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百度百科的釋義:偏見是對某一個人或團體所持有的一種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極否定的態度。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這兩個修飾詞極為關鍵。作為享受九年義務教育的祖國未來的花朵,我們理應嚴於律己,對自己的品德方面尤為注意,所以對於這些貶義詞所修飾的行為要極力避免,所以偏見也是我們需要注意和避免的。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過度的注意和過分的避免這些行為。比如,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者以往的經理總結出來的一些對事物的公平合理的評價標准,我們也不能認為它是偏見而去避免。
是人們脫離客觀事實而建立起來對人和事物的消極認識與態度。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脫離客觀事實。比如我們看到外觀類似石頭的物體,我們就心里給他一個堅硬,不能用身體部位強烈碰撞的評價,這些可不是不公平的,片面的,不合理的。這些評價相當合理。所以我們在獲得其他信息之前對它保持這個評價是正確的。這個不屬於偏見,但是當我們摸過它,像棉花一樣舒適之后,我們還保持這個觀點,那就是偏見了。
大多數情況下,偏見僅僅根據某些社會群體的成員身份而對其成員形成的一種態度,並且往往是不正確的否定或懷有敵意的態度。
對與正常人的思維,誰都不想對人有偏見,因為偏見的危害大家都知道,損人不利己,這種事情傻子才干。但是偏見還是存在,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對事情了解清楚,了解全面。所以消除偏見的根本在於對事物評價之前,要先了解全面,了解徹底,知什么評什么,古訓有雲:知人不評人,何況不知!
以上為自己簡介,一下為抄錄
古訓: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知理不爭辯
不嘲笑誰,不批判誰,不依賴誰,只是暗自努力,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哲學家德謨克里特曾說:
有教養的人的遺產,比那些無知的人的財富更有價值,
話留三分軟,事到五分滿,人留七分暖。
誠如韓寒所說,如果你不了解,就閉嘴,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過什么。
長大越懂得,知人不評人,是做人的重要修養。多一分善意,就少一分傷害。我們在為人處事中,很容易就進入一個認知誤區,以自己的環境和感受,
帶着自己的偏見,去評價別人的生活。
注意是知識誤區。正所謂術業有專攻,你不可能精通所有專業,環境不同,感受不同,行為不同
站在事件之外,我們就知道自己的行為如井底之蛙一般可笑。
畢竟,站的高度不同,看的風景不同,站的立場不同,看的角度也不同,我們無法感同別人的情感,更無法身受別人的經歷。
知事不聲張,他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讓,而是一種自我約束的能力。
察人之難,補人之短,諒人之過,更是一種“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選擇善待和包容的”品格
知事不爭辯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人生要有不較勁的的智慧
人生的悲歡並不相通,而每一個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亦不相通。
有些人的自戀事不可理喻的,進而扭曲了他的智慧,明白了這一點,就明白了人性,明白了面對這樣的人和事,要學會置身事外。
做到了知理不爭辯的人,才是真正的通透。
不爭論是非,不迎合無知,學會從情緒中過濾出有效的信息,把有限的精力做真正喜歡的事情。
知人不評人,是一份潤物細無聲的善意,
知事不聲張,是一種不參與是非的高貴;
知理不爭辯,是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慈悲。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亦是內心如此湛然的教養。
當我們只是專注於自己的成長,反而多出一種特別溫柔的氣場,讓不平凡的人生,開始變得不一樣。
不嘲笑誰,不批判誰,不依賴誰,只是暗自努力,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眼里寫滿故事,臉上不見風霜。
與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