決定吧。

在這里也正好做個階段性總結,說說幾個細節問題。

處理器:Intel Celeron J4125

NAS 的處理器可以大概分為 x86 與 ARM 兩種架構,基本遵循 NAS 價格越高性能更好的規則。不過個人覺得處理器的性能可以忽略,日常使用的感知並不明確。可是最佳選擇是 x86 架構也就是 Intel 處理器,因為在系統與軟件層面的可玩性都要更好些,特別是部分第三方應用、驅動以及 Docker 等玩法。

機械硬盤4*8T 西部數據 紅盤

機械硬盤的品牌、大小、性能、種類還是購買渠道都有非常多的選擇,會讓人糾結的只有兩個問題,一個是買多大的硬盤,另一個就是買不買 NAS 專用盤。當然 NAS 要 7*24 小時不間斷工作,對於儲存數據的機械硬盤自然有較高的要求。NAS 專用盤貴的原因也正是有相對應的優化和技術支持,比如說西部數據的紅盤就有 NASware 3.0 技術加持,以確保長期穩定工作。本質是看臉和錢包決定,要么花錢買心安,要么人品拼概率。

固態硬盤:2*480G Synology SNV3400;

固態硬盤在 NAS 里的作用是緩存加速,所以對性能的要求沒有那么強烈,反正都是比機械硬盤的快就行。能夠長期穩定工作即可,在這里就不展開多說,主要看錢決定購買的容量即可。要說需要注意的有一點,那就是 DS920+ 或者說群暉的固態硬盤擴展位都是 2280 規格的免工具安裝設計,可別買錯別的規格。

內存:1*8G DDR4 2400MHz

內存是更沒啥好說的了,畢竟售價實在是太便宜,4G 是 200 元不到,8G 也就 300 元左右。個人建議是在電商平台搜索“群暉+內存”即可,往往能夠看到標題或者是評價里有先輩自己測試能夠使用的。當然要注意的是, NAS 的內存規格與筆記本規格相同,還要區分下自己的 NAS 支持的是 DDR3 還是 DDR4,在官網規格表中都會有對應的字眼說明的。

網卡:2*QANP-UC5G1T

網卡這件事情嘛,還不是因為只有千兆口,群暉目前並沒有給自家 NAS 做配件,所以只能夠尋求第三方解決方案。搜尋各方實踐經驗,此前有成功使用 QNAP 的 USB 3.0 轉 5GbE 網卡,這里就直接用成功案例的經驗即可。要注意網絡是雙向的,既然 NAS 是轉接出來 5GbE 網口,那么相對應的設備也需要有 5GbE 網口,才能夠實現相對應的速度。也就是說,這網卡得買兩個才行......

 

02.jpg

 

為什么需要用兩個 NAS?這說起來很簡單了啦,那就是因為我有兩個......說正經的,那就是將數據分門別類,並且根據實際使用需要設置為兩個不同環境以及備份條件,以確保數據安全和隱私。

在我的使用設定里,DS218+ 用來儲存個人文件,諸如日常照片、個人資料以及商業文件等。所以使用兩塊硬盤做 RAID 1,並且綁定網盤做部分文件的雙向同步,以確保資料安全和隱私。新的 DS920+ 則是承載下載、視頻資源存儲以及攝像頭文件,還有小型工作室的儲存空間擴展和文件共享。這對於安全和隱私的要求可以相對降低。並且四盤位的設計,可以使用 RAID 5 以獲得足夠大的容量和最低限度的數據保證。

那么第一個問題來了,怎么將 DS218+ 原有的部分資料給轉移到 DS920+ 里去?

DSCF0879.jpg

這其實就是資料的備份以及異地遷移,在 DiskStation Manager 也就是系統中要實現類似作用的功能有好幾個,單獨拿 Hyper Backup、Snapshot Replication 以及 Migration Assistant。作用類似,可是每個功能的定義、使用流程以及耗費的時間都有所不同,值得詳細說說。

其中 Hyper Backup 的本質是“備份”,這也是群暉的招牌功能。可以自行選定需要備份的數據,並且創建定時計划,以專有格式進行加密備份,這樣再將備份文件傳輸至新的 NAS 中恢復即可。值得主要的是,該功能的每一次備份都可以在此前基礎上僅對變化部分做增量備份,這樣的效率更高、占據空間更小。

至於 Snapshot Replication 也就是“快照”,這其實也是一種備份。要求並且僅能夠在 Btrfs 文件系統中工作。工作原理可以簡單理解為給選定的文件資料拍一張“照片”,所以備份的頻率、速度以及還原速度等都要比 Hyper Backup 要快些。並且得益於需要專用文件系統,其還具備文件自動修復的特性,當然這個特性挺難感知的。

最后的 Migration Assistant 說起來是“鏡像”,可以簡單理解為“換機”。因為這個功能並不僅僅只是針對單一或者是選定的數據,而是將整個 NAS 鏡像到另外一個 NAS,所以包括套件、系統配置等除許可證以外的所有資料都傳輸過去。

Migtation Assistant.gif

以上功能都可以實現數據遷移,當然 Hyper Backup 以及 Snapshot Replication 的本質是備份,所以再數據遷移過程中有加密、解密的需要,並且占據一定的儲存空間,還需要不少手動操作,更適合用於選定的部分數據資料。

Migration Assistant 也就是“換機”會更適合我的使用場景,因為將舊 NAS 的所有數據和設置都搬到新 NAS 中,整個過程要簡化簡單不少。實際操作只需要將 DS218+ 與 DS920+ 設置在同一局域網中,再根據流程點擊,然后該干嘛干嘛去。

整個過程的耗時會給出預估時間,不過看這傳輸的速度是跑滿千兆的,自己其實也有個大概啦。對了,雖然沒有加密、解密等一系列過程,可是 Migration Assistant 有幾個前提條件,可能群暉給出來的說明不夠明確,在這里說的直白點:

1.源設備也就是舊 NAS 需要有剩余空間,要是有黃色感嘆號警示,只能夠騰出空間來;

2.目標設備也就是新 NAS 的儲存池要大於舊 NAS,畢竟搬家就要搬個大點的,這個很好理解;

3.目標設備也就是新 NAS 的儲存空間以及設置等都會被刪除並替換為舊 NAS 的,也就是說新 NAS 的數據都會被清空;

USB Copy.gif

在將自用舊 NAS(DS218+)的數據遷移至新 NAS(DS920+)之后,數據遷移的工作可還沒結束,畢竟還有個人用電腦、工作用電腦以及工作室用 NAS(也就是第三台)里的數據呢,這些都需要遷移並且統一匯總管理。

這些數據要遷移起來頗為麻煩費時,主要原因是位於不同地方,Hyper Backup 倒是可以實現遠程異地的數據遷移,可是相當大程度占據工作室的網絡速度以及總耗時較長等問題。考慮到這些數據都是細碎文件,並且是日常不大用得上的冷數據,Hyper Backup 並不是是最佳方案。

這里使用的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也可以說是群暉設計的最聰明和簡單易懂的功能,那就是 USB Copy。只需要簡單的設置幾個工作條件,USB Copy 就可以實現接入外置儲存設備后自動導入/導出文件至指定的文件夾,並且完成后自動卸載,這整個過程都無需手動操作。所以這部分零碎的數據,就來回倒騰幾次移動硬盤就可以啦。

Cloud Sync.gif

對了,有部分文件資料是需要經常調用查閱,更是會有版本更新迭代、異地編輯以及雲同步等需要,這就需要用到 Cloud Sync。這個功能顧名思義,就是將 NAS 與網盤同步給結合起來。群暉已經支持適配大部分主流網盤,諸如國內經常會用到的百度雲、OneDrive、Dropbox 以及 Google Drive 等,均可以通過簡單的登陸和設置條件進行使用。

Cloud Sync 這個功能的妙處在於一次操作,異地同步。舉兩個實際使用的方式,第一個是工作用電腦使用 OneDrive 的文件資料,無論是修改、新增或者是刪除文件,這些操作都會自動同步至家中的 NAS。第二個是在工作室看到合適的百度網盤資料,可以保存至對應的網盤文件夾中,家中的 NAS 就會自動下載,回到家后就可以直接查閱觀看。

Cloud Sync 還可以設置為雙向同步、僅下載遠程更改或者是僅上傳本地更改,合理設置后還可以實現多版本迭代更新或者多版本記錄。這樣甲方讓你改了好幾個版本之后,又說不如第一個版本時就可以快速地找到啦

Surveillance Station.gif

對了,值得單獨拎出來說的是攝像頭的 NAS 網絡儲存,這是我特別在意的一項功能。這個功能說起來其實和群暉沒啥太大關系,主要是歸功於攝像頭廠商。以我使用的小米米家攝像頭為例,其實是通過 SMB 協議將儲存卡里的監控視頻轉存至 NAS 中。

所以無論是使用群暉還是小米自家帶硬盤的路由器,或者是別家的 NAS,都可以實現類似功能。實際使用起來也挺簡單的,只需要插入儲存卡后,再根據流程一步步點擊,最后選定儲存目錄以及儲存時間即可。個人建議開啟移動檢測、一小時上傳間隔和保存一周視頻,減少占據硬盤空間以及讀寫次數。

雲儲存價格.jpg

那么為什么這個功能很重要,起碼我自己很在意。原因很簡單啦,那就是因為窮......

畢竟小米米家攝像頭的雲儲存價格要是按照一個攝像頭一年的 7 天滾動存儲就要 98 元,30 天滾動存儲則是 258 元,家里有 8 個攝像頭就是 784 元或者是 2064 元。這要算起來,要么一年可以多買一塊 6T 硬盤,要么是一年可以買一台新的群暉 NAS,這成本還是很可觀的。

1608607849(1).png

1608607895(1).png

對了,要注意攝像頭 NAS 網絡儲存的本質是通過 SMB 協議將攝像頭的監控視頻轉存到 NAS,對於 NAS 來說這只是個視頻文件。這就意味着查看視頻還是要到 NAS 里,實時視頻則需要通過攝像頭的 App 查看,操作顯得比較繁瑣。

所以要是有條件,可以考慮使用 Synology 官方認證或者是支持 ONVIF 的攝像頭,這樣就可以使用群暉的 Surveillance Station 進行統一管理以及查閱,使用起來更為方便。並且 Surveillance Station 的功能相當強勁,可以實現攝像頭群組、時間線以及多機位同時查看,可以說是保安室網絡版了。

只不過 Surveillance Station 僅提供兩個預設許可證,這也就意味着只能夠同時使用兩個攝像頭,如果需要使用更多攝像頭就得購買許可證或者使用特別方式。這算起來又是錢......想想家里的攝像頭主要是日常記錄和預防安保,存起來是第一需要,就不折騰了啦。還不是因為窮

 

03.jpg

 

沒想到呀,在我拖稿期間群暉居然將 DSM 7.0 給拿了出來。當然是 DSM 7.0 Beta 也就是公開測試版,群暉可不建議將這個版本部署在生產力工具中,畢竟該版本更新修改了功能權限等底層邏輯,第三方組件需要開發者們更新適配才能夠正常工作。

並且公測版本的 bug 以及穩定性等各方面,對於 NAS 這樣以“穩定工作”為第一優先級的設備來說,還是盡量穩妥為主。

DiskStation Manager 7.0.png

我個人使用也就沒這個負擔,正好可以管中窺豹,看看群暉經過好幾年才終於推出的大版本也就是 DSM 7.0 的變化如何。其實官方也整理好了幾個點,分別是:

-正式版將原生支持 exFAT,無需再額外付費;

-重新設計的界面、圖標以及優化的邏輯層;

-更易懂的新手指引,重新優化的 DSM 說明能夠更快找到答案;

-全新的登陸驗證方式,支持 FIDO 2 安全認證以及支持通過手機登陸;

首先要說的是原生支持 exFAT,這是目前 Beta 階段並沒有的特性,可是 DSM 7.0 正式版將會加入的特性。為啥要先說這一點?那便是之前的群暉系統版本里要支持這個文件格式,需要購買 3.99 美元的套件,並且該套件僅覆蓋一台 NAS。所以正式版原生支持 exFAT 等於是給省了一筆小錢,使用起來也會更方便了。

界面設計.gif

說回現在就能夠感受到的,那絕對是 DSM 7.0 Beta 的顏值,這應該也是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那就是群暉是能夠做出漂亮的、現代的、簡約的......總而言之就是變好看的。

無論是登陸界面,還是系統圖標,亦或者是各個功能的內部界面等都經過了重新調整,畫風更為簡約現代以及看起來像是 2020 年的產物,用起來自然是要舒心些的。

簡單易用.gif

同樣能夠提升使用體驗的,是群暉在 DSM 7.0 中優化的 DSM 說明。這個其實算是電子使用說明書也算是新手指南。可是此前做的較為繁瑣,並且群暉的中文翻譯和描述也略顯羞澀,初學者往往還是習慣性從其他平台搜索。

經過優化后的 DSM 說明在搜索各種問題時,相比此前要好用些,我個人還推薦結合安全顧問以及 Universal Search 來一起使用。前者可以理解為電腦管家那樣的傻瓜式,可以給 NAS 的安全做檢測和提供建議,還能夠根據使用場景來划定安全基線,檢測到問題也可以直接跳轉進行更改。

后者則是整合搜索引擎,既能夠搜索相關說明以及功能,也可以搜索 NAS 的文件資源,直接一站式解決所有需要了。比較蛋疼的是,Universal Search 啥都能搜,就是不能搜文件夾的名字......希望群暉能趕緊追加這個應該就有的功能呀。

Synology Secure Sigln.gif

其實與 DSM 7.0 Beta 一同登場的,還有群暉的一個新手機應用——Synology Secure Signln,能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提升點點使用體驗。這要說起來,其實還是因為 DSM 7.0 支持國際數據安全標准 FIDO 2 安全,這樣就可以通過批准登陸或者是硬件安全密鑰的方式,實現無密碼登陸功能。

這個功能用起來倒是沒多復雜,只需要按照流程一步步走即可,如果使用批准登錄則需要手機下載對應應用以及綁定賬號。這樣在 quickconnect 登陸界面時,就無需輸入密碼, 而是發送請求至綁定的手機中。這相比起通過瀏覽器記住密碼登陸要安全些,比起手打一串復雜密碼要輕松些。

唯一要吐槽的,那就是群暉將這個功能放在了右上角的“個人設置”中,我還在控制面板找了好久呢......

DiskStation Manager 7.0.png

還能夠拿出來說的......其實挺多的,畢竟 DSM 7.0 相較上一個版本已經經過了三年時間,群暉花費的力氣可不少。仔細用用,可以發現很多細節點和新功能會有,“終於有了,可太陽間”的感覺,比如說:

-全新改版的儲存空間管理員,更直觀、高效的管理界面;

    可以明確地看到每塊硬盤以及固態硬盤的插槽位置,方便更換插拔;

    可以查看儲存空間的使用情況詳細信息,清晰明了地看明白都是啥占用空間;

    新增 SSD 緩存建議,可以通過使用習慣和數據情況給出購買建議;

-整合的 Synology Photos,更智能更好用;

    將 Photos 和 Moments 兩個套件給整合在一起,自然功能也整合在一起;

    可以通過針對每個相冊做不同的分享設置,更方便區分和分享;

    優化了手機上傳圖片的縮略圖生成策略,優化使用體驗;

-更好用的 Synology Drive 3.0,可以直接預覽 PSD 文件與壓縮包;

    可以直接預覽 PSD 文件與壓縮包;

    可以直接查看壓縮包以及選擇需要部分進行下載;

    配套管理控制台可提供更詳細的使用狀態;

在我短暫使用的這段時間里,能夠整理出來的差不多就這些。這些要是高度濃縮起來,其實可以很簡單明了地用一句話說明,那就是系統更人性化了......畢竟這些細節改進和使用邏輯的變化,在智能手機上已經是挺標配的事情,或者是早就不是啥稀奇事,可是這並不耽誤群暉在 DSM 7.0 上有所努力的嘛。

接下來還能夠再要求的,我覺得是群暉應該好好做做手機端的應用了,無論是 DS flie、DS Video 等應用,都應該好好更新以及整合功能才對,要知道這是 2020 年了啦,不對,是都 2021 年了都.......

 

04.jpg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部分,那就是 NAS 的“速度”。等等,我這里的速度並不是指群暉給 DS920+ 用了什么處理器或者是 DSM 7.0 Beta 的運行速度,(這說起來我也不怎么關心這兩點)。我所說的速度,指的是傳輸速度,再細節點就是局域網內的傳輸速度。

NAS 說白了可以看作是個大號 U 盤或者是大容量的移動硬盤,所以傳輸速度是最為關鍵以及根本的。並且上文中提及到的各種功能的使用體驗如何,很大程度上也依賴於傳輸速度。

然而這件事情說起來挺麻煩的,那就是有太多的變量會影響到傳輸速度。比如使用的機械硬盤、RAID、SSD 緩存加速、接口、傳輸方式以及網絡環境等等,都可以通過優化其中一個環節,實現速度提升。當然還可以花錢或者是折騰下,通過鏈路聚合、網卡等方式,實現提升。

所以這里就只是簡單分享我的可操作過程以及想法,作為參考參考好了。

單設備傳輸.png

最開始也是最簡單的操作,那就是即插即用,NAS 與路由器通過一根網線連接,設備通過有線或者是無線進行訪問。此時的速度如何,其實只要不是太差勁的路由器或者是網線,那么大差不差。

以我個人環境為例,DS920+ 與網件 RAX80 有線連接,電腦通過交換機或者是無線接入。在有線接入時的下載/上傳速度可以穩定在 110 MB/s,無線則根據網絡狀態在 60~80 之間波動。這也是我大部分時候操作的感覺,NAS 就是個大號 U 盤,這個速度也足夠我日常操作和整理文件用,觀看高碼率影片並不會感覺到卡頓。

同時上傳下載.png

可是這個速度只能夠是我一個人獨享的 moment,要是多用戶或者同時進行多操作,那么這個本來就只是 U 盤級的速度就得分,並且分到每個人的頭上也就沒多少。

有個相對省錢省事點的操作,那就是鏈路聚合。按照技術點的解釋來說,鏈路聚合是將多個物理端口匯聚在一起形成一個邏輯端口,實現出/入流量吞吐量在各個成員端口的負荷分擔。說的再簡單通俗一些,那就是同時使用群暉 DS920+ 的兩個千兆口,那么總寬帶就從之前的 1 個千兆口變成了 1+1 個千兆口。然而這總帶寬並不等於 2,至於為什么就放到后面再說。

鏈路聚合.gif

然而在實際操作時,得注意鏈路聚合是需要路由器、交換機以及 NAS 等多個設備都支持並且設置。其中 NAS 只要是有多個網口,那基本都是支持的。此外鏈路聚合還有自適應負載平衡、IEEE 802.3 ad 動態、平衡 XOR 等多種模式,各個設備需要設置為相同模式才能夠正常工作。

鏈路聚合的設置過程根據不同設備有所不同,不過大同小異並且教程挺多的。在 DSM 7.0 Beta 中只需要在網絡界面新增、創建 Bond,再根據步驟一下下來即可。刷好了梅林固件的 RAX80 則只需要在后台開個開關,自動重啟后即可正常使用。

在完成設置后,DS920+ 即可同時使用兩個千兆口進行數據傳輸,我這里用兩台電腦同時進行下載,在有線連接時的速度均可達到 100 MB/s,也就是總帶寬變成了 1+1。

62482243gy1gjsrcjuj22j20u10u0dqj.jpg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總寬帶是 1+1,而並不等於 2 呢?這說起來挺簡單的,確實 NAS 與路由器之間是鏈路聚合呢,可是其他設備還是通過一根千兆線接入網絡環境中,也就是說出口是 1+1 ,可是入口還是被限制在 1。(研究了下看看,似乎將電腦也鏈路聚合到網絡環境中時速度確實是可以提升的。不過我沒找到比較合適的常用設備支持多路鏈路聚合,所以這里就不作進一步嘗試了。)

這要說起來,其實是我的整個網絡環境也就是 NAS、路由器、交換機啥的都是千兆口,理論速度算上損耗啥的,也就是 110 MB/s 左右了。所以歸根到底,需要有更高速度的接口才能夠一勞永逸地提升速度,從千兆口升級到 2.5GbE 或者 5GbE,甚至是萬兆才是最終目標。

群暉最新推出的 DS1621+ 就支持了 PCIe 擴展功能,搭配對應的擴展卡可以實現 10GbE,也是因為這個需求。此前已經推出的產品,比如 DS920+ 既不支持 PCIe 擴展也只有千兆口,要提升速度只能夠通過其他方式,比如說 USB 網卡。

(手動捂臉哭)可惜的是,目前 DSM 7.0 Beta 並不支持第三方套件安裝,原本准備的 QANP-UC5G1T 的大神驅動就不能夠安裝,這部分就能夠留到下一篇“雲”體驗中再來說了。

iSCSI 設置 1.gif

iSCSI 設置 2.gif

說回正題,除了通過 SMB 協議掛載也就是作為一個大號 U 盤使用,群暉等 NAS 還提供了 iSCSI 服務。通過 iSCSI 服務,可以將 NAS 變成一塊正兒八經的硬盤,可以安裝應用程序、運行游戲或者是下載盤。這個功能說起來挺簡單的,那就是從 NAS 的總容量中划分出一部分作為虛擬硬盤。

實際操作很簡單,在 SAN Manager 這個應用中就有明確標明 iSCSI,根據提示一步步操作,再到 Windows 或者是 MacOS 系統連接成功后,即可正常使用。經過簡單的設置后,就可以在系統中看到一個新的盤符,在游戲安裝時也能夠選擇在該盤符中安裝。

這個功能說起來挺適合給筆記本或者是升級硬盤的成本過高的設備用,(比如定制價格高且自己不好擴容的 Mac mini),無需對設備進行物理操作也不用考慮有沒有硬盤位,想想還是挺方便和省錢的。

62482243gy1gnhihr7f5ej20ds09zmy2.jpg

然而要注意的是,無論是通過 SMB 協議掛載還是 iSCSI 服務,傳輸速度依然是被 NAS 的速度也就是局域網內的網絡環境所限制。在設置好 iSCSI 服務后對這塊“硬盤”進行測速,讀寫都是在千兆左右,對比現在常用的固態硬盤自然是遜色不少的。

所以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又回到剛剛說的換接口。順序讀寫要提升就得換接口,這個就只能夠留到下一次再實踐了。小文件的讀寫性能倒是可以通過 SSD 緩存加速獲得一定提升,DS920+ 正好支持在這里就繼續操作一波。

SSD 緩存建議.gif

說到 SSD 緩存加速,群暉在 DSM 系統中有這么一個小功能,那就是“SSD 緩存建議”。這個功能的官方解釋是會智能分析你的數據使用情況,並給出建議的讀寫緩存大小,並且建議至少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來收集。

跑了兩個星期多些的時間,給出來的建議是 700G,這還是將所有 Btrfs 元數據固定情況下的建議,若是不固定則只需要 480G。呃......這其實沒啥好參考的,主要是看錢了,或者是手頭上有啥限制的 SSD 直接塞進去湊合用就是了。

SSD 緩存加速.gif

創建 SSD 緩存加速的操作很簡單,在存儲空間管理員中按照一步步操作即可。稍微要注意的是 SSD 緩存模式有“讀寫緩存”與“只讀緩存”兩種,前者是讀寫均經過 SSD 緩存加速,要求使用兩個相同的固態硬盤並且具備容錯,僅提供 RAID 1。后者則只提供讀取加速,可選 Basic、RAID 0、RAID 1 模式。

緩存加速前后對比.png

左為緩存加速前,右為緩存加速后

在設置好后再跑一次 CrystalDiskMark 試試,(其實為了避免各種玄學因素,最好是使用 hdparm 或者是 dd 進行),可以看到在加入 SSD 緩存加速后,小文件的寫入速度是翻了一倍的。當然讀寫速度依然是被千兆口所限制,這個部分的進一步嘗試就得等到 DSM 7.0 正式版了。

 

05.jpg

 

說到這里,養一片屬於自己的“雲”:第二章,也就說的差不多了。其實是因為 DSM 7.0 Beta 目前因為系統底層調整的緣故,暫時限制了第三方套件的安裝,一些玩法比如 USB 網卡、docker、iSCSI 服務等,還有新的手機端應用等等,就一並留到第三章的時候再繼續實踐操作。

DSCF0878.jpg

那么回到第一章,也就是四年前時所問的那個問題,那就是“應該買台 NAS 了么”?使用 NAS 到現在以及折騰了不少回的我,現在倒是能夠給出一個准確答案,那就是需要,你確實是需要一台 NAS。 

原因倒是比之前簡單明了,那就是個人設備越來越多,並且更換的頻率相較此前都要高。這些生活照片或者是工作資料的重要性以及隱私程度,越來越受到重視,相比起交給第三方服務商還需要額外支付費用才能夠獲得穩定的速度,還是部署屬於自己的一片“雲”要更穩妥些。

當然也是結合各方面的需要以及功能,群暉的 DSM 系統所提供的各種功能,還能夠讓這片“雲”的使用體驗更佳和更方便。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