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內容取自:靜物與產品攝影:布光、拍攝與修圖技法 (第2版)中的相關內容
很多人認為,靜物攝影是藝術,產品攝影是商業,因此二者沒有多大聯系。但事實上,二者本質上卻是相通的,只不過后者是前者的商業化應用。安迪·沃霍爾說,賺錢、工作、商業都可以是藝術。這就是我把兩者寫進一本書的原因。我喜歡在閑暇時間進行靜物創作,這為我拍攝產品提供了豐富的觀察視角。靜物和產品攝影可以說是專業攝影入門的基礎,它們是靜止的,你可以開動大腦,去體驗、思考要拍攝的對象——構圖、光線、表現手法、技術難點,等等。無論是自己拍攝創作,還是拍攝能讓人心甘情願付費的產品,都需要具備以下幾點要求。
1.觀察事物的專業角度/眼光,以及耐心。
例如,拍攝一雙鞋子,怎樣去網上找鞋子的樣片資料,怎樣編輯樣片組成拍攝提綱。看看要拍的鞋子,賣點在哪里,應該怎樣擺放,要搭配什么道具,怎樣打光,用什么拍攝視角,等等。這些想清楚后,再與客戶溝通,着手拍攝。前期的觀察和計划/准備工作,比真正拍攝更重要。攝影新手往往缺乏對產品的耐心,拿來鞋子直接就憑印象擺放、拍攝。靜物和產品攝影是按思維一步步來操作的,並與偶發性因素綜合形成最終的效果,而不是按邏輯學里的“試錯法”一次次碰出來的。
2.拍攝技術。這一點無須強調,技術保證照片的專業水准。
但要明確的是,拍攝技術應該超越單純的相機操作、佳能尼康的門派之爭、紅圈焦外德味之類的問題,而應該就基本的白平衡、ISO、快門、光圈在各種場景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去展開應用。我是一本音響雜志的合約攝影師,自己也帶攝影培訓班。每期學員都會看到我在現場工作時,順手使用不同品牌的相機(雜志社的相機不固定),而在解決產品表面的質感和內發光問題時,又如何使用自己獨有的方法。對於器材,我使用現場能用的最好的,但對品牌從不“挑食”。
3.圖像處理/修圖技術。
當今,不會做圖像處理的攝影師,絕不能稱為合格的攝影師。可以不必像修圖師那樣花四五個小時去塑造或合成一張照片,或者像平面設計師用Photoshop排版,但圖像的調色、去污、美膚、銳化、鋼筆摳圖、蒙版、合成圖像,是必須要掌握的,就像以前的膠片時代,攝影師必須進行類似的暗房操作一樣。修圖技術會極大地擴展攝影師的視野,從而在前期拍攝時制定出最佳的拍攝計划,例如哪些操作在前期拍,哪些效果后期合成。當然,如果有條件,還是要掌握專業的修圖技術,因為有一些題材,例如珠寶類,大部分效果都是修/畫出來的。以上三點要求,是靜物和產品攝影師需要具備的。
下面,再回到更加務實的產品攝影。很多人認為產品攝影是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可是細究起來,拍攝產品,從打開產品包裝的那一刻起,就必然會面對某些問題——這些問題毫不起眼,但會讓攝影新手無所適從,惱怒萬分。例如,產品是正放還是側放?側多少度?相機是高位拍攝還是低位拍攝?產品是直接放在桌面,還是懸空固定?總之,產品一拿出來,什么問題都來了。我們還是從攝影思維上來解決問題,具體有以下幾個要點。
1.熟悉產品結構后,才可以開拍。不了解產品,你會無從下手。比較可靠的產品攝影師,一定會先認真研究產品,而不是盡快拍完,收款。如果已經接到了一單,但又對產品不了解,怎么辦?那就查找資料(網絡上的資料應該十分豐富),或者向客戶咨詢。不要怕羞、怕掉面子。以吉他為例,如果你初次接觸,需要知道民謠吉他和古典吉他在某些部件上的異同,它們的功用、琴弦、琴枕、共鳴箱……當了解產品后,就可以專心進行布光,針對吉他的材質采取相應的布光方案。
2.根據產品結構布置鏡頭,拍攝思維才能清晰,從而對一個產品所需要的鏡頭角度也會心中有數。例如,正面、30度側面、背面、產品頭部、頸部、Logo特寫、特殊做工部位特寫、質感/材料特寫……而不是跟着感覺盲拍,或者順應客戶的想法每個產品拍攝一大堆圖片——幾十個產品拍下來,最后你會瘋掉。事實上,無論是畫冊還是網店,根本用不了那么多圖(一般來說12張左右就足夠了)。
3.每一個鏡頭要表現什么?在對產品已經相當了解並且布好燈光后。端起相機,眼睛湊近局促的取景器外框,這時候,大腦要飛快旋轉:“這張,我應該拍攝什么?是做工、質感,還是造型?”
點、線、面、光線、形狀、色彩是靜物攝影的切入點,也是我們以攝影師的眼光觀察事物的出發點。這些基本概念貫穿於所有的攝影門類,無論是靜物、產品,還是風光、紀實、人像。這些攝影語言是一名攝影師終生會使用的工具
4.攝影永遠是做減法。要表現什么部分,就不要把多余的東西包含進畫面。在有道具的產品拍攝過程中,道具只是產品展示的平台,能少就少,一般只需要一部分從四角切入畫面即可。在有背景的產品拍攝中,背景也是越簡單越好。實際上這是構圖問題。想提高構圖水平,平時就要多看靜物攝影。
5.同一個部位的特寫,鏡頭僅僅搖擺10~20cm,就是這么點差別,表達的內容就會完全不一樣。例如,拍攝家電的功能面板,雖然畫面中包含相同的功能鍵,但前一張是在強調開關按鍵,后一張強調的是定時按鈕。
6.拍攝時就已經考慮后期畫冊或網頁設計可能用到的圖片,這時可以即興發揮,客戶一般也很樂意配合。例如,請現場其中一位工作人員扮演產品使用者,等等。
7.每次產品拍攝,都記下光位圖,特別是外出拍攝。這樣下次拍攝時能快速整理好器材設備。好多粗心的攝影師每次去老客戶那里拍攝同類產品時,都想不起以前的燈光設備配置,結果每次調試燈光都要半天時間
光線
每一個學科、每一種知識、每一門藝術,都有它獨特的思維方式。
畫素描時,我們會先尋找對所畫之物的感受,然后用長線條去抓大的形體,再添加大的影調,接下來才去刻畫局部和細節。形成了這種思維方式之后,無論畫什么東西都會達到專業水准。
當我們再去看別人的繪畫作品時,就會有意識地從“形抓得准不准(准確性)”“黑白灰的影調分布”“色彩的對比或調和關系”等思維方向去欣賞。
當一個專業人士看電影時,他會去審視電影的三幕故事結構、情節點、伏筆和照應、人物的弧光。那么,回到攝影,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分析一幅攝影作品呢?
我將其簡明扼要地總結為:光線思維、色彩思維、構圖思維、質感思維、工作規划思維(即導演思維)。具備了這些思維,其他更絢麗花哨的技藝,只是在這些基礎思維上的演繹。
有很多攝影大師說“攝影規則就是沒有規則”。這種說法很容易誤導初學攝影的人,攝影師裝酷可以,但不要把本身行業拔得過高。只要我們從攝影思維着手,入門並進階到專業水平就不是問題
第一節:光線,光影和形狀
所謂形狀,其實質是光線,沒有光線也就沒有形狀和形體,光線的明暗軟硬,塑造了物體的形狀、形體的直觀表現。
你還記得繪畫時的素描練習吧?用濃淡不同、粗細不同的鉛筆筆觸畫出“三大面”(黑、白、灰面)、“五大調子”(亮調、中間調、深色調、反光、明暗交界)。這些由光線所賦予的影調畫出來后,物體的形狀自然而然就浮現出來了。
光線賦予了物體的外在形狀。沒有光線,就什么也看不到,只能通過觸摸來感知它,但絕對無法在視覺上再現。
讓我們從最簡單的一個物體—雞蛋開始。
觀察一枚雞蛋,把它置於燈前,你就會發現明調、暗調、中間調的黑白灰層次過渡。
這對我們的攝影思維是極好的訓練。
01 繪畫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光影和形狀。在一張白紙上,先用鉛筆排出光影調子,有了光影調子,形狀就出來了。
02 光線影調不但能表現物品形狀,而且其影調的深淺還讓物品有了立體感。
03 攝影師不需要用畫筆去畫光線,而是直接利用光線來制造光影,表現被拍攝對象。在這里,利用光線來表現一枚雞蛋的形狀。
04這朵香蕉花的色澤和色彩飽和度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計划用光線影調對它進行描述。我想在光影方面有點神秘感,在色澤方面給人溫暖的感覺.
我將其擺放在攝影棚磚牆前粗糙的櫃子上。調整光線影調,使用一個標准燈罩蒙上一層柔光布,形成“半硬光”從右斜上方45度打下來。在燈前加一張大的黑紙卡做遮擋,把這束光線分割為兩部分,一部分落在被拍攝主體香蕉花上,一部分落在牆上。仔細調整黑卡紙的角度,以控制前后光量的比例。最后,“咔嚓”一聲按下快門,一張泛着光澤的靜物作品產生了。