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系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系”。不幸之源也在於人際關系。反過來說就是,幸福之源也在於人際關系。
戴爾·卡耐基(Dale Carniegie)的人際關系訓練課給了我們一份清單,這份清單上面有20個問題,定期審視這些問題有利於改善自己的人際關系。
我們要放下與別人的競爭,追求自我的超越,與“理想的自己”進行比較。找到了最真實的自己,前行就不再迷茫。
==============
《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的名言和金句:
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116頁)
阿德勒曾說“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145頁)
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並且,我們都活在主觀世界中。(158頁)
阿德勒說“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164頁)
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實是對自己沒有自信。阿德勒明確指出“如果有人驕傲自大,那一定是因為他有自卑感”。(177頁)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186頁)
之所以有很多人雖然取得了社會性的成功,但卻感覺不到幸福,就是因為他們活在競爭之中。(194頁)
很多人認為朋友越多越好,但果真如此嗎?朋友或熟人的數量沒有任何價值。這是與愛之主題有關的話題,我們應該考慮的是關系的距離和深度。(228頁)
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着”。(262頁)
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277頁)
如果你正在為自己的人生而苦惱——這種苦惱源於人際關系——那首先請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然后,請丟開別人的課題。這是減輕人生負擔,使其變得簡單的第一步。(282頁)
人際關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314頁)
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314頁)
獲得幸福的勇氣也包括“被討厭的勇氣”。一旦擁有了這種勇氣,你的人際關系也會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318頁)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系”。不幸之源也在於人際關系。反過來說就是,幸福之源也在於人際關系。(344頁)
有人認為你不好,那證明你活得自由,或許從中能感到以自我為中心的氣息。(348頁)
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風暴也會變成微風。(366頁)
悶在自己房間里就好比停留在杯子里躲在一個小小的避難所里一樣。即使能夠臨時避雨,但暴風雨卻不會停止。(367頁)
就是通過為共同體也就是他人服務能夠體會到“我對別人有用”,不是被別人評價說“很好”,而是主觀上就能夠認為“我能夠對他人做出貢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自己的價值。(391頁)
關於共同體感覺問題,也有人向阿德勒本人提出過同樣的疑問。當時,阿德勒的回答是這樣的:“必須得有人開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沒關系。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來開始。不必去考慮他人是否合作。” (401頁)
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這需要從以下三點做起:“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424頁)
是按照“行為標准”來接受自己還是按照“存在標准”來接受自己,這正是一個有關“獲得幸福的勇氣”的問題。(467頁)
人生中有時候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就會完全改變之后的人生。(529頁)
阿德勒說:“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系。”如果不懂得如何構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時候就會因為想要滿足他人期待或者不想傷害他人而導致雖有自己主張但無法傳達,最終不得不放棄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539頁)
-------------
1.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擁有的心理學”,而是“使用的心理學”。不在於我們被給予了什么(我們無法改變),而在於如何去使用被給予的東西。一切,都是我們的親手選擇。
2. 世上的人其實並不關注我,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之所以有很多人雖然取得了社會性的成功,但卻感覺不到幸福,就是因為他們活在競爭當中。
3. 不能夠逃避。無論多么困難的關系,都不可以選擇逃避,必須勇敢去面對。即使最終發現成用剪刀剪斷,也要首先選擇面對。
4. 來接受心理咨詢輔導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馬東有一句: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5. 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把滾落下來的自己從下面往上推的態度,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
6. 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需要靠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要靠自己的手去獲得。
7. 不去居高臨下地命令其學習,而是努力地幫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夠學習”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獨立應對課題的能力。
8. 自我接納,就是不去關注“無法改變的”,而是去關注“可以改變的”。
9. 如果不敢去信賴別人,那最終就會與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關系。
10. 悲傷的時候,盡管悲傷就可以。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傷才不敢付諸行動,以至於與任何人都無法建立起深厚的關系。
11. 為什么會有奉獻精神呢?這是因為能夠把家人視為“伙伴”。在視他人為“敵人”的狀態下,所做出的貢獻也許是偽善的。
12. 如果所有人都能夠認為“年輕人更超前”的話,世界就會發生重大改變。
13. 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
14. 幸福即貢獻感。如果能真正擁有貢獻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
15. 人生很簡單,並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認真過好了每一個剎那,就沒有什么必要令其過於深刻。
16. 毫不畏懼地把強烈的聚光燈打向“此時此刻”。
17. 只要沒有迷失“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那么你就不會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
力量,到底從何而來?
有希望的感覺;簡單的相信;感謝和照顧好自己。
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
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
----------------
美國“成人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Dale Carniegie)的人際關系訓練課給了我們一份清單,這份清單上面有20個問題。
1)我有整潔的外表嗎?
2)我是一個機敏、沉着的人嗎?
3)我有一個令人愉悅的聲音嗎?
4)我的性格開朗嗎?
5)我容易交到朋友嗎?
6)我會考慮他人的感受嗎?
7)我的熱情是否真誠而又有感染力?
8)我會堅持到成功嗎?
9)我是否真誠的對待他人?
10)我和別人相處的好嗎?
11)我能接受建設性的批評嗎?
12)我能記住別人的名字和樣子嗎?
13)我是個准時的人嗎?
14)我有合作精神嗎?
15)我是個好的傾聽者嗎?
16)我有偏見嗎?
17)我可以在不冒犯的情況下給他人提出建議嗎?
18)我喜歡團隊合作嗎?
19)我是個可靠的人嗎?
20)我能夠適應環境變化嗎?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通俗類哲學書。書中通過一位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教授和一位迷茫的青年的深夜對話,闡述了“心理學三大巨頭”之一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主要思想。
在意別人的視線、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着,這或許能夠成為一種人生路標,但卻是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忘記了,即使自己再完美也會有人不喜歡你、不認同你。
如何消除這種煩惱?
阿德勒提出了“追求優越性”:自我不斷前進,不與別人比高低。也就是說,我們要放下與別人的競爭,追求自我的超越,與“理想的自己”進行比較。找到了最真實的自己,前行就不再迷茫。
此時此刻。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我們能擁有的只有當下。
我試着改變自己,聚焦“此時此刻”,開始學會珍視每一個當下,盡量一心一用,不對過去感到焦慮,不擔憂未來。我因內心的改變而豁然、充實,盡管完全實踐它還需要時間。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系。
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人際關系,如果這個宇宙中沒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煩惱也都將消失。
當然,我們不可能讓人際關系消失。人在本質上必須以他人的存在為前提,根本不可能做到與他人完全隔離。
矛盾就在這里。道理都知道,但是真的要消除人際關系帶給我們的煩惱,又談何容易。人生來就不是一座孤島。
知道了那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一生。
我們生活和做事的剛需里,並沒有“做事的意義”這一條。一件事情可以很客觀,不需要刻意表揚,也不需要明確批評,觀察並去感受、體驗並活在當下。
如此客觀的事情加上主觀的體驗和經歷,就如書里所說的“我們賦予的意義”了。
上級的決策和自己息息相關,雖然提出這個決策內容是別人,但這時對這個決策的接受程度屬於自己可控,完全可以拒絕或提出建議。
我們不強迫好朋友和自己想法一致、或對方必須理解自己,因為那是對方的課題,但對於分歧之處,我們完全有權利提出異議,當然,最好是用非暴力的溝通方式。
=============
之前幾篇總結的文章鏈接:
雜談 | 關於健康減肥的最新科學研究和各種方法匯總(看這篇就夠了)
心禪道是本人多年來追求心靈安寧之道的思考總結和資料收集整理並將持續進行探索更新,內容涉及各種心理學,佛學,禪修,冥想,靈修,內觀,印度瑜伽,零極限,吸引力法則,坐享,輕療愈,量子力學等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