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齊套計算


物料齊套計算(一)MRP的齊套難題

在國內企業中常有所謂【物料齊套】的概念

   即檢查下生產需要的原材料都以“套”為單位備“齊”了的數量是多少,缺多少

詳細解釋如下,沒耐心可以直接看例子

………………………………………

離散制造類工廠在生產前,根據生產需求(訂單,預測或者最低庫存)計算所需要的原材料數量,並依據倉庫現有可用材料,計算缺料狀況。

同時,產品生產的材料需要配套撿料(原料1個A,1個B組合成1個C),因此缺料分析需確定能材料配套,能滿足生產需求量。

…………………………………………

舉例:包子店需要做一籠包子,需求一籠是20個,結果清點了下原料肉餡,只夠15個包子用,而原料面團,也只夠25個包子用,那么齊套計算結果便是【15】(肉餡與面團取最小值),包子店擁有最多只能生產15個包子原料。

此外,齊套計算要按生產批量進行。

例如包子一籠是一個批量的話,小於20無法生產,因此需以籠數為單位計算齊套。MTO按單生產型企業則是以【訂單】為批量,依次計算每個訂單的齊套狀況…

MTS重資產企業,以生產設備容量為批量生產,例如啤酒生產按設備罐為單位。

如此,低於批量的齊套,其實無法滿足最小單位,齊套結果約等於0。

——————————————————

回到制造業供應鏈

  其實並非國內所獨有,齊套計算其實就是一種物料供應計划(Material  supply planning),過去是通過MRP來實現。

原理是根據主生產計划MPS安排的每日生產產品數量,

1. 按BOM物料清單分解到原材料數量

2. 再根據MPS排的投產日期與每個原材料備料提前期lead time,確定每個材料需要到位的數量及時間

3 並根據補貨/采購規則,依據缺料狀況自動產生采購訂單或者補貨單(外購件)或下階半成品的生產計划單(bom分解到自制件部分)

但是,這樣做,問題很多

1 提前期數據不准,無法得到准確建議,導致采購下單太早,庫存高,或者太晚,生產缺料。

畢竟快遞和外賣都經常延誤,何況是長途物流?!

2 缺乏按訂單跟蹤的缺料狀況,MRP只是打包,看到所有訂單總共缺多少,要買多少或者生產多少,無法看到每個訂單的物料供應狀況。

3 基於2也導致缺料時無法追溯影響范圍(MRP叫pegging),例如原材料A數量50個沒按照MRP建議時間到達,延誤了幾天,可以根據BOM追溯到10個訂單,每個都需要A數量20,總共要200個,庫存A雖然有150個,但應該分配給10個訂單中的哪些?如何判斷?無法判斷!

畢竟想買的東西那么多,手上缺錢最窘迫!

所以,從MRP誕生以來,指導生產和采購作業用得好企業很少,大多用來做規划,在當今復雜多變環境下更是如此

………………………………………………

     由此背景下,APS(高級計划排程系統)類算法的誕生,有了更成熟的物料計划分配規則,類似RP-RCCP-CRP產能計划層層分解一樣,物料計划也有這樣的層級關系。不同層級維度需要考慮的數據也有所不同。

物料齊套計算(二)APS系統的物料計划邏輯

而APS的出現,才真正開始,

有了物料齊套的概念,

在物料計划上有多種算法規則,

大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常規優先級規則

—自前向后

—自后向前

—基於瓶頸計算

計算如下

(1)對客戶需求進行優先級排序

 

 

訂單/預測需求排序

這部分考量因素較多,大略分重要和緊急兩類,

重要指客戶要么是vip大客戶,要么是背景深關系通老板,惹不起,

緊急是指忍耐度低,出貨時間要求短。當然,實際情況下重要內部也有分級,緊急內部也有分級。

重要和緊急兩者經常博弈,是個挺復雜的過程。但最終要排出統一的優先級順序,以體現優先程度。

詳細排序方式是基於業務場景,按最晚交貨期,下訂單日期,依據不同加工周期倒推最晚投產日期,等等……

排序完成后,后續物料的滿足便按優先級順序進行。

像通常包子店賣包子,采取的排序規則是………………排隊,誰在前面誰先有包子

前面說到三類就是排序規則,按照下單日期/需求日期/承諾日期…等等

日期從前往后排,從后往前排,或者兩者結合都排一遍,確定每個需求可容納的日期區間,又或者從瓶頸開始排序。

(2)按需求進行物料清單展開並占料計算

     

 

 

基於優先級規則的物料分配占用邏輯

 

    如果是原材料占用,則根據Bom物料清單展開計算所需原材料品類規格數量,每個訂單貨預測,需要原材料ABCD分別數量多少,然后按照優先級逐條占用(或者說分配)原材料,產品與原材料之間有非常明確的一一對應關系。每顆料的每個數量都能對應到需求上。

   如果是成品庫存占用,則直接按順序依次扣減凍結庫存可用量即可。

 

   如圖所示,按順序從上向下依次對需求分配庫存,最后一張訂單/預測無法獲得庫存,處於缺料狀態。

   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任何一顆料庫存數量的異動,都會如實反映到對應的訂單預測需求上,重新計算其是否缺料

  是的,就是上一篇談的MRP的那些弊端,在APS物料分配邏輯中統統不存在

(3)物料供應計划對未來進行占料

 

 

     然而物料供應不止是庫存,還有未來的供應狀況。例如預期未來入庫的原材料及半成品或成品。

需求匹配未來的供應計划

   D+1,D+2等明后天的物料供應狀況,基於倉庫原材料收貨計划,或是半成品產成品的排程中預計入庫時間,可以得到時間序列的物料供應計划。

   在此供應計划上,可以對需求紅色缺料部分進行滿足,按時間依次占用,可得D+3日可滿足最后一張訂單/預測的物料需求。

以上都是所談第一種自前向后,從收到需求那一刻開始依次按D0庫存,D1供應,D2供應依次向后占用物料

其他還有自后向前,基於最晚物料需要齊套的日期(基於交貨期,生產,發貨,采購等leadtime提前期倒推)

基於后向物料占用

 

 

從后往前占用邏輯,與從前往后可以同時使用,從而識別瓶頸,然后通過瓶頸處理來進行物料分配。

此外,還有相互讓料優化,不同訂單交換所占用的供應,從而確保交貨期都能達標。

這類是從績效優化角度出發

第二類是基於目標優化的智能算法

核心是以優化齊套的結果為目標,來對需求與物料進行規划類,啟發式,元啟發式,機器學習等各類算法進行計算

這類當前應用較少

優化目標通常是需求在滿足交期狀況下的齊套數量最大化

也就是說,如果是訂單,則所有訂單都能在最晚齊套日期前分配到物料從而保證及時出貨。如果是預測,則是在該預測周期內能分配到滿足預測量的物料庫存。

當然,如果不同訂單重要性不一,例如大客戶訂單和小客戶訂單,在財務上收益不同,在公司戰略合作程度上不同,導致滿足哪個是有取舍。這類狀況較為普遍,如果能通過收益或者利潤量化當然最好,如果不能則是分配虛擬的權重值,例如一張大訂單等於3張小訂單,小訂單延交為1,大訂單延交為3,類似這樣的懲罰值比例。

那么,最終優化目標是懲罰值最小化的齊套結果。如果全部滿足交期,則懲罰值為0。

具體計算過程較為復雜,存在窮舉特征,不一一展開,有機會的話未來再寫一篇介紹aps智能算法的原理。

如上,便大致介紹了我所理解的APS在物料齊套計算/物料計划/供應計划(隨便叫啥)的常見邏輯

物料齊套計算(三)多階段的物料計划

前兩篇談了MRP物料計划,APS物料計划的邏輯,這篇來談談多階段的物料計划。

注:本文針對物料導向性行業,多階段物料計划為原創內容

……………以下是前言可跳過………

說到多階段的計划,很容易想到apics協會的MPC框架

 

 

mpc計划框架,右側是產能計划

產能從RP季度年度資源規划,到月度RCCP核心資源計划,再到每周的CRP的資源負荷計算平衡,最終到生產投入產出時進行capacity control產能控制,監控workcenter的負荷控制投產節奏。

分階段的好處,不言而喻,可以針對需求端的長期預測,短期預測,實際訂單,具體排程進行不同維度產能計划安排以滿足需求。從而可以控制整個產能與需求匹配上的穩定性,降低不確定性。

對有些行業來說,是material-dominated物料計划優先,而產能本身具備極強的靈活性,通過人力招募培訓,產線間調撥配置可以快速生成產能的調配。

但物料供應端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甚至關鍵核心原料的供應能力有限,極大影響了供應能力。例如MTO,ATO等環境下,需要確保及時的物料響應能力,並快速交付滿足需求,因此必須建立多層級物料計划,以應對不同階段的需求。

 

 

物料計划優先與產能計划優先的差別

如何有效制定物料計划

既然,產能計划可以分階段,

那么,物料計划是否也同樣可以?

這篇便是談談,多階段的物料計划

………………以下是正文………………

本文所基於ATO/MTO/BTO類環境

MTS略有不同

依據個人理解,從供需平衡的角度,多階段物料齊套計划,分為五層。

每一層齊套計算邏輯,視情況采用MRP式(見第一篇)或是APS式(見第二篇)

 

 

供需協同的五層物料計划

一 長期戰略物料計划

層級:戰略計划層

范圍:每年/每季度

需求:長期預測需求

供應:長期供應能力

 

 

針對物料整體供應能力與市場需求的匹配,戰略層面對缺口進行管理,依據核心/緊缺料件供應商供貨能力進行評估,對供應網絡和物流倉儲進行設計,對供應商進行開發與產能擴充,對VMI或供應商本地化的布局,同時識別未來可能的缺料風險,提前進行戰略儲備。

(例如因關稅,貿易戰,市場趨勢等因素引發原材料的行業性缺貨)

    戰略層除了整體的產能與需求匹配,更多宏觀層面要制定各類缺料風險的應對,例如核心原料的行業供應競爭,例如新興IOT行業對傳統電子設備業在電子料件的供應競爭。更多要基於場景做what if analysis,確定整個供應系統的魯棒性,從而制定可靠的物料備用供應計划(擴大供應商,承包產線,戰略投資,設計變更以替換原料需求,提前儲備)

二 短期物料供應計划

層級:供應計划層

范圍:每月每周(13周/26周)

需求:短期預測需求

供應:短期供應計划

 

 

  市場銷量預測與供應商供貨能力進行供需匹配,針對時間序列的銷量預測,要求供應商進行ATP/CTP交貨量交貨期承諾,再將預測對庫存與供應商承諾進行消耗的齊套計算,完成整個供需匹配過程。

  由於是計划層面庫存計算,供應計划上存在

三 需求齊套供應計划

層級:需求計划層

范圍:每日

需求:訂單/生產計划

供應:現有庫存及未來日收貨計划

目的:用於缺料分析與計算ATP/CTP承諾客戶交期

 

 

根據實際訂單所做的缺料分析,以驅動對供應商進行追料。同時依據生產計划,對客戶進行交貨期承諾。

    這部分的齊套計算最為復雜,需要集合各個維度供應計划,並且在庫存物料狀態上識別上要注意與第四層區分。

  且由於訂單層面齊套直接影響到交付,所以齊套邏輯更為關鍵,替代關系,供貨比例,材料可用狀態的識別控制與管理。本篇暫不討論齊套計算算法邏輯。

四 排程物料齊套計划

層級:物料執行層

范圍:每日每班次每車間

需求:生產排程需求

供應:實時可用於生產的庫存

 

 

上半部分是備料執行用的齊套計算

    需求來源是凍結期內的生產排程,可能是每班次/每日/每周,視每次排程凍結范圍。凍結后的需求,在執行前將針對物料供應再進行一次計算。

     對供應商供貨比例,各類替代關系,車間線邊庫,不良禁用料,特殊分配管控料等狀態進行考慮,考慮實時庫存量並進行庫存鎖定

    備料計划(這里揀料/發料/領料/叫料/備料只是叫法不同)本身是一個實時性高精確性高的物料齊套計划。

    在供應端只有一個標准,即是此時此刻可實際用於生產的庫存。

(未來到料,不良品,無法使用的材料,需要等待的半成品,皆不在考慮范圍內)

五 實物齊套計划

層級:現場執行層

范圍:每產線/設備/工位/批量

目的:倉庫與車間現場對實物齊套的管控計划,確保按時按規格按量到指定位置

 

 

倉庫備料發料到車間作業

    倉庫針對備料計划進行備料作業,本質也是一個物料齊套的邏輯,備料按照一定批量進行(本文以lot指代),從哪個lot開始依次備料(對庫存消耗),並最終實際發料到車間現場時或車間來倉庫領料,本身也是供需匹配的物料流動過程。

   需遵循排程順序,按批量順序依次傳送物料,承載器具有AGV,軌道車,流水線,人工搬運盛具等。

車間發料到設備工位產線

      車間將物料配到工位或是設備機台,本質也是物料齊套過程。

     例如車間各類半成品庫,倉庫原材料,一起配套發到產線工位或設備機台,現場是不同區域在同步撿貨配送作業,如何節奏一致是個巨大難題。這個齊套計划是實時性更強,並且能夠同時傳遞給現場所有作業人員,確保現場作業步調一致。

   否則,便是一場災難,原材料送來A用的,半成品送到的是B用的,完全不匹配。雖然現場庫存材料都是齊套,但是若無法按指定時間地點規格,齊套備到產線設備工位,就沒有意義。再好的計划,生產延誤了,就一切都晚了。

   最后這部分偏向現場管理,我把它稱為生產排程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將在下一篇詳細講述…如果能寫完的話

     綜上,便是基於物料導向型行業所建議的多層級物料齊套計划體系。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