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概述
偶然在flomo的微信群里看少楠分享的推文里面有阿粒的個人數據架構圖,突然想起來,自己作為軟件產品經理多年,項目中已經畫過N張各色各樣的軟件產品架構圖,竟然沒想過給“自己”這個最大的”產品”好好梳理一下數據架構。借着春節宅在家的時間,搞定了它。
個人數據架構圖主要解決的問題:
1、梳理自己的知識數據輸入及輸出場景,以出為入,減少臟數據堆積。
2、完善自己的知識數據的處理工作流,優化流程模型,提高數據處理效率。
二、准備內容
-
UML繪制工具,我用的是processon
-
圖標網站iconfont,主要用來美化架構圖
三、過程記錄
0)個人數據庫的架構層定義
-
采集層: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輸入知識的渠道
-
數據層:可以理解為一個分類或者整理的中樞,把平時采集積累的知識數據碎片以一定的工作流場景、內容類型進行相應的分類標記、清晰、歸檔。同時進行一定程度的組織,最終是方便被服務層調用的最小數據單元。
-
服務層:消費知識庫數據的方式。類比於對數據庫的增刪改查功能,諸如快速抽取調用關聯知識、更新知識、聚合數據等。
-
應用層:平時工作生活中使用知識的場景,發揮價值落地的渠道。
1)思考自己的輸入源-采集層
思考平時主要的知識或信息的輸入場景,現平鋪再合並同類項。例如我平時會關注同行競品的公眾號洞察競品動態;看各類視頻網站上的電影,電視劇等視頻作品;睡前看kindle上的電子書並標記;通勤時候聽播客節目了解新鮮事或課程。
除了以上常見的這些輸入還有容易忽視的溝通交流(微信群聊、會議紀要),線下的體驗認知(吃喝玩樂),突然的靈感思考、檢索查詢到優質結果等等都算是輸入源。
2)梳理輸入的內化工作流-數據層
綜合對輸入源的內容可以把數據形式抽象為:文字、圖片、鏈接、音頻、視頻、以及其他文件(PPT、PDF)的形式。
a、基礎數據采集
大部分在輸入源處就能快速的進行第一步:采集——加入【收藏夾】。例如知乎收藏、微信收藏、豆瓣想看、B站收藏等等,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可以到達這一步的。
但是只在這一步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這里的【收藏】大部分人都成為了一種釋放自己焦慮情緒的按鈕,收藏了一堆之后從不來不會去深度挖掘,串聯和內化其中的關鍵內容。
b、格式化數據入倉
想要成為自己的知識庫的【資產】就必須要進行第二步的【數據預處理】,即轉存知識庫。
考慮到除了第一項文字外都是屬於不便於檢索和快速查詢的,所以給其他的輸入源的形式數據都必須進行深一步的處理:【分類】、【打標簽】、【添加備注描述】、【添加關聯關系】等等目的都是為了后續再調用的時候可以最便捷的檢索或抽取。
我的主數據倉庫主要有4個維度:
1、flomo 碎片隨手記:輕量化的閃念,想法,備忘等等都在這。會定期去重清洗。
2、維格表格:結構化的知識信息,需要把控知識預處理的過程及信息記錄,重過程管理以查詢索引功能。可以理解為一個超級目錄,也是一個超級看板。
3、wolai筆記本:私有化的內容,具備創建知識內容之間的包含、雙向鏈接關系。
4、個人網盤:私有化的文件,大文件、歸檔資源包的雲盤冗余備份。
c、數據集市划分
主要是對知識內容的大分類,以應對不同的知識內容,例如我分了兩個父類:事業和生活。
事業的大類下面4個二級子類:
1、專業深度:作為產品經理的這類崗位工作的專業深度。
2、橫向技術:產品經理這種動嘴皮子的工作越是需要多了解各類的技術的原理和邏輯不然日常開會根本吵不贏程序員。
3、職場能力:基礎的職場匯報、演講、培訓、團隊協作、進度把控等等職場素質能力。
4、行業理解:所處大行業\小行業里的競品、協會組織、行業上下游企業、商業模式都需要有充分掌握了解。
生活一級大類也如此類似的規划及設計。提前做好數據集市的規范定義方便后續的聚合輸出。
d、數據資產
大部分的知識數據在預處理入庫之后還是一個一個的碎片,還需要更大的載體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這些載體就是【知識體系】、【知識案例】、【解決方案】以及【工作流模型】。
這些就需要一些中度的創造和加工了。例如創建知識圖譜、工作流程圖、做視頻腳本以輔助說明一項更復雜或特色的知識。這部分內容都是具備一定直接說明或解決問題能力的數據。
可以理解為【高階數據】
3)思考輸出的場景-服務層&應用層
知識庫中的數據資產是需要動態更新的,及輸出進行價值落地的應用的不然無法獲得正反饋一方面非常難繼續堅持下去,一方面也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不是正確,需要有碰撞才會有更多的進步和層成長,畢竟你輸入的都是你以為的,不拉出來溜溜誰知道是騾子還是馬。
服務層就不多解釋,主要一點盡量標准化的形式進行數據管理維護管理即可,重點說一下應用層,給大家幾個幾個我自己的常用場景做參考。
【塑造個人品牌】:這個也簡單主要就是樹立自己的人設,讓身邊的人或者粉絲一遇到XX問題,或者一聊到XX,就能想到你,這個XX就是你需要發力的品牌方向。例如你想塑造朱一旦這種的富豪品牌,就沒事在朋友圈曬新勞力士就是最基礎的個人品牌了。
【自媒體輸出】:有了如此多的數據資產,無論是寫文章、做視頻、做教程都是非常容易的。拿出里面1、2個點就可以輕松的完成內容的創作和產出。
【課程開發】:主要針對知識體系與知識案例的整合輸出,開發一門課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講出來的課程內容如果只有3分的,需要提前儲備知識需要有10分。
同時以課程作為檢驗自己對知識的吸收絕對是最好的辦法,而且在各種培訓場合都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4)美化架構圖的方法
以內容為主的架構圖剛完成就是黑白線框和文字,很難引起深度閱讀的興趣,進行一定程度的美化修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列舉3個美化架構圖的思路技巧:
1、加背景色:取過渡色作為背景填充藍、綠、黃、橙。剛好是三原色環的過度順序,看着也順眼。
2、加圖標:對於一些抽象的文字,輔助以具象的圖標補充聯想能增強閱讀愉悅感,例如內容應用我添加了知乎、豆瓣的logo,視頻網站加了B站、愛奇藝的logo。這些在iconfont中都能直接檢索到。
3、加圖片:在應用場景部分,個人感覺光圖標還是無法更接地氣的展示想要表達的內容,就百度隨便搜幾個自己喜歡有代表、可以充分表現場景的就可以了。反正私人使用沒有版權問題。
四、心得體會
1、繪制架構圖的目的需要考慮清楚,這里給出來的都是我自己的生活場景,需要充分考慮思辨,整個繪制過程我花了三天改了N版,晚上睡覺都在想。不是一拍腦袋出來的。看到的知識最頂層的,底下的更具體的工作流場景我都是有思考斟酌的。
2、架構圖是方向目標也是規范准則,當然也是動態可調的。不要被使用的工具軟件困住了自己,知行合一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