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物,它與材料、能源一樣,都是社會的基礎資源。
1948年,美國科學家香農同學在對通信理論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信息的概念,創立了信息理論。
此后,人們對信息的研究迅速增加,形成了一個新的學科——信息論。至今,信息論已發展成為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學科,與控制論和系統論並稱為現代科學的“三論”。
信息論為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導,為信息化提供了較好的理論基礎。
信息就是能夠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
信息量的單位為比特(bit)。1bit的信息量,在變異度為2的最簡單情況下,就是能消除非此即彼的不確定性所需要的信息量。
這里的“變異度”是指事物的變化狀態空間為2,例如,大和小,高和低,快和慢等。
信息的特征有如下幾點:
客觀性。信息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而反映的對象則有主觀和客觀的區別。因此,信息可分為主觀信息和客觀信息。主觀信息必然要轉化為客觀信息,例如,決策和計划等主觀信息要轉化為實際行動。因此,信息具有客觀性。我們拿學知識舉例,知識也是一種信息,反映的客觀存在的規律,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轉化為每個人今后的人生選擇、每個轉折點都不一樣。
普遍性。物質決定精神,物質的普遍性決定了信息的普遍存在。
無限性。客觀世界是無限的,反映客觀世界的信息自然也是無限的。無限性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無限的事物產生無限的信息,即信息的總量是無限的;二是每個具體事物或有限個事物的集合所能產生的信息也可以是無限的。
動態性。信息是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溫故而知新。
相對性。不同的認識主體從同一事物中獲取的信息及信息量可能是不同的。就比如老師給同學們上課,學霸正確理解了100%,融會貫通還能舉一反三,普通學生理解50%,學渣理解10%,部分還是錯誤的理解。
依附性。信息的依附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信息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任何信息必然由客觀事物所產生,不存在無源的信息;另一方面,任何信息都要依附於一定的載體而存在,需要有物質的承擔着,信息不能完全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
變換性。信息通過處理可以實現變換或轉換,使其形式和內容發生變化,以適應特定的需要。
傳遞性。信息在時間上的傳遞就是存儲,在空間上的傳遞就是轉移或擴散。
層次性。客觀世界是分層次的,反映它的信息也是分層次的。
系統性。信息可以表示為一種集合,不同類別的信息可以形成不同的整體。因此,可以形成與現實世界相對應的信息系統。
轉化性。信息的產生不能沒有物質,信息的傳遞不能沒有能量,但有效地實用信息,可以將信息轉化為物質或能量。
由於獲取信息滿足了人們消除不確定性的需求,因此信息具有價值,而價值的大小決定於信息的質量,這就要求信息滿足一定的質量屬性,包括:***
精確性。對事物狀態描述的精確程度。
完整性。對事物狀態描述的全面程度。
可靠性。指信息的來源、采集方法、傳輸過程是可以信任的。
及時性。指獲取信息的時刻與事件發生時刻的間隔長短。
經濟性。指信息獲取、傳輸帶來的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可驗證性。指信息的主要質量屬性可以被證實或者證偽的程度。
安全性。指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信息可以被非授權訪問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前面說到,信息其實是一種資源。因此,信息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與物質、能源一樣,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信息有哪些具體的作用:
1、為我們認識世界提供依據。
2、為我們改造世界提供指導。
3、為有序的建立提供保證。
4、為資源開發提供條件。
5、為知識生產提供材料
信息技術是為了解決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儲、傳輸、處理、計算、轉換、表現等問題而發展起來的。信息只有通過信息技術流動起來,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信息的傳輸技術(通常指通信、網絡等)是信息技術的核心。
信源:產生信息的實體,如QQ消息的發送方
信宿:信息的歸宿或接收者,如QQ消息的接收方
信道:傳送信息的通道,如TCP/IP網絡。
編碼器:使信源輸出的信號轉換成適合信道傳輸的信號。
譯碼器:把從信道上送來的信號轉換成信宿能接受的信號。
噪聲:噪聲可以理解為信道中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