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網關協議(英語: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縮寫為IGP)是指在一個自治系統(AS)內部所使用的一種路由協議。
與此相對,外部網關協議用來在自治系統之間確定網絡可達性、並通過內部網關協議來解析某個自治系統內部的路由。
內部網關協議的類型[編輯]
內部網關協議可分為三類:1) 距離矢量路由協議,2) 連接狀態路由協議,3) 高級距離矢量路由協議。
距離向量路由協議[編輯]
這類協議使用貝爾曼-福特算法(Bellman-Ford)計算路徑。在距離-矢量路由協議中,每個路由器並不了解整個網絡的拓撲信息。它們只是向其它路由器通告自己的距離、也從其它路由器那里收到類似的通告。每個路由器都通過這種路由通告來傳播它的路由表。在之后的通告周期中,各路由器通告其整張路由表。該過程持續至所有路由器的路由表都收斂至一穩定狀態為止。
這類協議具有收斂緩慢的缺點,然而,它們通常容易處理且非常適合小型網絡。距離-矢量路由協議的一些例子包括:
鏈路狀態路由協議[編輯]
在鏈路狀態路由協議中,每個節點都知曉整個網絡的拓撲信息。各節點使用自己了解的網絡拓撲情況來各自獨立地對網絡中每個可能的目的地址計算出其最佳的轉發地址(下一跳)。所有最佳轉發地址匯集到一起構成該節點的完整路由表。
與距離-矢量路由協議使用的那種每個節點與其相鄰節點分享自己的路由表的工作方式不同,鏈路狀態路由協議的工作方式是節點間僅傳播用於構造網絡連通圖所需的信息。
最初創建這類協議就是為了解決距離-矢量路由協議收斂緩慢的缺點,然而,為此鏈路狀態路由協議會消耗大量的內存與處理器能力。
鏈路狀態路由協議的例子有:
- 開放式最短路徑優先協議(OSPF)
- 中間系統到中間系統路由交換協議(IS-IS)
高級距離矢量路由協議[編輯]
又名混合路由協議或者平衡混合路由協議,是繼距離-矢量路由協議與鏈路狀態路由協議之后的又一個內部網關協議,強調了前兩者的優點,規避了它們的不足。
高級距離矢量路由協議的例子有:
- 增強型內部網關路由協議(EIGRP)(增強型內部網關路由協議EIGRP是內部網關路由協議IGRP的增強版,EIGRP是Cisco專用協議)
外部網關協議(英語: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縮寫EGP)是一個現已過時的互聯網路由協議,最初於1982年由BBN科技公司的Eric C. Rosen及David L. Mills提出。其最早在RFC 827中描述,並於1984年在RFC 904中被正式規范。EGP是一種簡單的(網絡)可達性協議,其與現代的距離向量路由協議和路徑-矢量協議不同,它僅限適用於樹狀拓撲的網絡。
在互聯網發展的早期,自治系統之間的互連使用的是一種稱為“EGP版本3”的外部網關協議。EGP3不應與一般所說的各種EGP協議相混淆。現今,邊界網關協議(BGP)是互聯網路由的目前公認標准,其基本已取代了局限較大的EGP3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