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筆記的思路有點亂糟糟,但是記錄了我以前的一些計算。以后估計還會有用,所以先貼在這里。
1 U(2)群二維復矢量空間中的線性變換為
如果保證變換前后矢量的模方不變,即
即
對任意\(u,v\)都成立.
可以證明,“保證變換前后矢量模方不變”\(\Leftrightarrow\)“變換矩陣\(S\)是幺正的,即\(SS^\dagger=1\)”。記
然后取如下情況,
1)取 \([u,v] = [1,0] \Rightarrow A=1\);
2)取 \([u,v] = [0,1] \Rightarrow D=1\);
3)取 \([u,v] = [2^{-1/2},2^{-1/2}] \Rightarrow B+C=0\);
4)取 \([u,v] = [2^{-1/2},i2^{-1/2}] \Rightarrow B-C=0\);
所以必有\(SS^\dagger = 1\)。而\(SS^\dagger=1\)也是充分的,足以保證\(|u|^2 + |v|^2=1\)在變換前后不變。
這樣的\(S\)構成\(U(2)\)群,因為單位元、封閉性、結合律、逆元都滿足。以\(U\)來標記,大概是unitary,即幺正性。
很顯然,如果勒令\(S\)的元素都是實數,則構成子群\(O(2)\),\(O\)大概是orthogonal的縮寫,即正交性。
要使得\(SS^\dagger=1\),即
即等價於:(a,c)幺模,(b,d)幺模,(a,c)與(b,d)內積為0,即正交,這里內積定義為
\begin{equation}
(a,c) \cdot (b,d) = ab^* + cd^*.
\end{equation}
所以可以定義\(a = \cos \theta e^{i\alpha}, c = \sin\theta e^{i\gamma}, b = \sin \phi e^{i\delta}, d = \cos \phi e^{i (\beta - \alpha)}\),其中\(\theta,\phi\)都在\([0,\pi/2]\)中取值,輻角這么安排只是為了和Joshi的書保持一致,方便后面的筆記敘述。畢竟只要\(\alpha, \beta, \gamma, \delta\)取值范圍是\(2\pi\)長的區間,\(a,b,c,d\)的相位就具有一般性。
\(\theta\)和\(\phi\)的設置滿足了兩個幺模性,而(a,c)與(b,d)正交,則是
把左邊第二項移到右邊,然后兩邊取模,得到\(\cos\theta \sin\phi = \sin\theta\cos\phi\),考慮到它們的取值范圍,則有\(\phi = \theta\),所以上式即
即
所以最終
顯然有\(|S| = e^{i\beta}\)。
\(a,b\)受\(|a|^2 + |b|^2 = 1\)的約束,所以共有三個自由度。
如果\(\beta = 0\),即\(|S| = 1\),則\(S\)構成SU(2)群。S大概是special,即特殊的幺正群,
考慮二維復矢量\([u,v]\)的函數
\begin{equation}
f^m_j = \frac{ u^{j+m} v^{j-m} }{ [(j+m)!(j-m)!]^{1/2} }, ~~~ 2j = 0,1,2,\cdots, ~~~ m = -j, -j+1, \cdots, j,
\end{equation}
因為\(u^{j+m}v^{j-m}\)整體的冪次是\(2j\),對\([u,v]\)做了線性變換以后,\(u',v'\)是\(u,v\)的線性疊加,那么\(u'^{j+m} v'^{j-m}\)仍然是\(u,v\)的\(2j\)齊次型,所以\(f^m_j\)在變換之后,是\(f^{m'}_j\)的線性疊加。
也就是說,在\(u,v\)進行線性變換時,\(f^m_j\)構成一個\(2j+1\)階的封閉空間。
那么,以\(f^m_j\)為基矢,就可以構造線性變換矩陣,與\(u,v\)的線性變換相對應。
這樣的矩陣,就是\(U(2)\)群元的表示,如果是\(SU(2)\)群元,就是\(SU(2)\)的表示。
用\(R(a,b)\)標記這個線性變換,對應\(S=[\begin{smallmatrix} a & -b^*\\ b & a^* \end{smallmatrix}]\),則有
\begin{equation}
R(a,b) f^m_j = \frac{ 1 }{ [(j+m)!(j-m)!]^{1/2} } (au + bv)^{j+m} (-b^* u + a^* v)^{j-m},
\end{equation}
將上式展開,經過計算整理,得到
其中
\(k\)使得所有階乘的宗量不小於0,這樣來確定它的求和范圍。
注意到,如果\((u,v)\)的模方不變,\(f^m_j\)作為一個\(2j+1\)維矢量,它的模方是不變的
所以\(D^j_{m' m}(a,b)\)是一個幺正矩陣表示。
另外(unchecked),用舒爾引理的逆命題可以證明,\(D^j_{m'm}(a,b)\)是一個不可約表示。Joshi還聲稱它是SU(2)唯一的2j+1維不可約表示,這一點我沒有理解。
因為線性變換的“乘法”對應着上文中矩陣\(S\)的乘法,所以SU(2)群中的共軛群元一定有相同的特征值。
有完全相同特征值的\(S\)矩陣也一定是相似的,對應共軛群元。
所以,考慮SU(2)群的類,只需按特征值划分。
而矩陣\(S\)的特征方程為
\begin{equation}
\lambda^2 - (a + a^*) \lambda + 1 =0,
\end{equation}
只與\(a\)的實部有關。
所以,所有\(a\)的實部相同的SU(2)元素構成一類。
因為\(D^j_{m'm}(a,b)\)是同構的幺正不可約矩陣群,所以類結構也會映射過來,即所有\(a\)的實部相同的\(D^j_{m'm}(a,b)\)構成一類,相應的特征標為
既然SU(2)線性變換矩陣\(S \equiv \begin{bmatrix} a & -b^* \\ b & a^* \end{bmatrix}\)與上面定義的\(D\)矩陣同構,研究某一個\(D\)矩陣表示,即可等價地研究SU(2)群。
那么不妨看\(D^1\)矩陣,即\(j=1,m=-1,0,1\)三維矩陣,函數基矢\(f^m_j\)是
相應的\(D\)矩陣很容易得到
即
\(D^1\)是一個復數矩陣,但是可以通過幺正變換,變成實數矩陣。定義
則有
這是一個實數矩陣,而且行列式為1,所以實際上是\(SO(3)\)群的一個群元。
這意味着,每一個SU(2)的群元都對應着唯一的一個SO(3)的群元。
不改變3維矢量長度的線性變換構成O(3)群,線性變換矩陣的行列式為 1 而不是 -1 的,則構成SO(3)群。
為何 SO(3) 群就是轉動群?
首先,每一個轉動變換矩陣一定是SO(3)的群元。
齊次,SO(3)的矩陣都對應着轉動變換。
對任意SO(3)中的群元\(R\),坐標系按\(R\)轉動時,一個矢量\(\vec{r} = x \vec{e}_x + y \vec{e}_y + z \vec{e}_z\)的坐標變化為
\begin{equation}
(x',y',z') = (x,y,z)R,
\end{equation}
因為\(R R^\top = 1\),所以變換前后矢量長度不變。
任意兩個矢量的內積為
\begin{equation}
\vec{\alpha'}^\top \vec{\beta'} = \vec{\alpha}^\top R R^\top \vec{\beta} = \vec{\alpha}^\top \vec{\beta}
\end{equation}
兩個矢量的外積與第三個矢量的點乘,反映了它們之間的手征關系,
\begin{equation}
(\vec{\alpha'} \times \vec{\beta'}) \cdot \vec{\gamma'}
= \alpha_l R_{li} \beta_m R_{mj} \gamma_n R_{nk} \epsilon_{ijk}
= \alpha_l \beta_m \gamma_n \epsilon_{lmn} = (\vec{\alpha} \times \vec{\beta}) \cdot \vec{\gamma},
\end{equation}
上式第二個等號使用了\(R\)的行列式為1。
有長度、內積、外積不變,即可說明SO(3)的任何一個元素都對應着轉動。
因為長度、內積、外積不變,說明剛體上每一個點之間的相對位置都沒有變。
以前我用幾何的方法證明過,共原點的任意兩個右手系,都可以通過唯一一次定軸轉動相聯系。
用三個歐拉角所標定的三次轉動,也可以連接共原點的任意兩個右手系。
所以,任意轉動變換有兩種表述,一個是定軸轉動,一個是歐拉角的三次定軸轉動。
任意的定軸轉動,不妨設轉軸為\(\vec{u}\),繞\(\vec{u}\)轉角\(d\phi\)以后,任意一點\(\vec{r}\)的變化量為
注意,這里我使用了“坐標軸轉動”的約定,與Joshi一致。
所以,生成元\(I\)作用在三維空間的任意標量函數\(f(\vec{r})\)上,有
\begin{equation}
I f(\vec{r}) = \lim\limits_{d\phi \rightarrow 0} \frac{1}{i d\phi} [ f(\vec{r} - d\phi \vec{u} \times \vec{r} ) - f(\vec{r}) ]
= i (\vec{u} \times \vec{r}) \cdot \vec{\nabla} f
= \vec{u} \cdot (\vec{r} \times i \vec{\nabla} ) f
= -\vec{u} \cdot \vec{L} / \hbar f
\end{equation}
所以一般地,轉動變換可以表示為
\begin{equation}
R_{\vec{u}}(\phi) = e^{i\phi I} = e^{-i \phi \vec{u} \cdot \vec{L}/\hbar}.
\end{equation}
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理解,在轉動變換下,球諧函數\(Y_{lm}(\theta, \phi), m=-l, \cdots,l\)構成不變子空間,因為\(R_{\vec{u}}(\phi)\)與\(L^2\)是對易的。
用歐拉角的表示方法,則是
\begin{equation}
R(\alpha, \beta, \gamma) = R_z(\gamma) R_y(\beta) R_z(\alpha)
\end{equation}
其中
\(R_{\vec{u}}(\phi)\)與\(R_{\vec{e}_z}(\phi)\)是相似的。可以取\(\vec{u} \times \vec{e}_z\),繞它轉動使\(\vec{e}_z\)與\(\vec{u}\)重合,然后轉過\(\phi\)角,再繞\(\vec{u} \times \vec{e}_z\),將\(\vec{u}\)轉回\(\vec{e}_z\)角,會發現整套操作與\(R_{\vec{e}_z}(\phi)\)相同。
所以,所有轉角相同的定軸轉動屬於同一個類。
7 SO(3)群的表示用歐拉角標記,
這樣構成一個\(2l+1\)維的不可約表示\(D^l_{m',m}\)。
球諧函數的定義為(參考Arfken&Weber書的約定)
\begin{equation}
Y^m_n(\theta, \phi) = (-1)^m \sqrt{ \frac{ (2n+1)(n-m)! }{ 4\pi (n+m)! } } P^m_n(\cos \theta) e^{im \phi},
\end{equation}
所以有
\begin{equation}
R_z(\alpha) Y^m_l(\theta, \phi) = e^{-im\alpha} Y^m_l(\theta, \phi),
\end{equation}
所以\(D^l(R_z(\alpha))\)的特征標為
\begin{equation}
\chi^l(\alpha) = \frac{ \sin(l+1/2)\alpha }{ \sin \alpha/2 }.
\end{equation}
我們回到第4節構造的SU(2)與SO(3)的聯系,如果令\(U^\dagger D^1 U=R_z(\alpha)\),經過計算,會發現,這等價於要求\(a=\pm e^{i\alpha/2}, b = 0\);
如果令\(U^\dagger D^1 U=R_y(\beta)\),則會發現,這等價於要求\(a=\pm \cos \beta/2, b= \pm \sin \beta/2\)。
所以,應用於歐拉角標記下的\(R(\alpha,\beta,\gamma) = R_z(\gamma) R_y(\beta) R_z(\alpha)\),則會得到
所以每個SO(3)的元素對應兩個SU(2)的元素(相差一個負號)。
9 SO(3)群的矩陣表示把\(a = \pm \cos \beta/2 e^{i(\alpha+\gamma)/2}, b=\pm \sin \beta/2 e^{i(\alpha-\gamma)/2}\)帶入第三節\(D^j_{m'm}\)的表達式,可以得到
\begin{equation}
D^j_{m' m}(\pm \cos \beta/2 e^{i(\alpha+\gamma)/2},\pm \sin \beta/2 e^{i(\alpha-\gamma)/2})
= \sum_k (-1)^{m'-m+k} \frac{ [(j+m)!(j-m)!(j+m')!(j-m')!]^{1/2} }{ (j+m-k)!k!(j-m'-k)!(m'-m+k)! }
e^{im\alpha} e^{im'\gamma}
(\pm \cos \frac{\beta}{2})^{2j+m-m'-2k} (\pm \sin \frac{\beta}{2})^{m'-m+2k}.
\end{equation}
可以看出來,\(j\)是整數時,\(\pm\)符號對最終結果沒有影響,是一個單值表示,而\(j\)是半整數時,\(D^j_{m'm}\)也有\(\pm\)符號,是所謂雙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