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需求評審
我覺得不管是自研產品還是其他產品,測試人員都要參加需求評審的會議,一方面,便於了解需求進而更好地開展之后的測試工作,另一方面測試人員往往是從用戶考慮居多,更加能夠從客戶的角度提出符合實際的建議
2 制定測試計划
待需求最終確定下來,則可以開始制定評測方案,
確認測試目標,測試范圍,測試方法,測試策略,資源安排,風險評估等
3 測試用例設計
待測試計划擬定以后,可開始進行用例設計,一般先使用思維導圖整理大概框架,在使用測試用例管理工具,按照功能模塊,使用場景進行設計
4 測試用例評審
因為一個人的思想是有局限性的,待用例設計好之后,最好項目組的所有人員都參與用例評審,以便查漏補缺,盡可能使用例覆蓋更全面
5 冒煙測試:
待研發人員提交版本后,測試人員便可以進行冒煙測試,當然,冒煙測試的用例要提前選好
6 一輪測試
待冒煙測試通過。則可以開始執行度一輪的測試,發現的bug使用缺陷管理工具(如jira、resmine、禪道等)記錄下來
7 N輪測試:
如果有必要,可以進行第二輪,第三輪,第N輪的測試
8 回歸測試:
待研發人員吧本次序修復的bug都修復完成后,即可進行回歸測試,主要驗證缺陷是否真的修復,知否會影響現有系統的使用
9 之后就可以開始撰寫測試報告、用戶手冊等相關文檔,測試報告會反應本次測試的目標,范圍,對象,執行過程即結論和風險分析
總結了一下,大概流程就是這樣的:
需求評審(有開發人員,產品經理,測試人員,項目經理)->需求確定(出一份確定的需求文檔)->開發設計文檔(開發人員在開始寫代碼前就能輸出設計文檔)->制定測試計划,寫出測試用例->發給開發人員和測試經理看看(非正式的評審用例)->接到測試版本(可能測試的代碼 通過冒煙測試的代碼)->執行測試用例(中間可能會補充用例)->提交bug(有些bug需要開發人員的確定(嚴重級別的,或突然發現的在測試用例范圍之外的,難以重現的),有些可以直接寫到TD(Test Director 相當於禪道))->開發人員修改(可以在測試過程中快速的修改)->回歸測試(可能又會發現新問題,再按流程開始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