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十年的發展,顯示設備的接口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前使用比較多的是藍色VGA接口,接著出現了白色的DVI接口,當遇到不同接口時,還得買轉接頭進行轉接。后來,又有了HDMI等接口,現在則出現DP和USB Type-C接口。那么,這么多接口,到底有什么區別,又應該用哪個呢?
VGA
VGA接口也稱為D-Sub接口。在CRT顯示器時代,VGA接口是必備的。因為CRT是模擬設備,而VGA采用的也是模擬協議,所以它們理所當然被匹配來使用。VGA接口采用15針插針式結構,里面傳輸分量、同步等信號,是很多老顯卡、筆記本和投影儀所使用的接口。后來液晶顯示器出現,也帶有VGA接口。顯示器內置了A/D轉換器,將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在液晶顯示器上顯示。
由於線材與信號干擾等一系列問題,VGA使用時一般僅能夠達到1080p分辨率,在高分辨率下字體容易虛,信號線長的話,圖像有拖尾現象。在數字設備高度發展的今天,VGA接口已逐漸退出舞台,一些顯示器也不再帶有VGA接口。
DVI
DVI的種類非常多,接口上有DVI-A、DVI-D、DVI-I,又可分為單通道與雙通道。DVI-A(DVI-Analog)接口只傳輸模擬信號,實質就是VGA模擬傳輸接口規格,常用於轉接顯卡的DVI-I輸出到VGA顯示器接口。DVI-D(DVI-Digital)接口是純數字接口,不兼容模擬信號。DVI-I(DVI-Integrated)接口,兼容DVI-I和DVI-D兩種插頭,兼容數字和模擬信號。它們的接口形狀不同,如果接口不匹配就無法插入使用。
以下是它們支持的最大分辨率與頻率:

現在有些支持4K分辨率的顯示器,也帶有DVI接口。為了達到4K的分辨率,在接口使用上就需要注意,不要使用DVI接口,否則是達不到4K分辨率的。
HDMI
HDMI接口在2002年提出,現在已經發展到HDMI 2.1標准,而且隨着行業發展,HDMI 2.1標准已經能夠支持4K 120Hz及8K 60Hz,支持高動態范圍成像(HDR),可以針對場景或幀數進行優化,向后兼容HDMI 2.0、HDMI 1.4。最主要的是,它是視音頻同時傳輸的。
如今很多的顯示器內置音箱,使用一根HDMI線,就可以同時完成圖像和聲音的傳輸,這也是HDMI的一大優勢。也因為如此,HDMI成為了當今顯示器最常見的接口。我們在使用時,也應該優選這個接口。
HDMI在物理接口上,有幾種類型。主要有標准HDMI接口,mini HDMI接口和Micro HDMI接口。對於長距離傳輸的HDMI線,一般線材較硬,這樣,就盡量使用帶有標准的HDMI接口的設備,以得到穩固的連接。Mini HDMI接口和Micro HDMI接口則更適合於小設備的使用。

DisplayPort
DP(Display Port)接口是HDMI接口的競爭對手。在一些顯卡與顯示器上,除了有HDMI接口,也帶有DP接口。目前DP接口發展到1.4版本,能傳輸10bit的4K 120Hz視頻,也可以支持8K 60Hz視頻。DP1.4兼容USB Type-C接口,這就意味着,我們可以使用DP1.4協議,在USB 3.1傳輸數據的同時,同步傳輸高清視頻。從趨勢來看,這對於推動周邊影音及影像設備的升級,是非常有好處的。而且,DP接口也可以單根線同步傳輸聲音,達到使用顯示器聲音的使用方式。
DP口定義了兩種接頭,全尺寸(Full Size)和迷你DP(Mini),兩種接頭皆是20針,但迷你接頭的寬度大約是全尺寸的一半。明基PD2500Q、PD2700U等顯示器均帶有Mini DP接口。在DP接口旁,都有一個“D”型的標志。

有些高端的顯示器,會帶有DP的輸出口。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功能。這樣就能以菊花鏈的形式,完成顯示器擴展級聯。菊花鏈是最基本的拓撲結構,一般需要多屏擴展時,多是從顯卡的多個端口輸出到顯示器,這不僅連線不便,而且對於不同的接口和分辨率,也不一定能滿足一致。而使用支持菊花鏈技術的顯示器,就能從一個顯示器直接連接到另一個,滿足多個級聯。
(注在電子電氣工程中菊花鏈代表一種配線方案,例如設備A和設備B用電纜相連,設備B再用電纜和設備C相連,設備C用電纜和設備D相連,在這種連接方法中不會形成網狀的拓撲結構,只有相鄰的設備之間才能直接通信,例如在上例中設備A是不能和設備C直接通信的,它們必須通過設備B來中轉,這種方法同樣不會形成環路。因為最后一個設備不會連向第一個設備。這種連線方法能夠用來傳輸電力,數字信號和模擬信號)
Type-C
USB接口早已被大家所熟知,以往USB接口被設計用來傳輸數據,所以它在移動硬盤等存儲設備的使用上非常常見。現在USB 3.1 Gen2的速度已經達到10Gbps,設計標准也可以滿足視頻、數據兼顧傳輸,所以在一些顯示器上,也能夠發現USB 3.1接口。現在的USB3.1接口,已經能夠滿足4K 30P的分辨率顯示,大致與HDMI1.4在同一水平。但它以后再進行升級,必將能成為最通用的顯示傳輸方式。需要注意的是,USB 3.1 Gen1就是USB 3.0,而USB 3.1 Gen2才是真正的USB3.1。
USB3.1是傳輸協議,而USB接口形狀有好多種,拿USB 3.1的接口來說,有Type-A、Type-B以及Type-C。Type-C的形狀最小,也被宣傳的最多。我們所說的Type-C接口,僅僅是接口形狀,它並不對等於USB3.1。Type-C接口,也被用在了雷電3上。
Type-C接口的好處在於可以正反插拔,部分Type-C接口也同樣具有數據、電力、信號傳輸的功能,被應用到顯示器上時可以帶來很多方便。Type-C筆記本用戶可以透過一個接口完成充電和連接顯示器,還能使用顯示器上拓展出來的USB接口,極大地減少了筆記本的負擔。
雷電
雷電(thunderbolt)接口有Intel提出來,在蘋果電腦上用的非常多,蘋果的中文官網將其譯為雷靂。它以速度快,傳輸穩定而著稱。雷電接口的技術融合了PCI Express和DisplayPort(就是上面說的DP口)兩種通信協議。其中PCI Express用於數據傳輸,可以非常方便地進行任何類型設備擴展;DisplayPort用於顯示,能同步傳輸1080p乃至4K視頻和最多八聲道音頻。並且兩條通道在傳輸時都有自己單獨的通道,不會產生任何干擾。
雷電接口到現在已經發展到三代。雷電1的速度達到10Gbps,雷電2的速度達到20Gbps,現在的雷電3達到40Gbps,依然處於民用傳輸速度的頂端。容易讓人混淆的是,雷電接口的形狀在雷電1和雷電2外形上采用的是Mini DP的外形,而雷電3采用的是USB Type-C的外形,但即使外形不同,它們采用的數據傳輸方式都是雷電協議。不像其它接口能直觀地從形狀就能分辨出來,使用雷電接口需要認准接口旁的閃電標志,以作區分。

雷電口也支持菊花鏈連接。而且,我們也可以在顯示器下級連上雷電口的硬盤,作為擴展使用。這也是雷電口菊花鏈的優勢所在。
總結來看,雷電接口是集信號、數據、電力傳輸為一身的集成性接口,可以極大地提高使用效率,目前這個接口多應用於蘋果相關設備上。
這些常用的接口在各類顯示器上都可以看見,對於我們日常使用的顯示器,如今HDMI占有絕對的主導位置。它成熟穩定,也能夠滿足日常的需要,但是應用於顯示器硬件校色時,並不推薦使用HDMI接口,它的RGB范圍會有缺失,校色時選擇DP接口是更好的選擇。其余接口的實用性也很高,一些相對“高冷”的接口目前也在不斷普及。因此,根據需要進行選擇,才是最根本的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