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CPU 發展史
CPU技術應該是人類發展史上最頂尖的發明了,它讓人類文明乘上了快速列車!
8086 時代
1971 4004
1971年11月15日,世界上第一塊個人微型處理器4004誕生
1971年11月15日,Intel公司的工程師霍夫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商用微處理器—4004,從此這一天被當作具有全球IT界里程碑意義的日子而被永遠的載入了史冊。這款4位微處理器雖然只有45條指令,每秒也只能執行5萬條指令,運行速度只有108KHz,甚至比不上1946年世界第一台計算機ENIAC。但它的集成度卻要高很多,集成晶體管2300只,一塊4004的重量還不到一盅司。這一突破性的發明最先應用於Busicom計算器,為無生命體和個人計算機的智能嵌入鋪平了道路。
1972 8008
1972年:8008微處理器
讓英特爾意外的是推出4004芯片后,業內的反應相當平淡。一些分析家稱這款芯片雖然有些意思,但4004的處理能力實在有限,還不足以引起人們的興趣。然而,當一年后英特爾推出其8008微處理器時,業內的目光都幾乎集中到了英特爾身上。8008頻率為200KHz,晶體管的總數已經達到了3500個,能處理8比特的數據。更為重要的是,英特爾還首次獲得了處理器的指令技術。
8008它的性能是4004的兩倍,擁有3500晶體管數量,速度為200KHz,並且於1974年被一款名為Mark-8的設備采用,Mark-8是第一批家用計算機之一,此時台式機基本上形成了一個最初雛形。
1974 8080
1974年:8080微處理器
在微處理器發展初期,具有革新意義的芯片非Intel8080莫屬了。英特爾公司於1974年推出了這款划時代的處理器,立即引起了業界的轟動。由於采用了復雜的指令集以及40管腳封裝,8080的處理能力大為提高,其功能是8008的10倍,每秒能執行29萬條指令,集成晶體管數目6000,運行速度2MHz。
8080有幸成為了第一款個人計算機Altair的大腦。據說Altair這個名稱是源自《星際旅行》電視節目中一個星際飛行計划(Starship Enterprise)的目的地名稱。計算機愛好者花費395美元即可購得Altair套件。數月內,Altair的銷售量達到數萬台,造成了電腦銷售歷史上第一次缺貨現象。這足以看出來8080對於電腦發展是具有划時代意義的。
1978 8086-8088
1978年:8086-8088微處理器
1978年,英特爾推出了首枚16位微處理器8086,同時生產出與之配合的數學協處理器8087,這兩種芯片使用相同的指令集,以后英特爾生產的處理器,均對其兼容。趁着市場銷售正好的時機,以及市場需求的提升,Intel在同一年推出了性能更出色的8088處理器。三款處理器都擁有29000只晶體管,速度可分為5MHz、8MHz、10MHz,內部數據總線(處理器內部傳輸數據的總線)、外部數據總線(處理器外部傳輸數據的總線)均為16位,地址總線為20位,可尋址1MB內存。首次在商業市場給消費者提供了更自由選擇。
同時Intel成功將8088銷售給IBM全新的個人計算機部門,1981年,IBM推出的首批個人電腦機選用了英特爾8088芯片,使得8088成為了IBM全新熱銷產品IBM PC的大腦。8088的大獲成功使英特爾順利躋身財富500強之列,《財富》雜志將該公司評為“七十大商業奇跡之一(Business Triumphs of the Seventies)”。事后,英特爾高度評價了與IBM這筆交易的重要性。
1982 80286
1982年:80286微處理器英特爾的最后一塊16位處理器
80286(也稱286)是處理器進入全新技術的標准產品,具備16位字長,集成了14.3萬只晶體管,具有6MHz、8MHz、10MHz、12.5MHz四個主頻的產品。
286是Intel第一款具有完全兼容性的處理器,即可以運行所有針對其前代處理器編寫的軟件,這一軟件兼容性也成為了Intel處理器家族一個恆久不變的特點。該產品發布后的6年內,全世界基於286處理器的個人計算機便達到了大約1500萬台。
1985 80386
1985年:80386英特爾的第一代32位處理器
此后,英特爾的微處理器開始進入到了32位時代。為適應企業的全球化發展,1985年秋,英特爾再度發力,並且以一種特殊的形式在倫敦、慕尼黑、巴黎、舊金山和東京同時推出了Intel 80386處理器。
這是英特爾第一款32位處理器,集成了27萬5千只晶體管,超過了4004芯片的一百倍,每秒可以處理500萬條指令。同時也是第一款具有“多任務”功能的處理器,所謂“多任務”,即可同時處理多個程序的指令,這對微軟的操作系統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
1989 80486
1989年:Intel 80486英特爾最后一款以數字為編號的處理器
1989年,英特爾發布了Intel80486處理器。486處理器是英特爾非常成功的商業項目。很多廠商也看清了英特爾處理器的發展規律,因此很快就隨着英特爾的營銷戰而轉型成功。80486處理器集成了125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由25MHz逐步提升到33MHz、40MHz、50MHz及后來的100Mhz。
486處理器的應用意味着用戶從此擺脫了命令形式的計算機,進入“選中並點擊(point-and-click)”的計算時代。史密森學會美國歷史國家博物館的技術歷史學家David K. Allison回憶道:“當時我擁有了彩色計算機,並且以很快的速度進行桌面排版工作。”英特爾486處理器首次采用內建的數學協處理器,將負載的數學運算功能從中央處理器中分離出來,從而顯著加快了計算速度。
386和486推向市場后,均大獲成功,英特爾在芯片領域的霸主地位日益凸現。此后,英特爾開始告別微處理器數字編號時代,進入到了Pentium時代。
Pentium(奔騰)時代
P5微架構
1994 Intel Pentium中央處理器芯片(80586)
1994年3月10日:Intel Pentium中央處理器芯片(80586)
1993年,英特爾發布了Pentium(俗稱586)中央處理器芯片(CPU)。本來按照慣常的命名規律是80586
,但是因為實際上“586”這樣的數字不能注冊成為商標使用,因此任何競爭對手都可以用586來擾亂消費市場。事實上在486發展末期,就已經有公司將486等級的產品標識成586來銷售了。因此英特爾決定使用自創的品牌來作為新產品的商標—Pentium
1997 Intel Pentium MMX中央處理器
1997年1月: Intel Pentium MMX中央處理器
1997年1月,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 MMX芯片,它在X86指令集的基礎上加入了57條多媒體指令。這些指令專門用來處理視頻、音頻和圖象數據,使CPU在多媒體操作上具有更強大的處理能力,Pentium MMX還使用了許多新技術。單指令多數據流SIMD技術能夠用一個指令並行處理多個數據,縮短了CPU在處理視頻、音頻、圖形和動畫時用於運算的時間;流水線從5級增加到6級,一級高速緩存擴充為16K,一個用於數據高速緩存,另一個用於指令高速緩存,因而速度大大加快;Pentium MMX還吸收了其他CPU的優秀處理技術,如分支預測技術和返回堆棧技術。
P6微架構
1995年 Pentium Pro處理器
1997-1998 PentiumII處理器
1997-1998年:PentiumII處理器
1998 Pentium II Celeron(賽揚)處理器
1998:Pentium II Celeron處理器
1999 Intel Pentium III處理器
1999年:Intel Pentium III處理器
Netburst微架構
2000 Intel Pentium 4處理器
2000年:Intel Pentium 4處理器
Pentium M微架構
2003 Pentium M處理器
2003:Pentium M處理器
Core微架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