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思維來源於以下典故:
有兩個人在河邊散步,發現了一個溺水的孩子,於是趕緊把孩子救了上來。不一會兒,又看到有個溺水的孩子,就又去救了上來……后來發現,溺水的孩子一個接一個漂來。其中有一個人就說,我不想在這里救孩子了,我想去上游看看,是什么讓孩子一個接一個地溺水。
這跟中國的說法“上醫治未病”一樣。好醫生,能防病於未然。
然而,“好醫生”不好當。
首先,下游的問題顯而易見,但是上游的問題大多數人看不到。一個好醫生明明做了很大貢獻,人們卻可能說這個醫生在浪費資源和時間,沒做任何貢獻。
第二,下游的問題責任明確,是誰的錯一下子就能判斷。而上游的問題很難判斷誰負責,事情就不好交代。
第三,下游的問題通常緊急,而上游的問題“重要而不緊急”,所以人們往往缺少動力去解決上游問題。換句話說,人們因為總是在解決“近憂”,於是沒有時間去做“遠慮”。
上游思維非常重要,但是琢磨的都是 看似目前沒必要的事兒。怎么辦呢?
兩個解決辦法,一個治標,一個治本。
治標的方法,是把“遠慮”包裝成“近憂”的樣子。
比如“臭氧層空洞”。事實上,地球上並沒有臭氧層空洞,只是有些地方的臭氧層稀薄了一些。但是,”洞“這個說法就給人畫面感,讓人覺得很近,很有危機感,想立刻把洞補上。
治本的方法,是主動創造“余閑”。
不管多忙,強制自己留出一些多余的空閑時間,往上游走一走,也就是留出時間專門琢磨一些很長遠、但眼下好像沒什么用的事兒。
書中說,這樣的時間如果你不指定,就永遠不會出現,你就永遠在“救火”,卻永遠無法“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