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要管理患者
· 管理患者的作用
· 獲得患者的兩種途徑
· 分類患者的三種方式
· 管理患者的多重手段
· 寫在最后
互聯網時代,流量為王,各個互聯網公司都在積極的建立私域流量池,對於一個醫生來說,看診過的所有患者相當於都進入了這個醫生的私域流量池。
患者進入醫生的私域流量池后,醫生可以選擇管或者不管,管的話則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就診於該醫生的患者本身就有比較強烈的管理需求,醫生不得不管,比如需要對這些患者進行持續觀察,需要進行隨訪等等;醫生有比較好的“運營”意識,知道如何通過有效的患者管理為自己獲取更多的利益。不管的話那就是放任流量流失,除去部分患者可能會復診之外,其他患者基本上就與這個醫生不會再有聯系了。
在醫院的傳統就醫中,醫生被掣肘,只能被動的等着患者來看診,最多再采取電話的方式與患者溝通一下,總之很難做到隨時隨地與患者建立有效的聯系。互聯網時代徹底改變了這一現象,只要醫生願意,就能夠隨時隨地與看診過自己的患者進行聯系,有效管理。
到這里,我們基本上已經講清楚了為什么要管理患者這件事情。
那么,管理患者到底有什么用呢?
對於醫生來說,有以下幾個好處:
① 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池,便於以后方便的使用這部分流量,隨時隨地與患者建立聯系。
② 滿足部分患者的隨訪需要,更好的開展工作。
③ 打造醫生的個人形象和口碑。
④ 可以通過線上問診、服務包、商品推介等各種形式獲利。
⑤ 提高個人的復診率。
對於患者來說,好處就很明顯了,以往所有醫療行為都是由自己發起,如果哪一天我忘了去復診,大概率也沒有人會提醒我這件事情,但有了患者管理之后,復診前醫生就可以通過程序自動的來提醒我,並且如果有需要,醫生還會定期采集我的身體健康信息,為我提供合適的建議。有醫生管着患者,使得患者的就診之路更加的清晰明了,就診也更加便捷。
在講如何管理患者之前,我們先來講一講要管理的患者從哪里來這件事情,也就是患者的獲取。通常來說,有兩種途徑能夠獲取到患者,一個是線上,一個是線下。
不論在線上還是線下,問診都是主要方式。線上不同於線下的是獲取的方式更加豐富,可以通過在線咨詢、上線服務包等來獲取患者。
有了患者之后,就要考慮應該如何進行管理了,患者分組是一個通用且好用的辦法。將所有患者按照自己建立的組別進行分類,后續就可以按照分組進行管理了。
患者怎樣進入分組呢?在這里有三種方式。
① 患者自行報到,向醫生發起入組請求。
患者報到這種方式主要應用於線下場景,基本流程為:患者在線下完成就診—>掃描醫生二維碼—>請求進入患者分組—>醫生處理請求—>進行患者管理。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患者的忠誠度會很高,缺點是流程相對繁瑣一點,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流失大量的患者。
② 問診完成之后智能分組
可以根據醫生的一些設定,在問診完成之后進行規制匹配,符合規制則進入對應的分組。這樣做的優點是對醫生和患者來說都是沒有什么工作量的,醫生只需要定期管理分組下的患者即可,缺點就是因為全程無感知,患者可能會覺得自己“莫名其妙被管理”。
基本流程如下圖所示。在流程中,如果系統無法匹配到一個分組,會智能推薦給醫生一些分組,然后提醒醫生確定入組,盡可能減少工作量。
③ 醫生定期手動進行分組
醫生可以查詢到自己所有看診過的患者,因此可以定期手動查詢自己的患者並進行分組。
在手動分組的時候,如果一個一個再去看患者信息進行分組未免過慢,因此我們系統會根據診斷等信息為醫生智能推薦患者。流程如下所示:
說完患者怎么樣進入分組的,接下來我們講講管理患者怎么進行患者管理。
互聯網做營銷,有一個很重要的思路就是要不斷的出現在用戶面前,讓用戶形成記憶,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患者管理也是一樣的。
患者管理的核心是慢病管理,主要手段是隨訪。對於癌症、慢性病等患者,隨訪可以對患者進行長期的觀察並指導患者診療,能夠大大的提升患者的治愈效果和就醫體驗。
隨訪問卷、患教文章、提醒通知、復診復查、商品推介、服務包推介等既可以是隨訪計划里面的構成部分,也可以單獨發送或者群發給患者。總之,不同醫生根據使用需要可以自由組合使用。
除了隨訪之外,醫生同樣可以建立患者社群,為相同病種的患者建立群聊,或者如果有社區,可以引導患者進入社區中醫生設立的話題中活躍。
寫在最后:在看病這件事情上,目前仍然是賣方市場主導,醫院醫生在獲取病人這方面有着天然的優勢,流量來了,就要盡可能的留住可留的流量,提升患者就醫體驗的同時全方位的提升自身競爭實力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