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的主題:如何以一種更好的狀態(心理)完成事情,包括學習、工作、個人事業、家庭事務等等所有需要搞定的事情。如果你想做或者需要做某些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又感覺自身狀態較差,那么此篇短文說不定會有一些啟發。
一個好的心理狀態可以由個人內心的積極控制來達成,因為外界對我們個人狀態的影響皆是通過影響我們內心的感受,給我帶來各種情緒,才能通過我們自己影響到我們自己的個人狀態。而控制內心的方法就是與自己對抗、與自己和解。積極的控制可以得到一個好的狀態,而要達到絕佳的個人狀態,則需要極致的與自己對抗又極致的同自己和解。那么與自己對抗、與自己和解具體又是什么呢?
何謂與自己對抗
與自己對抗即是自己與自己對抗,比如站在理智的一邊同自己的沖動對抗;站在堅強的一邊同自己的懦弱對抗;站在勇敢的一邊同自己的恐懼對坑。我們常說的自律,也可以說是與自己對抗的一部分。自律更多的是自我約束,不要做什么,與自己對抗還包括與自己的懶惰、疲累、迷茫等所有阻礙自己行動的東西對抗。但對抗不是斗爭,不要把自己放到對立面,更不要把自己當作敵人。我們只是要對抗那些阻礙我們控制自己的情緒、感覺等,只是為了爭奪控制權。
持續的與自己對抗,難免讓人精神緊張,弦一直蹦的太緊並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與自己對抗並不是一個持續性的事情,它往往發生在要做一件事情的開端,或需要毅力的場景。比如說想要鍛煉的時候,與自己對抗往往只發生在開始鍛煉之前,一旦開始鍛煉,投入到鍛煉這件事情之中,自然而然也就不需要就是否鍛煉一下這件事與自己對抗了。再比如,鍛煉進行了一段時間開始出現身體上的疲累,此時則又需要與自己對抗,直到結束鍛煉身體。而當每日鍛煉這件事情成了自然而然的習慣,開始的時候毫不費力,我就就不再需要開始時刻的對抗。當我們的身體適應了鍛煉的強度,進行完整個鍛煉過程而不覺得很疲累,則我們不再需要去對抗放棄的想法。毅力也是一種對抗的產物。
何謂與自己和解
與自己和解即與自己和諧相處,不苛刻的要求自己、不輕易責備自己、犯錯后及時原諒自己、不把自己過分的放到自己的對立面等。不難發現,與自己和解更多的是強調“不要”,更多的是要避免進入一些類似陷阱一樣的個人狀態中。越是有追求的,越是對自己要求高的人越容易過多的責備自己。當我們發現自己在批評自己、否定自己、討厭自己、甚至是辱罵自己時,就是應當開始努力與自己和解的時候了。
對抗與和解的關系
通過責備來驅動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是被動的、負面的動力方式。與之對應的是為了達成自己的欲望、或者夢想、或者理想去努力做一些事情,這些則是主動的、正面的動力方式。假設我們需要完成一件很難的事情,比如說考試考個好成績,那么主動的意願優於被動的迫使,前面兩者又優於動力不足,事情未成。再假如我們需要完成一件比較難但又沒那么重要的事情時,比如一次校體育競賽取的好成績,那么主動的意願優於動力不足,前面兩者又優於被動的迫使,因為責備自己所帶來的傷害可能遠大於未完成目標所帶來的損失。
有了主動的動力方式就有了一個好的開始,有了開始還需要持續不懈的行動,才能最終達成目標。外界的阻力大多並不能直接的阻撓、停止我們的行動,外界的阻力會化成疲倦、懈怠、絕望、恐懼等我們內在的情緒或者狀態才能阻止我們。而與自己對抗則是對抗這些疲倦、懈怠、恐懼等等負面的力量,從而護送自己去行動,知道抵達目標。
與自己和解的角度不正確或者漫無目的的、無意識的與自己和解則會導致懈怠,動力不足。那么什么是不正確的與自己和解呢?缺乏后續與自己對抗的和解就是。也即是只要和解之后有積極的心理狀態,促進自己去行動,那么這次和解即是正確的。漫無目的的活着說無意識的和解是指有些人,他並沒有寬恕自己的意識,但是他總是很輕易的就寬恕了自己。因為沒有意識,所以也就不會有相應的后續與自己的對抗,這樣的和解只會帶來懈怠,或者說本來就是懈怠。
一個欲望、或理想、或夢想是為開始,與自己對抗則是行動中必不可少的過程,與自己和解則是面對挫折的武器,也是與自己得對抗的潤滑劑。對抗與和解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伴相生、互為基礎、互相促進。
那么具體如何去協調對抗與和解的關系呢?對抗失敗則與自己和解,與自己和解后則采取積極的態度,思考下一步的行動,如有需要,后面的對抗會因為上一次的失敗更加順利。與自己的對抗以和解為基礎則更有韌性、百折不撓;與自己的和解以有對抗為前提則不空虛、讓和解更具意義。
這里舉一個關於對抗與和解的例子。一個人由於個人的懶散、懈怠、不上心等導致的工作的失敗,那么這種情況是與自己的對抗不足。一個人由於失誤,工作沒做好,被上司批評了;此時他若陷入悔恨與自責之中,情緒很差又導致后面的工作也沒做好,這便是未及時的與自己和解。同樣是這個人的境遇,如果他被批評后及時調整情緒,后面一切如舊,此時已經有了和解,但稍微缺乏后續的對抗,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可能還會失誤。還是這個人的境遇,如果他被批評后及時調整情緒,且驅動自己從失誤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此時有和解也有對抗,比較完善,但還可以做的更好。同樣是這個人的境遇,被批評時他假裝悔恨,轉過臉就毫不介意,但事后同樣從失誤中吸取教訓,是否被批評絲毫未影響他一整天的工作心情。如果這樣的心態多一些,生活必然會少很多無趣。
最后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與自己對抗是一件需要每日都做的事情,因為絕大數人並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如果一日之中做了一件或者幾件需要與自己對抗的事情,那么此日就不算虛度了,像一個戰士一樣,時刻准備着與自己對抗。
對抗的多了讓人很累嗎,不會;其實反而相反,在某一件事情上經常驅使或者避免自己怎樣怎樣的來對抗自己,初期會比較困難,但形成習慣以后,則對抗消失,自然而然。
那么要如何把控與自己對抗的程度呢?這個其實一般不太好直接掌控,看個人想要達成目標的欲望有多強烈,看達成目標的難度有多大,當確實需要而欲望強烈的程度又不夠的時候,可以試試多多關注目標、刺激欲望。我們自己更易控制的是頻率,每一次與自己的對抗對是向着更好的狀態邁步,與自己對抗的頻率越高,距離自己理想的狀態就越接近。
從不自責,又日日與自己對抗至力竭,這大概就是一個有決心做什么困難事情的人,可以擁有的最好的狀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